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里既有英名盖世的帝王,也有不务正业的昏君;既有敢说敢做的士大夫,也有争权夺利的嫔妃和权宦……君与臣的博弈,忠与奸的对峙,内与外的相争,莫不在这个龙争虎斗的时代演绎得淋漓尽致!明朝,一个被人误解的有气节的王朝。
读《正说中国史》,看龙争虎斗的明朝传奇!
内容简介
《正说中国史:龙争虎斗的明朝传奇》一书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将人物和具体时间作为主线,运用简洁幽默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为读者全景展示出明朝帝王以及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让读者在轻松地环境中领略大明朝的风采。明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 到1644年灭亡,先后经历了16个皇帝,走过了276年的光景。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是在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社会底层人士建立起来的皇朝之一,并由一个和尚开创了它的历史。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王朝,难免会体现出封 建专制的腐朽性。但是在龙争虎斗的大明朝之下,也流传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留给了后人太多的思索和未解之谜。
作者简介
史海渔夫,本名何国松,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浸淫史海数十载,对历史自有一番见解。撰写编著各类历史书籍数十种,作品文字功底深厚,内容高度契合读者心理,读之有味,思之有理,可读性尤佳,能给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之感,易于迅即抓住读者眼球,使之“一见钟情”。出版有《影响历史的女人》《小人物大历史》《旧上海三大传奇人物》《曹操传》等历史类畅销书。
目录
第一章?赤贫中起家的“和尚皇帝”
一个穷酸的放牛娃/1
抓住机遇脱颖而出/5
开辟出一片自己的天地/8
终于一统天下/13
彻底终结“北元”的统治/17
良莠掺杂的治国之术/20
揭秘明代之谜:惩治贪官真要剥皮吗/25
第二章?激情与凶残相伴的岁月
朱棣装疯卖傻夺皇位/30
方孝孺惨遭灭“十族” /37
大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41
为后人津津乐道的郑和下西洋/45
意义深远的迁都北京/49
苛政猛于虎/52
第三章?短暂而辉煌的盛世
难得的好夫妻/57
铲除不安定分子/62
仁孝而有作为的明君朱瞻基/65
太监专权由此始/69
第四章?进入动荡不安的年代
惨痛的土木堡之败/72
自古忠臣难善终/75
不是“红颜”也“祸水”/78
假“公公”行骗,真“公公”擅权/87
乌云里透出的一丝阳光/91
第五章?将荒谬进行到底
“反叛青年”做皇帝/97
“千年巨富”落得个千刀万剐的下场/101
道士专权酿苦果/109
“尝尿官”晚景凄凉/114
抗倭寇决不手软/119
第六章?越来越不堪
人亡政息的张居正改革/124
深孚民望的“海青天” /130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38
君王从此不上朝/142
“一夜情”带来的系列惨剧/147
祸国殃民的一对“九千岁”/154
第七章?山河破碎风飘絮
辽东枭雄横空出世/161
有心治国,无力回天/165
袁崇焕蒙冤而死/170
压垮明王朝的那只“蝴蝶”/173
一只鸡酿成的悲剧/178
第八章?末日终于到了
历史在他手里拐了个弯/183
失去最后一线希望/187
无可奈何煤山自缢/192
最后的抗争/195
第九章?大明王朝的世俗百态
“结发夫妻”因她而起/200
明初大规模移民背后的“凶险”传说/203
瞬间让人一丝不挂的明代“天启爆炸” /206
令人瞠目结舌的明代色情业/209
前言/序言
明朝建立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它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走过了276年的光景。
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朝代,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活跃的朝代,还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朝代……数百年来,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相异甚至相反的看法。
