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汉竹)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汉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明强 著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传统文化
  • 汉文化
  • 节气
  • 农耕
  • 民俗
  • 中国文化
  • 季节
  • 汉竹
  • 生活常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696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4923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2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你知道春联背后的故事吗?

  你听过“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吗?

  你听过“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这样的谚语吗?

  你知道春分开海棠、梨花和木兰,而大寒要开瑞香、兰花和山矾吗?

  你会不会总是猛然一下,发现风已经变得不再凛冽,树已经发了新芽,你知道是春天来了,但是却不知道这是到了哪个节气?

  古人将一年中的物候变化总结起来,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理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细致观察自然、顺应自然的结果。

  而现今,有多少中国人还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二十四节气歌,还有多少人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原理或者七十二候是什么?

  如果你只知道冬至要吃饺子,腊八喝腊八粥,却不知道古时候立春要吃春饼、喝春茶,不知道春分秋分要竖蛋,清明流行荡秋千、放风筝,那你可有点out了。

  如果你只知道有“三九四九冰上走”,有“秋老虎”这些个说法,却对它们的来历茫然不知,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

  传统的,就是当下流行的,让我们一起拾起中国传统文化风俗,聆听古时神奇而有趣的故事,和古人一道,顺着二十四节气时间的流转,一同感受大自然细微而美妙的四季变化吧。

  这本书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民俗、诗词、民间谚语为一体,通过一段段生动活泼的文字和一幅幅美丽而又有浓郁传统风格的水墨画,告诉你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一切。

  本书当然不只这些!这本书还加入了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二月二“龙抬头”、寒食节……让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得更加透彻。

  本书还有覆盖了饮食、运动等各个方面顺应自然规律的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南,让你在体验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旅的时候,得到在生活方面非常实用的指导。

  翻开这本书,让二十四节气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吧!


内容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王明强副教授潜心编著,90后国画插画师戴畅娟手绘插画。传统水墨绘画风格的24节气绘本,让你游走在一年24个节气的神奇世界中,给你不一样的文化享受与视觉冲击。

  不要以为24节气只有气候变化和农事安排。这本书告诉你,除了气候变化和农事安排,古人还非常浪漫得总结了什么节气开什么花,小动物们在什么节气在干什么。而中国古代的人们,在不同的节气也是有不同的风俗,民间流传着各种好玩的谚语,每个节气也有着各自的故事和神话,诗人们写了很多24节气的诗词。

  这本书除了告诉你24节气的一切,还给你讲和24节气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讲节日的风俗和节日的故事。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这本书300多张配图,每一个小故事,每一首诗,甚至每一种花,都配上了画师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水墨风格的手绘图,绝对让你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24节气养生指南,篇幅不多,但很全很精炼,教你如何顺应24节气的气候变化,依时而食,依时而动。灰色大气的配图,只勾勒出轮廓,简约清新,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想象出它的原形,并画出来。


作者简介

  王明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

  硕士生导师

  王明强,男,江苏徐州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国学研究所所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中医国学研究,致力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养生思想。


内页插图

目录

立春——万物复苏

过春节啦

雨水——润物无声

过元宵,赏花灯

惊蛰——春雷叫醒蛰虫

中和节,二月二龙抬头

春分——杨柳青青,油菜花香

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踏雨纷纷过清明

谷雨——下谷子雨

流觞曲水上巳节

立夏——夏季的开始

浴佛节

小满

芒种——抢收麦类,抢播稻类

端午节

夏至——夏至雨点值千金

小暑——伏天盛夏

六月六——回娘家

大暑——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

七夕节

处暑——气温下降,暑气自此而止

中元节,就是“鬼节”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均分,寒暑齐平

中秋节

寒露——寒意渐进

重阳节,就是老人节

霜降——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祭祖节——寒衣节

立冬

小雪——天降小雪

大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小寒——天气严寒,滴水成冰

腊八节

小年要祭灶



精彩书摘

  春分——杨柳青青,油菜花香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公历每年的3 月19 日至22 日入节。此时,太阳直射赤道,一天中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 小时,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逐渐昼长夜短。另外,春分正值春季三个月中间,平分了春季。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已是春暖花开,处处莺飞草长,杨柳青青,油菜花香。

