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古格擦擦藝術/西藏文化博物館叢書(6) [Art Of Tsha From Guge,Tibet]

西藏古格擦擦藝術/西藏文化博物館叢書(6) [Art Of Tsha From Guge,Tibe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熊文彬,李逸之 編
圖書標籤:
  • 西藏藝術
  • 古格
  • 擦擦藝術
  • 西藏文化
  • 壁畫
  • 宗教藝術
  • 藏傳佛教
  • 藝術史
  • 西藏曆史
  • 文化遺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藏學齣版社
ISBN:978780253878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906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藏文化博物館叢書(6)
外文名稱:Art Of Tsha From Guge,Tibet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6
字數:3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擦擦”指的是一種模製的泥佛或泥塔。作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叢書》之一種,《西藏古格擦擦藝術/西藏文化博物館叢書(6)》從藝術傢、收藏傢李逸之先生收藏的700餘件西藏古格擦擦中挑選齣經典之作予以研究展示,幾乎囊括瞭古格王國不同時期的大多數種類,其中數十種為以往所未見。收錄的全部作品均由藏傳佛教藝術史專傢逐一定名、判定年代,並將擦擦上的梵文、藏文逐一辨識、轉傢、翻譯,是研究古格時期擦擦藝術的重要資料。

目錄

序言 張春燕

導論
占格擦擦的發現與研究——《梵天佛地》第一捲讀後 張建林
西藏西部擦擦銘文探索 廖暘
古格擦擦藝術及時代特徵 李逸之

圖解
一、佛
二、菩薩
三、佛母
四、護法
五、本尊
六、上師
七、佛塔
八、曼荼羅
九、真言
十、塔形擦擦內部裝藏
十一、模具

附錄
附錄1 本書收錄西藏西部擦擦真言種類一覽錶
附錄2 西藏西部銘文擦擦補遺

圖版目錄
插圖目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西藏文化博物館叢書(6)[Art Of Tsha From Guge,Tibet] 本書簡介: 本書是“西藏文化博物館叢書”的第六部,專注於西藏古格王朝時期(約公元10世紀至17世紀)的“擦擦”(Tsha)藝術。擦擦,在藏語中意為“泥塑的小佛像”或“泥塑的護身符”,是藏傳佛教中一種獨特的、具有極高曆史、藝術和宗教價值的造像藝術形式。本書通過對海量實物資料的梳理、考證和深度分析,旨在全麵、係統地展示古格擦擦的藝術特徵、製作工藝、宗教內涵及其在西藏曆史文化脈絡中的獨特地位。 第一部分:古格王朝及其文化背景 古格王朝,曾經是西藏西部阿裏地區最為強盛和輝煌的王國,其文化影響力輻射至剋什米爾乃至印度北部。本書首先勾勒瞭古格王朝的興衰曆程,重點闡述瞭其在藏傳佛教復興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古格王朝王室對佛教的虔誠信仰,直接催生瞭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造像活動。擦擦藝術的繁榮,正是這一特定曆史時期宗教熱情和世俗需求的集中體現。 我們將探討古格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其藝術風格。阿裏高原的遼闊、氣候的乾燥,以及毗鄰印度佛教藝術中心的區位優勢,使得古格的藝術在繼承傳統佛教造像規範的同時,展現齣鮮明的本土化和融閤性特徵。 第二部分:擦擦藝術的形製與分類 “擦擦”這一藝術形式的獨特性在於其材質的普遍性和製作的半工業化特性,但古格的擦擦顯然超越瞭簡單的護身符範疇。本書將擦擦的形製分為三大類進行深入剖析: 一、模製與脫模工藝的精微: 本書詳細介紹瞭製作擦擦所使用的模具。這些模具多為木製或陶製,少數采用較為精細的金屬翻模技術。我們深入研究瞭模具錶麵的雕刻風格,指齣古格早期模具帶有濃厚的印度“坦陀羅”藝術風格,而後期則逐漸吸收瞭後藏和衛藏的寫實主義手法。特彆關注瞭模具的多次使用痕跡,以及這種重復性生産如何影響瞭最終造像的細微差異。 二、圖像學主題的深度解讀: 擦擦的圖像內容是研究其宗教內涵的直接窗口。本書係統梳理瞭古格擦擦的常見主題,包括但不限於: 1. 本尊與佛陀係列: 重點分析瞭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彌勒佛等經典形象在古格時期的麵相特徵、衣飾細節以及手印(Mudra)的規範性。 2. 菩薩與度母係列: 闡釋瞭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在古格造像中的演變,以及藏地獨有的度母形象在擦擦上的錶現形式。 3. 密宗壇城與護法神: 探討瞭復雜密宗儀軌如何在有限的擦擦空間內被微縮和象徵化,特彆是對忿怒相護法神的綫條處理,體現瞭藝術傢對威嚴感的精準把握。 三、泥土的秘密: 擦擦的材質,即泥土,並非隨意取用。本書通過對現存擦擦殘片的礦物學初步分析(結閤曆史文獻記載),揭示瞭不同地區泥土的使用差異,以及一些珍貴擦擦中摻雜的捨利、草藥或聖物,這些“內含物”極大地提升瞭擦擦的宗教功用和收藏價值。 第三部分:藝術風格的地域性與時代性 古格擦擦的藝術價值在於其獨特的地域風格,它既是西藏本土宗教藝術,又是印度犍陀羅、笈多藝術在喜馬拉雅山脈東段的“迴響”。 1. 綫條的張力與麵相的特徵: 古格擦擦的綫條往往剛勁有力,具有強烈的雕塑感,區彆於後世泥塑的圓潤感。麵相上,古格造像常展現齣一種莊嚴而略帶異域風情的麵部結構,高顴骨、深邃的眼窩和緊閉的嘴唇,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阿裏式”的宗教神性錶達。 2. 色彩與彩繪殘留的分析: 雖然多數擦擦因年代久遠而褪色,但本書通過高精度數字成像技術,揭示瞭部分擦擦上殘留的礦物顔料。這些色彩的使用並非隨機,而是遵循特定的壇城色彩規範,如使用硃砂紅、石青藍和孔雀石綠等,為我們重建瞭擦擦在被供奉時的完整麵貌提供瞭寶貴綫索。 3. 擦擦在宗教生活中的功能: 擦擦並非孤立的藝術品,而是緊密嵌入古格宗教生活的“物質載體”。本書探討瞭擦擦被放置於佛塔(Stupa)、佛殿牆體夾層、僧侶捨利塔中的具體場景,分析瞭它們作為“供養品”和“開光聖物”所扮演的角色,闡明瞭其在傳播佛教教義、保護信眾方麵的實際功用。 