但无论怎样,明朝无疑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它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社会底层人士建立的王朝之一,由一个和尚白手起家开创了它的历史,为我们生动地演绎了一幕“叫花子也能做天子”的真实版励志故事。然而在一片内忧外患中,它最终又走向穷途末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并统治全中国的封建王朝。
王朝虽逝,历史的印记却还清晰地刻在那里。
在这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王朝中,既有英明盖世的帝王,也有不务正业的昏君,既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士大夫,也有一手遮天、扰乱朝纲的嫔妃和权宦,还有人微言轻却悄然间改变了历史走向的小人物……君与臣的博弈,忠与奸的对峙,内与外的相争,莫不在这个龙争虎斗的时代演绎得淋漓尽致。
本书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将人物和具体时间作为主线,用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读者全景展示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帝王嫔妃、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让读者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分领略大明王朝的风采和沧桑巨变。
本书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既没有正史的艰深枯涩,又不似野史般的信口开河,而是以清新幽默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全面详细地剖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研读历史智慧,力图给读者还原一个直观而又贴近生活的明朝历史。
衷心感谢您对本书的关注,希望本书能带给您不一样的感受。
帝国兴衰的侧影:一部聚焦中古时期欧亚大陆变迁的宏大叙事 卷名:风沙与信仰的交织——从拜占庭的暮光到蒙古帝国的遗产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古时期(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欧亚大陆内部和周边地区发生的深刻结构性变革,着重探讨地缘政治的重塑、核心文明的转型以及跨区域交流的复杂性。我们不关注任何特定王朝的内部权力斗争细节,而是将视角拉远,聚焦于支撑或瓦解这些宏大体系的深层动力。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通过对关键历史节点的比较分析,勾勒出一幅涵盖东罗马、伊斯兰黄金时代、印度次大陆变迁以及东亚宋元变革的广阔图景。 ---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崩塌与新势力的崛起(约公元500-850年) 本部分着眼于古典时代向中世纪过渡的剧烈阵痛。重点考察了三大核心区域的权力真空与随之而来的文化整合。 一、西方的碎片化与拉丁基督教的奠基: 我们首先探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日耳曼王国的建立及其与罗马遗产的矛盾与融合。重点分析法兰克王国在克洛维和查理曼大帝治下的整合尝试,尤其关注宫相权力的上升对王权理论的挑战,以及教皇权威如何在权力真空期构建其世俗影响力。分析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本质,它并非对古典知识的全面复兴,而是对实用性、神学化知识的筛选与重塑,为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形态埋下伏笔。 二、拜占庭的坚守与内在张力: 君士坦丁堡作为东方罗马帝国的中心,其生存策略是本章的另一核心。详细论述查士丁尼大帝的“光复”努力及其最终的资源枯竭。重点分析“主题制度”(Thematic System)如何有效地在军事上抵御波斯和早期阿拉伯人的压力,但同时也如何导致中央官僚体系与地方军事贵族之间的权力制衡成为帝国永久的内部议题。对“圣像破坏运动”的社会学解读,将其视为帝国在面对强大外部压力时,试图通过意识形态清洗来巩固皇权和神权统一性的尝试。 三、伊斯兰世界的早期扩张与文明的构建: 本章将侧重于早期哈里发国的结构性扩张。不同于军事战役的叙述,重点分析征服地区的行政整合(如达尔·伊斯兰的建立),以及对被征服的知识遗产(希腊哲学、波斯行政技术、印度数学)的吸收与转化。探讨倭马亚王朝向阿拔斯王朝的过渡,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更迭,更是权力中心从叙利亚向两河流域的转移,如何影响了帝国在商业网络和知识生产上的战略重心。 --- 第二部分:全球性的连接与知识的辐射(约公元850-1150年) 本部分关注中世纪盛期,欧亚大陆主要文明圈在信息、商品和技术上的深度互动,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互联世界”。 