  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这个节气,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玄鸟”便是燕子的别称;到了下一个五天,下雨的时候,才会有“轰隆隆”的雷声;再过个五天,下雷阵雨的时候闪电就会在空中划出闪耀的光亮。

  春日田家

  【清】宋琬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野外的田野有一群群黄雀觅食,山中老翁聚在一起说些往事。半夜唤醒婆娘起来把牛喂饱,明日是春分,正是种树的好时节。宋琬的这首诗,描写了春日田家的生活,具有浓郁的农家气息。

  竖蛋——春分到,蛋儿俏

  “春分到,蛋儿俏”,春分时节要竖蛋。竖蛋的玩法很简单,就是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蛋,最先将蛋竖立在桌子上就赢了。圆滑的鸡蛋之所以能够竖立起来,主要是因为鸡蛋表面有细微的凹凸。告诉大家一个能成功把蛋竖起来的秘密,就是要选择生下四五天的鸡蛋,此时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鸡蛋就更容易被竖起来啦。

  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海棠、梨花和木兰开花的时候,叶子都还没有显露出来,所以一眼望过去,都是满树满树的粉色、白色和紫色,这是因为花芽生长所需的温度比较低,而叶芽要求的温度比较高,花芽长出来时,叶芽还在潜伏着,要等到温度进一步升高,才能长出叶片。

  顺应自然不生病

  多吃时令蔬果

  每个季节都有符合其气候条件生长的时令菜,它们得天地之精气,营养价值高。春分时节的时令蔬果有蒜、豆苗、樱桃等。

  ◎蒜薹:性温,味辛,具有温中下气、醒脾气、消谷食的功效,还有良好的杀菌、抑菌作用,能有效预防流感、肠炎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豆苗:豆苗含有极丰富的钙质、B 族维生素、维生素C 和胡萝卜素,有利尿、止泻、消肿、止痛和助消化等作用。

  ◎樱桃:樱桃性微温,味甘、酸,能益脾胃,滋养肝肾、涩精、止泻。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口舌干燥、腰膝酸软、血虚等病症。

  野苋菜清热解毒

  春分时节是食用野苋菜最好的时节。野苋菜生长在路边、河堤、沟岸、田间、地埂等处,其嫩苗和嫩茎叶可食用。

  野苋菜营养丰富,富含钙、铁、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且极易被人体所吸收,非常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因此有“ 长寿菜”之美誉。

  野苋菜性微寒,味甘淡,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对痔疮肿痛等有疗效。

  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季要少吃酸而多吃甜。酸入肝,对保养肝脏有好处,为什么要少吃呢?

  春分时节肝气本就活跃,酸味食品吃得多了,会使肝气内郁溢盛而损害脾胃。

  而吃点甜食以养护脾胃就再好不过了,比如红枣不仅补养脾胃,更有补血补气的功效。

  忌大寒大热

  春分是一年中阴阳平衡、昼夜平分、寒温各半的时期,养生也应该顺应天时,追求人体阴阳的平衡。阴阳失衡的外在表现就是“寒”“热”,因此春分时节,饮食上最忌大寒大热,而应讲求平和,进而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

  黄瓜、苦瓜、螃蟹等都属于寒性食物,葱、姜、辣椒等属于典型的热性食物。但是,并不是说这些食物都不能吃,只要将食物的偏性达到互补就可以吃,例如在烹调螃蟹时,添加点葱、姜等温性调料。

  户外运动也要选好时机

  春分时节,早晨的气温还比较低,有时还会有雾气,太阳也还没有出来,细菌还没有被紫外线杀死,这个时候不适宜锻炼。

  最适宜的锻炼时间应选在太阳出来后一段时间,比如上午10 点左右,这个时候细菌已经被杀死了一大部分,且气温有所回升,有利于锻炼。

  春分养花草,正当时

  春分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这也是人们在室内养花草的好时候。

  且春分的气候有利于各种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是各种流行病的高发期,所以大家可以在室内养一些净化空气的花草。