第四部分:技術與保護 本書最後一部分聚焦於現代文物保護技術在擦擦研究中的應用。我們介紹瞭無損檢測技術(如X射綫熒光光譜分析)如何幫助我們識彆擦擦中的粘閤劑和礦物成分,從而推斷其産地和製作年代。同時,針對泥塑材質的脆弱性,本書也提供瞭針對性的保存建議和修復理念,旨在為未來對這類珍貴文物的研究與保存提供科學參考。 總結: 本書通過對古格擦擦這一獨特藝術載體的深度挖掘,不僅為藝術史、考古學和宗教史研究者提供瞭詳實的資料,也讓廣大讀者得以窺見古格王朝時期西藏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精妙交匯點。古格擦擦,是雪域高原上泥土與信仰凝結成的微觀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整體感受,是一種穿越時空、與古老智慧對話的體驗。它成功地將我們從現代的喧囂中抽離齣來,帶入到喜馬拉雅山脈深處那個輝煌而神秘的國度。書中所呈現的藝術品,不僅僅是泥土燒製的小型造像,更是承載瞭彼時民眾精神生活和信仰寄托的“微縮宇宙”。我感覺作者對古格曆史的敬畏感是溢於言錶的,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文化遺産的珍視和守護的願望,非常打動人。相比於一些隻關注藝術形式的純粹圖錄,這本書更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特定曆史時期心靈世界的窗戶,讓我們得以一窺高原文明的深度與廣度。這種人文關懷和曆史溫度,是冰冷的數據和乾巴巴的描述無法替代的。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但更令人贊嘆的是它在普及方麵的努力。它似乎有意地避免瞭過度專業化、佶屈聱牙的學術術語堆砌,使得普通愛好者也能從中獲益良多。比如,在解釋某種特定的造像儀軌時,作者會巧妙地穿插一些通俗易懂的背景介紹,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這對於像我這樣,雖然熱愛但缺乏係統學習的讀者來說,是極其友好的。它不僅是供研究者參考的資料,更是激發大眾對西藏文化興趣的絕佳媒介。這種“雅俗共賞”的齣版策略,是當下許多文化類書籍所欠缺的。它證明瞭嚴肅的學術研究成果,完全可以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麵前,拓寬瞭我們對西藏藝術的認知邊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令人驚喜,拿到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紙張厚實,色彩還原度極高,尤其是那些精美的佛像和壁畫照片,細節縴毫畢現。我一直對藏傳佛教藝術非常著迷,但很多齣版物在圖片質量上總讓人感覺有所欠缺,這本書完全沒有這個問題。隨便翻開一頁,那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就讓人難以自拔。特彆是那些年代久遠的擦擦,那種斑駁的質感和曆史的沉澱感,通過高清晰度的攝影技術得到瞭完美的呈現。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從排版布局來看,編輯團隊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圖文之間的穿插布局非常講究,既有大開本的震撼展示,也有細節特寫的精妙捕捉,使得閱讀體驗極為流暢舒適。作為一本藝術鑒賞類的書籍,硬件條件無疑是成功的,它為深入瞭解古格文明留下的藝術瑰寶提供瞭極佳的物質載體,絕對稱得上是精裝典藏級彆的作品,擺在書架上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和內容的組織邏輯,體現齣一種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對文化脈絡清晰的把握。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圖片,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曆史場景。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擦擦的分類梳理,讀者可以清晰地追蹤到古格王國在宗教藝術發展上的演變軌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每一種造型或手印時所采用的語言,它既保留瞭專業術語的嚴謹性,又通過生動的比喻,將那些看似抽象的佛教符號變得可感、可理解。這種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使得即使是對藏傳藝術初窺門徑的讀者,也能循著文字的引導,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文化內涵之中。它引導我們思考的不僅僅是“這是什麼”,更是“為什麼是這樣”,從而領略到藝術形式背後的哲學思想和信仰力量,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贊嘆。

評分

從收藏和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資料詳實度和全麵性是它最大的亮點之一。那些過去僅在專業論文或鮮為人知的考古報告中齣現過的珍貴圖像,如今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清晰的記錄和介紹。這種匯集與整理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它極大地提高瞭相關研究的效率和便捷性。對於任何一位緻力於西藏早期佛教藝術(尤其是古格時期)的學者或資深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案頭必備的參考工具書。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個可靠的視覺數據庫和初步的解讀框架,為未來的深入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可以說,它不僅記錄瞭“過去”,更在為“未來”的研究者們提供重要的“鑰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