一、唐宋易代之际的经济革命与制度创新(侧重宋代): 虽然本书核心不含中国明朝历史,但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具有无可比拟的全球意义。本章将宋朝视为“早期近代化”的非西方范例。详细分析其背后驱动力:土地制度的微观调整、商业税收体系的成熟以及应用科学(如火药、指南针的海上应用)的突破。探讨其在东亚体系中,如何通过朝贡体系维持政治影响力,同时通过海上贸易网络与东南亚、印度洋深度捆绑。这种基于商业利润和技术领先的权力基础,与同时期西欧的封建军事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二、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代与知识的桥梁作用: 详细分析后阿拔斯时期,巴格达、科尔多瓦、开罗等地的学术中心如何运作。重点分析苏菲主义的兴起对伊斯兰社会精神生活的影响,以及“伊斯兰法学”(Fiqh)的完善如何在缺乏强力中央集权的边疆地区提供了有效的社会治理框架。重点研究阿拉伯学者在数学、光学和医学领域对欧亚大陆知识传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处理和保存希腊文本方面的独特贡献。 三、西欧的“中世纪盛期大回暖”与体制重构: 本章分析西欧如何在11世纪后实现人口和农业产出的同步增长,并如何利用这种资源盈余来构建新的权力结构。重点是格里高利改革对世俗王权与教权关系的重新定义,以及大学的建立如何从教会和宫廷附属机构转变为独立的知识生产与认证中心。对“封建主义”的结构进行解构,展示其在不同地域(如英格兰与法兰西)展现出的异质性。 --- 第三部分:冲击、扩张与新的地缘格局(约公元1150-1350年) 本部分聚焦于蒙古崛起所带来的剧烈地缘政治震荡,以及由此引发的欧亚大陆的整合与分散。 一、草原帝国的形成与欧亚大陆的强制性整合: 本章不详述具体的征伐过程,而是分析蒙古帝国在“速利赤”(Yassa)法律体系、驿站系统(Yam)以及对不同宗教的实用主义容忍政策如何成功地在极短时间内连接了从多瑙河到黄河流域的广阔空间。重点讨论这种“世界帝国”对既有文明(如波斯和宋朝)的技术、商业和疾病传播产生的“副作用”。分析其继承者——四大汗国的形成,标志着这种强制性整合的瓦解,以及区域性政权对蒙古遗产的本地化改造。 二、印度次大陆的权力转移与新的地方王朝: 在北方的压力下,印度德里苏丹国的建立如何改变了南亚的政治版图。分析苏丹国在保持印度核心文化特征的同时,如何适应伊斯兰行政和军事传统。探讨这种异质性政权在维持其统治合法性时,所采取的土地税收策略与地方贵族的妥协。 三、地中海与黑海的商业重组: 在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的间接影响下,威尼斯、热那亚等城邦如何利用其航海技术和金融创新,占据了连接东西方的贸易枢纽地位。分析复式记账法和早期股份公司的萌芽,它们是如何将地中海的商业活动推向一个更具资本主义特征的阶段,为后来的大航海时代奠定了金融基础。 --- 第四部分:旧体系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序幕(约公元1350-1500年) 本部分探讨了中世纪晚期危机对三大核心文明的影响,以及危机如何催生了迥异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黑死病的结构性冲击与社会反应: 详细分析黑死病在欧亚大陆的传播路径及其对人口结构的毁灭性影响。重点放在劳动力的稀缺如何提升了农民和工匠的议价能力,并如何挑战了西欧的农奴制和拜占庭的主题制度。探讨不同文明对瘟疫的宗教和社会解释,以及这如何削弱了既有精英阶层的道德权威。 二、拜占庭的最终谢幕与奥斯曼的崛起: 分析奥斯曼土耳其人如何吸收了拜占庭的行政遗产、军事组织(如禁卫军制度)以及控制黑海贸易的能力。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圣战”的意识形态与务实的帝国官僚管理相结合,使其能够有效地治理多元化的征服地区,最终完成了对东罗马核心的取代。 三、西欧的内部调整与向外探索的动因: 在经历了战争和瘟疫的打击后,西欧如何通过中央王权的加强(如英法百年战争的后效应)来重建国家机器的财政和军事能力。分析技术创新(印刷术、航海仪器)的成熟,以及对地中海贸易被奥斯曼切断的反应,最终导致了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将目光投向大西洋,为“地理大发现”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和心理条件。 结语: 本书试图证明,中古时期并非一个停滞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动态平衡、知识重构和剧烈权力转移的熔炉。通过对横跨欧亚大陆的文明进行比较审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宏大历史叙事下的每一个“帝国兴衰”,其背后都潜藏着关于资源分配、技术采纳和意识形态适应的复杂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