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本書帶你穿越迴15世紀的歐洲,領略文藝復興前期藝術的魅力。300多幅全彩大圖,圖解式展現細節裏的藝術史,打破傳統藝術史的綫性編排方式,可以從全書的任何一頁翻起。
★收錄300多件藝術珍品,全景式呈現15世紀的20個藝術主題、60位藝術巨匠、24座藝術明珠城市。
★圖解式細節拆分,直觀高效、一目瞭然,最大限度地呈現藝術品的相關信息,真正看懂藝術品。
★每個詞條自成一體,包含背景介紹、精美插圖、細節拆分與詳細圖注,盡可能簡潔、完整地呈現每個詞條的豐富內涵,即使隨手翻閱也能快速長知識。
★引進自意大利藝術齣版社Electa的經典藝術史普及讀物,曆時數年、麵嚮大眾,是一套百科全書式的歐洲藝術史,一座你手邊的藝術博物館!
★以關鍵詞、城市、藝術傢為綫索,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到細微的作品特色,巨細靡遺,一網打盡,零基礎的藝術愛好者也可輕鬆閱讀。
★版麵疏朗美觀,100剋寶島超感特種紙,國內一流印刷廠印刷製作;裸背鎖綫膠裝,可180度無障礙平展閱讀。
★每件藝術品均注明名稱、作者、現保存地,貼心製作譯名與原文對照錶及索引,帶著一本書即可展開歐洲藝術之旅!
★封麵打開有驚喜,雙麵印刷,封麵反過來就是特製15世紀藝術史要點概覽圖。
同係列書推薦:
內容簡介
《圖解歐洲藝術史:15世紀》是一本引進自意大利、麵嚮大眾的藝術史普讀物。針對現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以提煉詞條、高度概括、拆分圖片細節、高信息量的呈現方式,帶你穿越迴15世紀的歐洲,開啓一次藝術之旅。
在關鍵詞部分,宮廷藝術、國際哥特式風格、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透視、理想城市等看似抽象的詞條在文字解說與圖片分析的介紹下變得條理分明,清晰易懂,這20個詞條從宏觀的藝術風格到微觀的藝術品類型,全方位展現這場藝術之旅的整體景象。
在城市部分,你將會到達24個藝術氛圍濃厚、大師雲集、藝術産業極為發達的代錶性藝術中心,從北歐、中歐到地中海、意大利,具有特色的藝術城市以及當地的藝術風格逐一齣現,盡覽15世紀歐洲主要城市的藝術盛況。
在藝術傢部分,有60位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在等著你,以列奧納多·達·芬奇、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揚·凡·艾剋等為代錶的藝術大師的生平事跡和傑齣作品都呈現在你眼前,讓這場藝術之旅更加鮮活生動。
在這場旅行中,你將會瞭解到:
15世紀歐洲的宮廷禦用畫傢可不止是畫畫,他們相當於藝術總監,負責各種藝術活動。
當時不僅有專業的藝術作坊,還有類似教材的藝術研究匯編。
15世紀時就已經齣現瞭塔羅牌,有些塔羅牌十分精緻,采用瞭昂貴的金飾工藝。
為什麼佛蘭德畫傢在15 世紀的歐洲獨占鰲頭?秘密就在於油畫顔料。
達·芬奇認為應該怎樣畫肖像?將人物放進一間黑屋子裏,請他轉頭看右側的光源即可。
波提切利的風景畫竟被達·芬奇指責“極其淒涼荒蕪”?
……
更多真實有趣的藝術圖景等待你發現!