  可以净化空气的花草主要有:吊兰、常春藤、龙舌兰、绿萝等。

  ……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汉竹)》 序章:时序流转,自然之歌 泱泱华夏,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结合农耕生产的实践经验,创设了二十四节气这一独具东方智慧的历法体系。它不仅仅是对一年时光的分割,更是中国人顺应自然、体悟天道的生命哲学。每一个节气,都承载着独特的自然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丰富多彩的农事活动、民俗风情和养生智慧。 本书,以“汉竹”为名,寓意着坚韧挺拔、四季常青的生命力,更象征着传统文化如竹子般扎根于土壤,随风摇曳,却始终不改本色的精神。我们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这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探索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深刻内涵,感受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品味中华民族独特的时间文化。 卷一:春之序曲,万物复苏 一、立春:春回大地,生机渐显 “东风送暖,冰雪消融”,立春标志着冬季的结束,春天的开始。此时,阳气初升,蛰伏的生命开始苏醒。大地回暖,虽然乍暖还寒,但春天的脚步已悄然临近。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立春是重要的节点,预示着新一年的农事即将拉开序幕。人们会举行迎春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物候观察: 冰雪开始融化,溪流解冻,树木枝头开始冒出嫩芽,燕子等候鸟开始南归。 农事谚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之后,农民便开始检查农具,准备春耕。“人勤春来早”,鼓励人们积极投入劳作。 民俗风情: “打春牛”,用泥塑或纸扎的牛,鞭打它象征着驱赶寒冷,迎接丰收。有些地方还有“咬春”的习俗,吃春饼、春卷,感受春天的味道。 养生之道: 立春养生重在“生”,宜多食辛甘发散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等,以助阳气生发,疏通肝气。同时,要保持舒畅的心情,避免郁怒。 二、雨水:细雨霏霏,润泽万物 “草色遥看近却无,雨中隐约见新绿。”雨水节气,虽然名称中有“雨”,但并非一定会普降大雨,更多的是指气温回升,降水增多,细雨绵绵,滋润着大地。这时的雨水,是万物生长的甘露,为即将到来的繁盛积蓄力量。 物候观察: 冰河解冻,河流上涨;草木萌发,柳树抽丝;田间泥土开始变得湿润,适宜耕作。 农事谚语: “雨水不涝,一年雨量少。”“雨水到,冰河开。”“雨水节,农夫歇不得。” 民俗风情: 在一些地区,雨水节气有“回娘家”的习俗,出嫁的女儿会带着礼物回娘家探望父母。 养生之道: 雨水时节,湿气渐重,应注意祛湿。饮食上可选择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冬瓜等。同时,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三、惊蛰:春雷乍响,万物萌动 “轰隆隆……”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万物。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雷声的开始,也是万物生命力最活跃的时期。沉睡了一冬的昆虫,在雷声的震动下纷纷苏醒,开始忙碌。 物候观察: 气温明显升高,雷声开始出现;土壤温度升高,有利于植物发芽;地下昆虫开始活跃。 农事谚语: “惊蛰到,虫儿跑。”“惊蛰一犁土,春耕莫放松。”“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民俗风情: “打小人”是南方一些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踩踏纸人来驱赶小人,祈求平安。 养生之道: 惊蛰是阳气升发、生机勃发的时节,养生要顺应阳气生发。饮食上可多食一些有助于生发、祛风的食物,如芝麻、核桃、韭菜等。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 四、春分:昼夜均等,万物并秀 “白昼与黑夜等长”,春分是一个特殊的节气,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时长大致相等。春分标志着春季已过半,气温继续回升,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物候观察: 气温适宜,万物生长迅速,各种花卉争相开放,鸟儿在枝头欢唱。 农事谚语: “春分有雨到,收成不会少。”“春分不种,白费一场。” 民俗风情: “竖蛋”是春分时节一项有趣的民俗活动,人们相信在这一天,太阳和地球引力恰好处于最平衡状态,鸡蛋容易竖起来。 养生之道: 春分之后,阳气逐渐增强,阴气减弱。饮食上应注意“养阳”,多食用甘平的食物,如大豆、菠菜、花生等。同时,要保持生活规律,避免熬夜。 五、清明:草木青青,缅怀先人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是愁。”清明,既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节气,也是一个饱含深情的节日。此时,天气晴朗,万物生长,是一年中春意最浓的时节。同时,清明节也承载着中国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 物候观察: 气温回升,草木萌发,大地一片青翠;桃花、杏花等次第开放。 农事谚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忙种麦,谷雨种晚菜。” 民俗风情: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人们会去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食物,表达敬意和思念。同时,还有“踏青”、“放风筝”等户外活动。 