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名学者
本书依时间顺序共分为十章,各章节作者分别为:
第一章,商殷,齐文心;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刘起釪;第三章,秦汉,吴树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张泽咸;第五章,隋唐五代,张泽咸;第六章,宋代,陈智超;第七章,辽金西夏,陈智超、陈高华;第八章,元代,陈高华;第九章,明代,曹贵林、郑克晟;第十章,清代,郭松义。以上各位作者均为该领域中的知名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也均有极高建树。各位作者均对各自领域内的史料情况十分熟悉,并运用自己多年的研究积累对庞大的史料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鉴别,将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集于此书中,方便读者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史料种类、使用方法及其价值。
2.内容丰富
本书为全国各大学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自第一版出版至今已三十余年,仍然为该领域中的推荐著作。但是,随着史料学领域研究的发展,不断有新史料被发现,古籍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所以此次中华书局特约请该书的各位作者,对该书的各个章节进行了全面增订,系统总结了近些年新发现的重要资料以及近年出版的史籍重要整理本,此外,对原书中明显的不妥之处也进行了修订。
本书依时间顺序共分为十章,时间跨度从殷商直到清代,每一章分别由该领域中的知名学者系统梳理该历史时期中的重要史料种类、内容、价值以及利用方法等内容。在知名作者的引导下,帮助读者在各个时期浩如烟海的史料文献中寻得进行研究的门径,对广大历史学专业学生以及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实为必读之书。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西夏、元代、明代和清代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种类、来源、内容等,对各个时期重要的史料及其使用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在体例结构上与原有版本一致,并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近些年新发现、整理的史料成果,修订了原书中的不妥之处,学术价值极高。
本书依时间顺序共分为十章,各章作者分别为:
第一章,商殷,齐文心。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刘起釪。第三章,秦汉,吴树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张泽咸。第五章,隋唐五代,张泽咸。第六章,宋代,陈智超。第七章,辽金西夏,陈智超、陈高华。第八章,元代,陈高华。第九章,明代,曹贵林、郑克晟。第十章,清代,郭松义。
陈高华: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等职,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兼攻明史、中国绘画史。著作有《元史研究论稿》《宋辽金画家史料》《明代哈密、土鲁番资料汇编》《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与史卫民合作)等,整理古籍有《人海诗区》、《滋溪文稿》等。
陈智超: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宋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直至退休。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宋至明史、历史文献学等。著作有《解开<宋会要>之谜》《宋史十二讲》《陈智超自选集》等,整理陈垣先生论著9种,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前言
修订本前言
增补本前言
第一章 商殷史史料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传世甲骨文的著录书
第三节 科学发掘的甲骨文
第四节 《甲骨文合集》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史史料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西周至战国文献史料
第三节 汉代以下有关周代的文献史料
第四节 清代对周代文献的整理研究资料
第五节 有关周代的考古文物史料
第三章 秦汉史史料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基本史料
第三节 其他文献史料
第四节 考古资料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史史料
第一节 史料特点
第二节 以正史为核心的基本史料
第三节 其他史料
第五章 隋唐五代史史料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多种体裁的基本史料书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其他资料
第六章 宋史史料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基本史料
第三节 一般史料
第七章 辽金西夏史史料
第一节 辽史史料
第二节 金史史料
第三节 西夏史史料
第八章 元史史料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基本史料
第三节 其他史料
第四节 国外史料
第五节 文物考古资料
第九章 明史史料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基本史料
第三节 其他史
第十章 清史史料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档案资料
第三节 基本史料
第四节 其他史料
第五节 图像资料
第六节 国外资料
前言
理论是历史研究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是历史研究的正确指导。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系统的、充分的、经过检验的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坚实基础。详细地占有史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从这些史料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便是研究历史的唯一科学的方法。
随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断深入,人类对历史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对史料的观念也不断变化,史料的范围越来越扩大。不但专门史籍可以作为史料,其他文献也可以作为史料;不但有意识的记录可以作为史料,无意识的记录也可以作为史料;不但文字记录可以作为史料,实物材料(如文化遗存)和口头材料(如传说)也可以作为史料。
史料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文字史料更必然打上记录史料的个人和集团的阶级烙印。本书论述的范围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当时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垄断了文化,所有的文字史料都出于他们之手,充满了剥削阶级的偏见。这给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带来了许多困难。只有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对史料进行科学的搜集、鉴别和整理,才能加以合理的利用。
史料学就是研究史料的搜集、鉴别和运用的科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史料学可大体区别为两类:一类研究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可称为史料学通论;另一类研究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史学领域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可称为具体的史料学。
我们这本《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属于后一类,其范围上起有文字史料的商代,下讫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前期,即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古代的文献浩如烟海,考古发现又层出不穷,初学者常苦于不得其门而入,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同志介绍有关史料的基本知识。本书的编写采取统一体例、分头执笔的办法。各章的划分及执笔的同志分别是:第一章,商殷,齐文心。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刘起釪。第三章,秦汉,吴树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张泽咸;这一章的二、三两节不少地方采用了唐长孺先生讲稿的观点。第五章,隋唐五代,张泽咸。第六章,宋代,陈智超。第七章,辽金西夏,陈智超、陈高华。第八章,元代,陈高华。第九章,明代,曹贵林、郑克晟。第十章,清代,郭松义。