作者簡介
斯特凡諾·祖菲(Stefano Zuffi),是一位藝術史專傢,1961年生於意大利米蘭,在米蘭大學獲得文學學位,畢業論文即以中世紀和現代藝術為研究方嚮。他曾從事編輯與學術顧問等職,同時參與文化雜誌、電颱節目與紀錄片的製作。先後齣版著作六十餘本,尤其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領域有大量暢銷作品。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我看來,這是一套既有料,又清楚,同時每個章節獨立成篇,短小精悍的書。無論是作為一個藝術從業人士,還是單純的藝術愛好者,我都能從中獲得樂趣。這套書值得每一個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得空便翻上一翻。
——知乎藝術達人、微信公眾號“不藝術不幸福”創始人翁昕
目錄
關鍵詞 Keywords
城市 Places
藝術傢 Leading Artists
附錄
大事年錶
藝術傢譯名與原文對照錶及索引
作品譯名與原文對照錶及索引
保存地點譯名與原文對照錶及索引
圖片來源
精彩書摘
透視
透視的拉丁語“prospicere”意為“看嚮遠方”。這個概念並不復雜,但卻在造型藝術領域引起瞭一場實實在在的革命。
簡言之,透視法就是一種繪畫手段,是在平麵上呈現三維立體物的方法,例如用幾何方法描繪立方體就會産生這種效果。它是更有效地描繪真實世界的方法,不是用呆闆的綫條,而是在一定的自然或者建築空間內由光綫勾勒齣輪廓的立體。在中世紀,藝術主要呈現的是綫性的兩維形象,人物前置,僅有少量背景元素。在一定空間內賦予人物形象以質感和立體感的想法是由喬托在14世紀初提齣來的,這時恰逢人類在這個世界應有更為積極的角色這一新思想誕生。這次文化進步在14世紀中葉黑死病(black death)爆發期間戛然而止,但在15世紀初重拾前進的步伐。在佛蘭德,這種對真實世界的熱愛催生齣對明亮微觀世界的豐富細節一絲不苟的描繪,以及構圖精確的油畫。而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納區(Tuscany),重心則在符閤數學法則的宏偉紀念建築上。不辭辛苦、注重實踐的佛蘭德人的眼光和意大利人的經典幾何方法,構成瞭15世紀透視現實主義發展的兩條主綫。這兩種模式的融閤還得力於理論著作的推動,譬如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的《論繪畫中的透視》(De prospectiva pingendi)。
佛羅倫薩
亞諾河(Arno)的岸邊,一群年輕的藝術傢為重振人物造型藝術奠定瞭基礎,身體力行乃至搶先踐行人文主義的思想抱負。
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是文藝復興早期紀念碑式的象徵。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用它擴建瞭阿諾爾福?迪坎比奧 一個世紀以前的成果。他所建的這個建築盡管龐大,但依然優雅。這多虧瞭其微呈尖頂式的部分,而若非建築技術的革命,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除瞭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我們還看到瞭多那太羅。他早期巨大的雕像就給我們帶來瞭堅實有力的人物形象,充滿瞭象徵意義。馬薩喬雖然比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和多那太羅年輕,但他證明瞭自己極為少年老成和善於兼收並蓄。在那些年月裏,他很是激進地改變瞭繪畫的發展進程。他放棄瞭哥特晚期的金色和裝飾風格,嘗試用透視法創作理性、嚴肅的構圖,作品分量十足。馬薩喬的成就得到瞭弗拉?安傑利科、保羅?烏切洛和菲利波?利比等藝術傢的發揚光大,從多聯畫屏轉嚮單幅祭壇作品的運動興起瞭,所有的人物都進入到同一場景中。到瞭15世紀中葉,透視規則的研究在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的著作中找到瞭科學支持和幾何證明。美第奇傢族在1478年粉碎對手帕奇(Pazzi)傢族的陰謀後,鞏固瞭對偉大的洛倫佐統治下的佛羅倫薩的控製權。桑德羅?波提切利在此期間描繪瞭一種重新發現的“黃金時代”。但是洛倫佐在1492年英年早逝,而一名多明我會的托鉢修士傑羅拉莫?薩沃納羅拉(Gerolamo Savonarola)的講道在城裏引起瞭一段時間的動蕩,人們焚毀瞭藝術品。在皮耶羅?德美第奇(Piero de' Medici)被驅逐、共和國成立之後,1498年5月23日,薩沃納羅拉被開除教籍並遭到處決,以悲劇收場。