养生之道: 清明时节,气温变化较大,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菊花、薄荷、芹菜等。 六、谷雨:雨量充沛,播种希望 “雨水充足,百谷滋长。”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顾名思义,是指降雨量充沛,能够滋养五谷生长。此时,万物勃发,农忙进入高峰期,播下希望的种子,等待秋天的收获。 物候观察: 降雨量明显增多,空气湿润;各种农作物开始迅速生长,田野一片生机勃勃。 农事谚语: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种地,一刻不能停。” 民俗风情: 在一些地区,谷雨节气有“摘新茶”的习俗,人们认为谷雨前后的新茶品质最佳。 养生之道: 谷雨时节,湿气较重,要注重健脾祛湿。饮食上可多食赤小豆、薏米、绿豆等,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同时,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 卷二:夏之热烈,万物繁茂 七、立夏:夏日初临,生机盎然 “绿树成荫,万物并秀。”立夏,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虽然此时还未到盛夏,但天气已明显变热,万物进入生长最快的阶段。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物候观察: 气温明显升高,白天渐长,夜晚变短;绿叶葱茏,花草繁茂;蝉鸣声开始出现。 农事谚语: “立夏暖,农夫笑。”“立夏不忙,秋后没粮。” 民俗风情: “立夏尝新”,人们会品尝新收获的麦子、李子等,庆祝丰收。有些地方还有“称体重”的习俗,认为可以避免生病。 养生之道: 立夏后,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应顺应“春夏养阳”的原则。饮食上宜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水分的食物,如瓜果蔬菜。避免过食油腻辛辣,以免助热伤阴。 八、小满:麦穗渐熟,夏意渐浓 “麦穗开始灌浆,小满而未全熟。”小满,顾名思义,是指麦子等作物在此时开始饱满,但尚未完全成熟。天气逐渐炎热,降雨量增多,预示着盛夏即将到来。 物候观察: 麦子开始抽穗灌浆,颜色由青变黄;气温持续升高,雨水增多,雷雨天气开始出现。 农事谚语: “小满不满,麦子熟一半。”“小满直(值)雨,收成不差。” 民俗风情: 在一些地区,小满节气有“祭蚕”的习俗,感谢蚕神,祈求蚕儿茁壮成长,丝绸丰收。 养生之道: 小满时节,湿热之气交蒸,易生湿疹。饮食上应以清淡甘凉为主,多食冬瓜、苦瓜、绿豆等,以清热解暑,利水渗湿。 九、芒种:忙碌播种,夏收夏种 “有芒的麦子快熟了,有芒的稻子要下种。”芒种,是夏收、夏种的繁忙季节。此时,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抢收时节到来;同时,也是夏播作物播种的最佳时机。 物候观察: 麦子成熟,开始收割;稻子、玉米等作物开始播种;气温升高,雷雨天气频繁。 农事谚语: “芒种忙,忙着收,忙着种。”“过了芒种,连雨都要埋(冒)。” 民俗风情: “安苗”,在一些农村地区,芒种时节会举行“安苗”仪式,祈求农作物丰收。 养生之道: 芒种时节,天气炎热,人体易出汗,应注意补充水分,防止中暑。饮食上可选择益气养阴的食物,如小米、大枣、山药等。 十、夏至:昼长夜短,暑热正盛 “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此时,正值盛夏,气温最高,暑热正盛。 物候观察: 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气温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值;雷雨天气增多,但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 农事谚语: “夏至不热,五谷不结。”“夏至三庚,天热得硬。” 民俗风情: “夏至吃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认为夏至吃面可以清热解毒,补充体力。 养生之道: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应注意“养心”。饮食上宜清淡,多食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以泻心火。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十一、小暑:暑气初蒸,炎热渐长 “夏天的暑气开始蒸腾,炎热的感觉逐渐加剧。”小暑,虽然名为“小暑”,但气温已经很高,是夏季中比较炎热的时节。 物候观察: 天气炎热,但尚未达到最热;雨水充沛,容易出现洪涝;蝉鸣声更加密集。 农事谚语: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大暑,有雨直(值)路。” 民俗风情: 在一些地区,小暑时节会“食梅”,食用梅子,以解暑开胃。 养生之道: 小暑时节,暑热蒸腾,易伤津耗气。饮食上应以清淡、甘凉为主,多喝汤水,如绿豆汤、冬瓜汤。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十二、大暑:一年中最热,暑气最盛 “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大暑,正值盛夏,气温最高,是全年最热的日子。此时,人体容易受暑热侵袭,需格外注意养生。 物候观察: 天气异常炎热,暑气笼罩大地;台风季节开始,可能出现强降雨。 农事谚语: “大暑热不退,收成定受罪。”“大暑前后,雷暴频奏。” 民俗风情: “吃伏羊”,在一些北方地区,大暑前后有“伏羊节”的习俗,认为此时吃羊肉可以以热制热,祛除体内的寒气。 养生之道: 大暑时节,暑热伤津,应注意补充水分,多食用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食物,如西瓜、甘蔗、梨等。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 卷三:秋之金风,万物成熟 十三、立秋:秋意渐起,凉意初显 “金风送爽,秋高气爽。”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已经能够感受到一丝秋天的凉意。 物候观察: 白昼开始变短,夜晚逐渐变长;空气变得干燥;秋风渐起,草木开始变黄。 