《史学要论》是20世纪中国史学上*早面世的史学理论著作之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史学要论》是一部从理论上开辟道路的著作,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理论上的奠基石。
作品源于作者在北京大学的讲座,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一部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的史学研究相结合的一部重要史学理论著作。书中宣扬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其产物的文化;而人类的历史,乃是包括一切社会生活现象的广大的活动。“历史学”就是研究社会的变革的学问,即是研究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本书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指明了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6年任北京《晨钟报》主编。1917年任《甲寅》日刊编辑。1917年年底,入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参与编辑《新青年》,并任北京大学经济学、历史学教授。参与创办《每周评论》,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并曾任中共中央委员。1927年被捕,英勇就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率先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著名论文。
一 什么是历史
二 什么是历史学
三 历史学的系统
四 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
五 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
六 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附录
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
今与古
史学与哲学
史学概论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理恺尔的历史哲学
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
这本书拿到手里,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拿在手上很有分量,这“精装本”的质感确实不同凡响。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那种内敛的学术气质扑面而来,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入门读物。我本来是抱着了解一些基本史学理论的想法来的,毕竟“史学要论”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高屋建瓴。翻开目录,章节安排得很有条理,从史料的搜集、辨伪,到史观的建立,再到历史叙事的技巧,脉络清晰。看得出来作者在学术功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行文间透露出老派学者那种严谨和审慎。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经典史学争论时的态度——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将不同学派的观点都摊开来让读者自己去思辨。这对于提升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有结论,实在是太有帮助了。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引领者,它不会直接给你喂食现成的“知识点”,而是教你如何去“看”历史,如何去“构建”历史。对于那些真正想在史学领域深耕下去的人来说,这样的引导作用是无价的。初读下来,感觉像是被带进了一个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现场,处处是值得细品的真知灼见。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你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啃读。它绝对不是那种可以带着咖啡和放松的心情随意翻阅的“轻松读物”。开篇的几章,对于一些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里程碑式的著作的梳理,信息量巨大,如果不做笔记或者不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很容易在复杂的思想谱系中迷失方向。但正是这份挑战性,让我感觉物有所值。每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历史的解释”与“历史的事实”之间那道鸿沟的处理方式。他没有轻率地将两者划等号,而是深入探讨了翻译、转述和意识形态如何不可避免地介入到事实的建构之中。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我过去所有阅读历史著作的方式。我开始质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历史定论”,转而思考支撑这些定论的基础是否足够牢固。对于一个长期从事人文社科学习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高级的怀疑论”,它教你如何带着镣铐跳舞,在承认自身局限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接近真相。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标题宏大的“要论”类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内容会空泛、理论大于实际,或者充满了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懂的术语黑话。但《史学要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惊喜。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把一些非常抽象的史学哲学概念,通过非常贴近史学实践的案例来阐释。比如,讲到“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时,作者没有停留在哲学思辨上,而是立刻拉出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如某个关键人物的选择是如何影响了历史进程的走向,以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选择又是何等程度的“必然”。这种结合宏观理论与微观考证的写作手法,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但又不失学术的深度。我尤其喜欢它对“史料”的讨论,那种对档案、口述史料甚至被忽略的“非主流”史料的重视程度,体现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求真精神。这本书读起来,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全面的治学思维训练,非常推荐给正在撰写毕业论文或者对史学方法论感兴趣的进阶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与内容风格形成了奇妙的统一感。精装本的纸张和印刷质量一流,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眼睛疲劳的感觉,这在学术类书籍中算是难得的享受。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方法论上的革新精神。它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西方史学史叙述框架,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对东方史学,尤其是我们本土史学传统的反思与批判。这种跨文化的视野,使得全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某一特定理论流派的窠臼。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后现代史学转向”的论述,作者对叙事主体性的探讨极为深刻,他犀利地指出了当前史学研究中过度主观化带来的风险,并试图在客观重建与主观阐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审慎的态度,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先行、真相似乎越来越模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要否定一切,而是要求我们对我们所相信的“历史”保持一份敬畏和警惕。读完某一章,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许久,消化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思想冲击。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工程”的视角来看待历史研究这件事。它不满足于教你写一篇合格的论文,它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史学家。它对研究伦理、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乃至如何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讨论,都体现了作者对史学界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我特别注意到它在讨论“新文化史”时,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批判性地吸收了其关注个体经验和日常生活史的积极意义,同时警示其可能带来的碎片化风险。这种辩证的、不偏执的立场,是我认为这本书能够超越许多同类著作的关键所在。它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对时代的变化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过去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是否受到了某种隐形框架的制约。这本书的精装本带来的厚重感,似乎也在提醒读者:对待历史的严肃性,需要付出相应的耐心和尊敬。这是一部值得放在案头,时常翻阅,每次都能获得新感悟的传世之作。
评分大家小书这套书值得收藏阅读,选书也不错,涨知识。
评分我觉得挺好的,我喜欢,应该不错。
评分李大钊只知道是共产党的创始人,文集却没有读过。特买一本看看。
评分值得一看之好书值得一看之好书
评分价格优惠,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书还没有来得及读,之前囤的书太多了,要慢慢消化。快递及时,包装完整。
评分经常在京东买书,比书店便宜,送货速度快
评分大家小书这套书值得收藏阅读,选书也不错,涨知识。
评分大家小书这套书值得收藏阅读,选书也不错,涨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