列奧納多?達?芬奇
雖然列奧納多?達?芬奇常被視為不可超越的大師,有近乎超人的天賦,但他實際上是深深植根於他那個時代的曆史文化現實的藝術傢和思想傢。
達?芬奇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多麵手。他登上瞭同時代繪畫的巔峰,也是一位發明傢、工程師、機器和裝置設計師,同時還是很多哲學思辨和科學研究領域的先驅人物。多虧瞭他超人的知識掌控能力,這一切活動之間並無內部衝突。事實上,它們相得益彰。他的最高成就還是在繪畫上。他的學徒時代是在佛羅倫薩多産的安德烈亞?德爾韋羅基奧作坊裏度過的,他在那裏學到瞭基本的藝術技能,尤其是通過素描的訓練方式。他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顯示齣對肖像和自然研究的偏好。1482年他30歲的時候離開瞭佛羅倫薩,來到米蘭盧多維科?斯福爾紮的宮廷,在那裏度過瞭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他在米蘭期間創作瞭各種作品,包括《岩間聖母》(巴黎,盧浮宮,始作於1483年)和《最後的晚餐》(1494—1498年)。法國軍隊入侵時他逃到瞭米蘭,訪問瞭曼托瓦和威尼斯。然後他迴到佛羅倫薩,開始創作《濛娜麗莎》,並繼續他在技術、地理和科學方麵的研究。他1506年迴到米蘭,完成瞭《聖母和聖安妮》,這幅作品現存於盧浮宮。1513年,他接受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的邀請,移居昂布瓦斯(Amboise)
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者藉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為契機,重新發掘瞭適度、理性和比例協調的價值。
格言“人乃萬物之尺度”取自古典,漸漸成為佛羅倫薩人文主義的核心。中世紀生活的特點就是人們對神秘上帝的嚮往。不過在人文主義時期,人們在但丁和喬托一個多世紀以前奠定的基石上,開始讓自己肩負起更大的責任,在曆史和社會中扮演起更活躍的新角色,並且尋求對自然世界更為全麵的理解。藝術具有象徵性,它的發展反映齣思潮的全麵轉變,並最終影響到文明的各個方麵。不論是在工作室,還是在大學講堂,乃至在宮廷沙龍裏,藝術傢和學者們正在開啓一次影響深遠、曆時彌久的文化轉型運動。運動發軔於像佛羅倫薩和布魯日這樣活躍著商人和銀行階層的城市,並擴散到大學城、教區、集市城鎮以及大修道院、城堡和港口。人文主義並不隻是精英的運動:通過宗教形象和廣泛地傳播知識,透視的規則、對稱性和比例得到瞭社會各階層更好的理解。
……
歐洲藝術史: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輝煌過渡 (An Illustrated Journey Through European Art: From the Medieval Zenith to the Dawn of the Renaissance) 圖書概要: 本書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穿越歐洲藝術史關鍵時期的恢弘旅程,重點關注14世紀至16世紀早期的藝術變革。它不僅是一部視覺的盛宴,更是一部深入剖析社會、宗教、哲學思潮如何塑造藝術麵貌的權威論著。本書旨在係統梳理中世紀晚期哥特式藝術的巔峰,以及文藝復興早期(特彆是意大利北部和佛羅倫薩之外的地區)藝術如何在新的人文主義思潮影響下萌芽、發展,並最終為盛期文藝復興奠定基礎的過程。 我們將深入探討從哥特式藝術的精緻與象徵性嚮更具自然主義和古典復興的風格轉變中所經曆的復雜階段。重點將放在北歐地區(如尼德蘭和德意誌地區)的藝術發展,以及這些地區對光綫、細節描繪和油畫媒介的創新性運用,這些創新如何與意大利半島上正在興起的科學透視法和人體解剖學研究並行不悖,形成歐洲藝術的雙螺鏇結構。 --- 第一部分:中世紀的黃昏與哥特式的極緻(約1300-1400年) 本部分著眼於歐洲藝術在世紀之交的復雜狀態。哥特式藝術在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內部達到瞭其最後的、也是最華麗的階段。我們首先分析國際哥特式風格(International Gothic)的特點——其對精緻綫條、貴族化的服飾描繪、對自然色彩的細膩運用以及奢華裝飾的偏愛。這不僅僅是一種風格,它代錶瞭宮廷文化和騎士精神在衰退前的最後一次輝煌展示。 主要探討內容: 1. 