农事谚语: “立秋种麦,早晚不差。”“立秋晴一日,秋后收成好。” 民俗风情: “贴秋膘”,经过一个夏季的消耗,人们会开始通过进食来补充身体,迎接秋天的丰收。 养生之道: 立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应顺应“秋冬养阴”的原则。饮食上宜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梨等。 十四、处暑:暑气渐消,秋意渐浓 “暑气消退,秋意渐浓。”处暑,意为“出暑”,表明炎热的暑气已经过去。秋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天气变得凉爽宜人。 物候观察: 天气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增大;秋风渐起,开始看到落叶。 农事谚语: “处暑进了(了)田,谷子熟不熟,看打(的)半天。”“处暑收割忙,稻谷笑弯腰。” 民俗风情: “出游迎秋”,一些地方会有组织出游的习俗,感受秋天的美好。 养生之道: 处暑时节,秋燥渐起,易伤肺。饮食上应以润肺止咳、滋阴润燥为主,多食梨、蜂蜜、藕等。 十五、白露:露凝为霜,秋色渐染 “天气转凉,草木上开始凝结露珠,如同白色的霜。”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天气明显转凉,昼夜温差大,也为秋霜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物候观察: 早晚温差显著增大,露水增多,夜晚可见凝结的露珠;草木开始出现秋色。 农事谚语: “白露天气晴,出入(收)不愁。”“白露到,虫儿跑。” 民俗风情: “祭禹王”,在一些水乡地区,白露节气会举行祭祀大禹的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河道安宁。 养生之道: 白露时节,寒气渐增,易伤脾胃。饮食上应注意健脾暖胃,多食粥、汤等易消化的食物。 十六、秋分:昼夜均分,层林尽染 “白天和黑夜时长大致相等,秋意更加浓厚。”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时长再次均等。秋天的色彩开始在这个节气达到顶峰。 物候观察: 天气凉爽,昼夜温差减小;枫叶等开始变红,层林尽染,景象壮丽。 农事谚语: “秋分种麦,不愁丰收。”“秋分到,枫叶红。” 民俗风情: “赏月”,秋分前后正值中秋节,赏月是重要的习俗。 养生之道: 秋分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养生应注意“养肺”。饮食上可多食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食物,如燕窝、杏仁、核桃等。 十七、寒露:寒气渐重,霜降之兆 “露水更加寒冷,颜色也呈现出深红,预示着霜降的临近。”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天气进一步转凉,露水也逐渐凝结成霜。 物候观察: 天气明显变冷,寒意袭人;植物的颜色变得更加深沉;有些地区开始出现初霜。 农事谚语: “寒露到,寒气到。”“寒露摘红柿,霜降吃梨。” 民俗风情: “赏菊”,寒露时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常在此期间赏菊,品菊酒。 养生之道: 寒露时节,寒气侵袭,易伤肝。饮食上应以滋阴润燥、温补阳气为主,可适当进食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 十八、霜降:天气骤冷,秋末冬初 “天气骤冷,地面开始结霜。”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季即将结束,冬季即将开始。此时,气温骤降,寒气逼人。 物候观察: 天气寒冷,霜冻开始出现;落叶归根,万物开始进入休眠状态。 农事谚语: “霜降收麦,满地金黄。”“霜降,一根草也枯。” 民俗风情: “登高望远”,一些地方有在霜降时节登高望远的习俗,感受秋末冬初的景象。 养生之道: 霜降时节,寒气侵袭,是养生的关键时期。饮食上应注重温补,多食益气养血、滋阴润燥的食物。同时,注意保暖,多晒太阳,以增强体质。 卷四:冬之寂静,万物潜藏 十九、立冬:冬日始临,万物潜藏 “冬季的开始,万物开始进入休眠期。”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虽然天气尚未达到最冷,但已经能够感受到寒冷的侵袭,万物也开始收敛生机,为来年的生长积蓄力量。 物候观察: 天气明显变冷,北方开始出现初雪;树木落叶,草木凋零;动物也开始减少活动。 农事谚语: “立冬不藏,饿死老鼠。”“立冬吃饺子,不怕冻耳朵。” 民俗风情: “吃饺子”,立冬吃饺子是中国北方的传统习俗,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好运。 养生之道: 立冬是“藏”的开始,养生要顺应“秋冬养藏”的原则。饮食上宜选择温热、滋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等,以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二十、小雪:寒气渐增,雪花初降 “寒气渐增,开始有小雪降落。”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天气进一步转冷,南方地区也开始可能出现降雪。 物候观察: 天气寒冷,但尚未到严寒;北方开始出现小雪,南方部分地区可能下雨;河流湖泊开始结冰。 农事谚语: “小雪雪花飘,人禾(禾苗)睡大觉。”“小雪地封冻,来年作物好。” 民俗风情: “腌菜”,小雪节气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制各种蔬菜,为过冬做准备。 养生之道: 小雪时节,寒气袭人,应注意保暖,避免风寒侵袭。饮食上可适当增加一些高能量的食物,如坚果、根茎类蔬菜,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 二十一、大雪:降雪增多,寒气更甚 “降雪量增多,天气更加寒冷。”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天气变得更加寒冷,降雪量也随之增多。 物候观察: 天气严寒,降雪量增多,可能出现大雪纷飞的景象;河流湖泊完全结冰。 农事谚语: “大雪进(进)屋,农夫不愁。”“大雪纷纷,来年丰收。” 