就我们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版过一部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我们的工作属于草创,没有前人系统的经验可以借鉴;再加上水平有限,这本书肯定存在不少缺点错误。我们愿借本书出版的机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同时,正因为工作属于草创,更显出它的迫切性。我们希望这本书对广大有志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中青年同志,能有所帮助。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吸收了史学界许多同志的研究成果,谨此表示谢意。
陈高华 陈智超
1981年7月
修订本前言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是一部史学入门书,主要面向喜爱中国古代文史的青年人,也可供研究者和教师参考。出版以后,很多读者给予我们热情的鼓励,不少大学将本书列为教材或参考资料。我们谨向关心此书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出版至今已二十余年。在此期间,不断有新史料发现,古籍整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们这次修订,一是改正原有的一些讹误,二是力求吸收史料学的最新成果。由于见闻所限,必定有不足之处,期待着读者的批评。
本书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史史料》的修订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吴锐副研究员的帮助。本书第九章《明史史料》的修订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封越健研究员的帮助下共同完成的,还曾得到历史所何龄修研究员的帮助。谨向他们表示感谢。
陈高华 陈智超
2006年7月
增补本前言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原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81年),后经修订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2006年)。承中华书局厚意,现将修订本加以增补,重新出版。此次增补的内容是:(1)近年新发现的重要资料;(2)近年出版的史籍重要整理本;(3)原书中明显的不妥之处。
增补工作由各章作者执笔。但刘起釪先生、曹贵林先生相继去世,第二章增补请吴锐先生负责;第九章增补由郑克晟先生负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封越健研究员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孙卫国教授及其博士生秦丽的帮助下共同完成;第六章近年新出版的宋代史籍重要整理本,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周勇军博士生帮助补充。在此向刘、曹二先生表示深切的怀念。
中华书局申作宏先生、陈洁女士为增补本的出版付出了很大的劳动,谨向他们道谢。
陈高华 陈智超
2015年3月
这本《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的排版和装帧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很对我的胃口。我一直觉得,史学著作不光是内容为王,阅读的体验感同样重要。打开书页,那种特有的纸张触感和油墨的清香,瞬间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更别提它在章节结构上的巧妙安排,逻辑线索清晰得如同工整的古代宫殿布局,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脉络,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面前迷失方向。特别是对于那些跨学科的史料辨析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极为细腻,不是简单地罗列考证结果,而是深入浅出地展示了研究的“过程”,让人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寻踪溯源的探险。这不仅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更培养了我们对史料本身的敬畏之心和审视能力。在细节处理上,诸如页边空白的留置,注释的标注规范,都体现了编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体贴。总的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算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了。
评分从一个资深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这才是史料学的精髓所在,也是区分合格史学家和平庸记录者的分水岭。它并非教导我们如何无条件地相信某一种史料,而是不断地设问:“谁写的?写给谁看?目的是什么?”作者巧妙地将各种史料的内在矛盾和立场偏颇点出来,引导读者进行多方位的交叉验证和反思。这种“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一切记载”的训练,对于我们日常接触海量信息时代下的各种“历史叙事”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教会我的,远不止是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更是一种严谨、审慎的求真态度,这种治学精神的熏陶,价值无法估量。
评分坦白说,我曾对市面上很多标榜“权威”的史学著作感到失望,它们要么过于侧重理论构建而缺乏实际操作指南,要么堆砌史料而缺乏整合分析的框架。然而,这本《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却罕见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石,讲解了史料的类型学、断代法等基础理论,同时又配备了大量的实战演练素材——那些经典的历史文本摘录和针对性的练习题,可以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对我个人而言,最实用的是它关于“如何构建自己的史料库和检索系统”的那一章,提供了许多高效、可复制的方法论,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地带领门生进入史学研究的殿堂,让人感到充实而充满力量。
评分我对史学研究方法论一直抱持着一种既敬佩又畏惧的心态,而这本第三版显然是为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业余爱好者量身定做的“通关秘籍”。它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没有陷入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泥潭,而是用极其生动、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将“史料”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比如,书中讲解如何辨别伪造的诏书时,并没有直接抛出鉴定标准,而是构建了一个“古代文书局的日常”场景,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不同纸张、印泥、笔锋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意义。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枯燥的文献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史官伏案疾书时的情景。它成功的关键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对历史思维的启发作用,远超出一本工具书的范畴。
评分这本教材的更新速度和对新出土材料的收录力度,简直令人咋舌。我手里正好有前一个版本的资料作为参照,这次的第三版在一些关键的断代史料的分析上,明显加入了近十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成果,使得原有的结论有了有力的补充,甚至在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上带来了颠覆性的视角。这种紧跟学术前沿的态势,是衡量一部史学著作生命力的重要指标。很多老教材在这一点上显得力不从心,但这本书显然没有这个问题。特别是对于涉及边疆民族史料和地下文献的研究,新增的内容翔实而有说服力,没有敷衍了事地“点一下”,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剖析,展示了史料学在构建多元一体历史图景中的核心作用。对于希望跟上时代步伐的研究者而言,这是非常宝贵且及时的资料补充。
评分补充资料,内容详实。
评分学习历史,史料知识是必须的,可起按图索骥之功。
评分《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西夏、元代、明代和清代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种类、来源、内容等,对各个时期重要的史料及其使用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评分古代史非常有用的史料材料,新版还会有史料综述
评分祝总斌,1930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尤长于政治制度史和法律制度史。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著有《材不材斋文集》《材不材斋史学丛稿》等。
评分哈哈哈哈好
评分质量杠杠滴,有封膜哦,内容也蛮好看的。喜欢
评分跟描述的差不多,没什么好评价的
评分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