法國與勃艮第的雕塑與繪畫: 考察如剋勞斯·斯拉特(Claus Sluter)等藝術傢如何通過雕塑作品(如迪戎的先知群像)開始注入前所未有的情感深度和對人體體積感的關注,預示著新的藝術覺醒。 2. “新古典”的萌芽: 盡管處於哥特式的框架內,但我們將細緻分析喬托(Giotto)在意大利的開創性工作(重點放在其對空間、情感敘事和厚重體積感的追求),如何為後來的文藝復興提供基礎,盡管他的時代背景仍是中世紀的。 3. 宗教題材的世俗化傾嚮: 探討《死亡與生命》主題在晚期哥特式藝術中如何變得更加個人化和情感化,反映齣黑死病之後社會對個體救贖的深切關注。 --- 第二部分:北方的光影與油畫的革命(約1400-1450年)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地區,特彆是尼德蘭,那裏正醞釀著一場與意大利同期發生但路徑截然不同的藝術革命。這不是對古典的直接迴歸,而是對自然主義的極緻追求。 主要探討內容: 1. 凡·艾剋兄弟與油畫媒介的掌握: 深入分析油畫(Oil Painting)的齣現及其對藝術錶現力的顛覆性影響。油畫如何使得藝術傢能夠實現前所未有的色彩的飽和度、光綫的微妙變化(如漫射光和反射光)以及對細節的微觀刻畫(如織物紋理、珠寶反光)。 2. 象徵主義的“隱藏”: 尼德蘭藝術以其復雜的“隱藏象徵主義”(Disguised Symbolism)而聞名。我們將解讀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物品——水果、鏡子、蠟燭——如何被賦予深刻的神學或道德意義,構建一個雙重敘事結構。 3. 肖像畫的興起: 隨著市民階層財富的積纍,對個體形象的記錄需求增加。我們考察尼德蘭肖像畫如何憑藉其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精準捕捉和對物理質感的逼真再現而獨樹一幟。 --- 第三部分:早期文藝復興的多元光譜(意大利之外及邊緣地帶) 雖然佛羅倫薩的突破舉世矚目,但文藝復興的浪潮是遍布整個歐洲的,並且呈現齣區域性的差異。本部分考察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成就的同時,將重點放在德意誌地區、西班牙以及法國的藝術發展,這些地區在吸收意大利的創新時,如何與其自身的傳統和需求進行融閤。 主要探討內容: 1. 德意誌的“新真實主義”: 研究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Matthias Grünewald)和阿爾布雷希特·丟勒(Albrecht Dürer)的早期作品。格呂內瓦爾德的藝術充滿瞭強烈的、近乎病態的激情和對痛苦的直白描繪,是對意大利古典和諧的另一種精神迴應。 2. 丟勒與版畫的威力: 深入分析丟勒如何將意大利的人文主義理念(如建築學、比例理論)融入到德意誌的版畫傳統中。版畫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其重要性在這一時期達到瞭頂峰,它如何加速瞭藝術思想在歐洲範圍內的傳播。 3. 西班牙與摩爾文化的影響: 考察伊比利亞半島藝術在吸收哥特式和早期文藝復興元素時,如何保留其獨特的受穆德哈爾(Mudéjar)風格影響的裝飾性和強烈宗教虔誠感。 4. 古典的再發現與地域差異: 對比意大利早期的綫性透視和理想化人體(如馬薩喬),與北方對細節和光影的執著追求,分析為何在同一時期,藝術語言齣現瞭如此顯著的分化。 --- 第四部分:從哥特到文藝復興的橋梁:媒介與技術(係統迴顧) 最後一部分將集中於技術層麵的關鍵性進展,這些進展是連接不同地域藝術風格的隱形紐帶。 主要探討內容: 1. 透視法與空間構建的哲學: 盡管本書不聚焦於達·芬奇的透視法,但我們將係統梳理綫性透視法的理論基礎,並分析它如何從建築師和理論傢(如布魯內萊斯基和阿爾伯蒂)的手中走齣,進入繪畫實踐,並被北方藝術傢以不同的方式(如空氣透視法)所采納。 2. 對古代典籍的重新審視: 探討古典雕塑的重新發掘(如拉奧孔群像的發現和影響),以及人文主義者對希臘語和拉丁語文本的研究,如何影響瞭藝術主題的選擇,從純粹的聖經故事擴展到古典神話和曆史敘事。 3. 贊助體係的演變: 藝術贊助不再僅限於教會和王室。分析新興的富裕商人階層(如法蘭德斯的銀行傢和貿易商)如何通過委托肖像畫、祭壇畫和私人祈禱書來彰顯其財富和文化品味,這如何影響瞭藝術的主題和尺幅。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細緻的視角,理解15世紀歐洲藝術並非一個單一同質的運動,而是一個充滿張力、交流與並行的創新領域的復雜集閤體,為16世紀的藝術成熟期鋪設瞭決定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