民俗风情: “吃腊八粥”,虽然腊八节在冬至之后,但大雪节气已为冬天的丰盛食物奠定基础。 养生之道: 大雪时节,寒气最盛,应格外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温补性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等。 二十二、冬至:昼短夜长,一年阳气始生 “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阳气最弱的时刻。然而,从冬至开始,白天逐渐变长,阳气也开始缓慢地复苏。 物候观察: 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天气严寒;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大雪。 农事谚语: “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到,蛋儿俏。” 民俗风情: “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是中国北方的重要习俗,寓意着团圆和温暖。南方则有吃汤圆的习俗。 养生之道: 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化的关键时刻,养生要“养阳”。饮食上宜多食温热、益气养血的食物,如羊肉、鸡肉、黑豆等。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悦。 二十三、小寒:寒气袭人,严冬已至 “寒气更加袭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即将来临。”小寒,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虽然名为“小寒”,但天气已经非常寒冷,是全年气温最低的节气之一。 物候观察: 天气严寒,滴水成冰;北风呼啸,树木枯寂。 农事谚语: “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小寒忙,忙着冬藏。” 民俗风情: “晒年画”,在一些地区,小寒时节会开始制作年画,为迎接新年做准备。 养生之道: 小寒时节,寒气最盛,是养精蓄锐、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机。饮食上应以温补为主,多食滋补性强的食物。同时,注意御寒保暖,避免剧烈运动。 二十四、大寒:一年中最冷,严冬收尾 “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严冬的尾声。”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日子。此时,寒气达到极致,为春天的到来积蓄力量。 物候观察: 天气异常寒冷,可能出现极寒天气;雪量可能较大;动物活动稀少。 农事谚语: “大寒年年有,不常见。”“大寒过年,准备过年。” 民俗风情: “备年货”,大寒时节正值春节前夕,人们开始置办年货,为迎接新春做准备。 养生之道: 大寒时节,寒冷至极,应注意固护阳气,预防疾病。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的食物。同时,保持室内温暖,避免受寒。 终章:节气智慧,生生不息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一套历法,更是我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从春天的生机勃勃,到夏天的热情奔放,再到秋天的硕果累累,以及冬天的静谧沉寂,每一个节气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规律。 本书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物候、农事、民俗和养生的详细解读,希望能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跟随节气的脚步,感受时光的流转,倾听自然的低语,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汉竹”,象征着生命力,也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愿这份节气的智慧,如汉竹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挺拔生长,历久弥新。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对《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汉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觉得可能就是一本介绍节气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的普及读物。但翻开之后,惊喜真的不少。它在讲解每个节气的时候,不仅仅限于天文现象或者农业活动,而是把目光放得更远,去探讨这个节气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民俗习惯,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比如“寒露”那一章,它就详细介绍了古人如何根据寒露的到来预测天气,以及与此相关的祭祀活动和生活禁忌,这些内容都非常接地气,也让我对古人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让我特别触动的是,书里还提到了很多节气与中医养生的关系,比如根据不同节气推荐不同的食疗方和养生之道,这点对现代人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我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在“小雪”时节调整了自己的饮食,感觉身体确实有了些许改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是亲切,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知识点娓娓道来,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和吸收。

评分

第一次接触《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汉竹)》这本书,就觉得它和其他同类书籍不太一样。它没有那种冷冰冰的科普感,反而有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书中在讲解每个节气时,都会深入到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比如“清明”那一章,它不仅仅讲述了祭扫习俗,还探讨了清明节背后所体现的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读到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些节气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了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书中还引用了很多古代文献和诗词,这些经典的文字,配上“汉竹”风格的插画,更增添了书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美感。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谷雨”的描写,它不仅介绍了春耕的重要时节,还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希望。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二十四节气,就是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了解我们民族是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意义。

评分

这本《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汉竹)》我算是入手有一阵子了,最近才算是认真翻了几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那种把节气知识堆砌起来的书,而是真的有在“讲故事”。书中对每个节气的来龙去脉、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重要性,都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笔触来描绘。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惊蛰”那一章的描写,那种大地苏醒、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仿佛透过文字都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春风的轻拂。而且,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点,还穿插了很多古代文人墨客围绕节气创作的诗词歌赋,那些古韵盎然的篇章,读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有时候,我会觉得它像一位温和的长者,娓娓道来中华民族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形成的独特智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知识,也感受到了文化的厚重。书中的插画也很有意思,虽然是“汉竹”为主题,但画风写意,色彩淡雅,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节气的意境,不会喧宾夺主,反而给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有温度、有深度,并且非常耐读的书,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要说《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汉竹)》这本书,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历法知识,转化为了一场充满诗意与生活气息的文化之旅。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二十四节气,更是在“讲述”节气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多么息息相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个节气所对应的工作、生活、节庆习俗的详细阐述。比如在讲解“大暑”时,它不仅提到了高温酷暑,还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如何在这样的天气里消暑解渴,以及相应的民间活动。又比如“小寒”那一章,虽然是全年最冷的时期,书中却没有让读者感到萧瑟,反而描绘了围炉夜话、饺子飘香的温馨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书中的“汉竹”元素贯穿其中,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插画,都透露着一种淡雅、宁静的气质,与节气所代表的自然韵律和东方美学不谋而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古老的节气,发现它们并非遥不可及的古老传统,而是与我们现代生活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从中汲取到生活智慧和文化滋养。

评分

这本书《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汉竹)》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润物细无声”。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讲,也没有刻意卖弄深奥的学问,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自然的方式,将二十四节气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文化符号,一点点地渗透进读者的心里。我最喜欢的是它在描述每个节气时,那种对自然景物细腻入微的刻画。比如写到“立夏”,它描绘了初夏时节,万物生长,蝉鸣鸟叫,荷风送香的景象,文字间充满了夏日的活力与色彩。而到了“白露”,笔锋一转,又描绘出秋意渐浓,露水凝结,天气转凉的清冷感。这种前后对比,以及对季节变化细致入微的捕捉,让我深刻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尊重。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节气起源的神话传说,这些故事虽然带有浪漫色彩,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它让我意识到,节气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划分,更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介绍了很多养生保健的知识,很受用。

评分

等了一周,终于送到了,感谢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介绍了很多养生保健的知识,很受用。

评分

只是我想要有关24节气来历的故事传说,但这本书不是滴,买错了,不过书是很好滴

评分

618买的,活动幅度大,价格优惠。

评分

好评!

评分

画风内容都是自己喜欢的

评分

给孩子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