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

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志斌 著
图书标签:
  • 商代
  • 青铜器
  • 铭文
  • 考古学
  • 历史学
  • 文字学
  • 中国古代史
  • 文物
  • 金文
  • 甲骨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39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38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4
字数:6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对存世的5454件商代青铜器铭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花大力气运用考古学方法将零散的数据系统化,以断代分期为先导,确立了明确的时空框架,使立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选题涉及层面多,讨论了相应时间段中铭文的字形字体、语法及商代的族氏、职官、诸妇、诸子的金文称谓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族氏关系、方国地理等问题,有综述,有辨析,其中不乏独到的新见,如中商器铭的甄别、复合族氏之宗氏与支族的辨识、诸妇称谓中父族与夫族名号的区分,以及商代金文的语言学研究等,都反映出作者良好的研究水平与思辨能力。此书是对商代金文综合研究上做出努力与贡献的成功尝试,是第一部全面总结并推进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的高质量学术专著。

作者简介

严志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与古文字学,主要著作有:《四版<金文编>校补》(2001年)、《殷墟青铜器——青铜时代的中国文明》(2008年,合着)、《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2010年,合着);另有论文《试析长治小神遗址的二里头时期遗存》、《复合氏名探析》、《陶寺文化石制品研究》、《商代中期有铭青铜器探讨》等30多篇。

目录

序……刘一曼 1
导 言…………………1
第一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概况………………1
一、 资料的整理与着録…………3
二、 工具书的编纂…………5
三、 铭文的考释与研究…………5
四、 族氏铭文的研究…………6
五、 断代研究…………8
六、 其他专题研究……… 12
第二章 商代有铭青铜器的断代与分期…………… 15
第一节 商代有铭青铜器的类型学研究……… 21
一、 食器 ……… 21
二、 酒器 ……… 40
三、 水器……… 69
四、 乐器……… 72
五、 兵器……… 74
六、 杂器……… 82
第二节 武丁以前有铭青铜器的探讨……… 85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的分期…………… 100
第一节 商代青铜器铭文单字形体的分期……… 103
第二节 商代青铜器铭文分期特点……… 128
一、 商代中期与殷墟一期……… 128
二、 殷墟二期……… 131
三、 殷墟三期……… 132
四、 殷墟四期……… 133
第四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的语法…………… 137
第一节 词法……… 138
一、 词类……… 138
二、 构词法……… 144
第二节 短语……… 145
一、 短语的结构类型……… 145
二、 各类短语的功能……… 146
第三节 句法……… 147
一、 句子成分……… 147
二、 单句……… 152
三、 复句和句类……… 155
第五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职官…………… 157
第一节 “亚”形问题………… 157
第二节 职官……… 176
一、 师……… 176
二、 寝……… 176
三、 宰……… 180
四、 作册……… 180
五、 尹……… 183
六、 小臣……… 184
七、 史……… 185
八、 牧……… 186
九、 戍 ……… 189
十、 侯……… 191
十一、 射……… 193
十二、 …… 194
十三、 田……… 195
十四、 犬……… 197
十五、 卫……… 199
十六、 马……… 200
十七、 旅……… 201
十八、 宁 ……… 202
第六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诸子与诸妇…………… 205
第一节 诸子……… 205
第二节 诸妇……… 240
第七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族氏…………… 248
第一节 族氏铭文研究回顾……… 248
一、 族氏铭文的性质……… 248
二、 族氏铭文的特点……… 254
第二节 复合族氏问题……… 260
第三节 主要族氏探讨……… 263
一、 北方族氏……… 264
二、 西方族氏……… 278
三、 南方族氏……… 305
四、 东方族氏……… 315
第八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记事金文…………… 337
一、 赏赐动词……… 337
二、 赏赐物……… 338
三、 赏赐地点……… 342
四、 赐者与受赐者……… 343
五、 赏赐缘由……… 344
第九章 余论…………… 345
一、 日名问题……… 345
二、 铭文中所见名物研究 ……… 346
三、 纪年历法研究 ……… 346
四、 族氏铭文研究……… 346
主要参考文献 ……………… 348
商代青铜器铭文总表……………… 370
后记…………… 603


青铜之声:商周礼乐文明的密码解读 书籍名称: 青铜之声:商周礼乐文明的密码解读 作者: (此处留空,以模拟真实出版物信息) 出版社: 华夏文源出版社 出版日期: 二〇二四年六月 ---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最具神秘与辉煌色彩的商周时期,以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礼器与乐器的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宇宙观念、政治哲学以及日常信仰。我们不再仅仅将这些青铜器视为艺术品或考古遗存,而是将其视为承载着彼时“天命观”与“德治观”的行为规范载体和权力话语的媒介。 本书主体结构分为三个递进的部分,旨在系统性地揭示商周文明的核心精神: 第一部分:礼器形制与社会等级的物质化 本部分首先从考古学和田野发掘的最新成果出发,对商周青铜礼器(如鼎、簋、爵、斝等)的形制演变、组合方式及数量限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我们强调,这些器物的形制并非随性而为,而是高度编码化的信息系统。 1. 鼎的谱系与政治权力: 详细辨析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鼎群结构。从商代晚期多以“方鼎”为主导,到西周早期确立的“一言九鼎”式的礼制规范,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僭越”行为对鼎制的冲击与瓦解。我们着重分析了“礼器数量即权力等级”这一核心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与地方分权的微妙体现。 2. 组合的逻辑与宗法制度: 深入探讨了“鼎簋组合”在不同等级贵族墓葬中的标准配置。这种固定的组合模式,是宗法制度在物质层面上最直观的体现。它不仅规定了使用者(身份)的权限,更界定了祭祀的规格与祖先受享的次序,是构建周代核心社会关系的“硬指标”。 3. 乐器形制与“和”的哲学: 突破传统对乐器的单纯音乐学分析,转向其礼仪功能。重点考察了编钟、编磬的排列方式、音阶设定与宫廷祭祀流程的关联。周人推崇的“中和之美”,是通过对青铜乐器声律的严格控制来实现的,这与他们构建的稳定政治秩序是高度一致的。乐器,是声音秩序的物质化体现。 第二部分:神圣空间与宇宙秩序的构建 商周精神世界的核心在于“天命”与“祖先崇拜”。本部分着重考察青铜器上的装饰母题(纹饰)如何超越纯粹的装饰范畴,成为沟通人界与神界的桥梁,并描绘出古人理解的宇宙图景。 1. 纹饰的符号学解读: 集中分析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等核心母题的演变。我们不满足于将其归类为“狞厉风格”或“神秘主义”,而是尝试将其视为一种原始的宇宙学叙事。例如,饕餮作为连接天地、吞噬万物的形象,在鼎腹部的出现,象征着王权对自然力量的驾驭与转化。 2. 祭祀图景与祖先沟通: 通过对器物内部空间(如鼎内壁、尊腹部)的细致观察,重构商周贵族在祭祀场合的实际操作流程。青铜器不再是静态的陈列品,而是承载着“献祭—接受—回应”的动态交互界面。器物上的几何纹样和抽象动物形象,构成了祭祀仪式中引导神灵降临的“视觉路径”。 3. 礼器选材与矿冶技术的政治控制: 探讨了高等级青铜器对铜、锡、铅的精细配比要求。这种对稀有金属资源的绝对控制权,本身就是王权垄断和维持等级差异的物质基础。冶炼技术的秘密与资源分配,直接服务于礼乐制度的运行。 第三部分:礼乐文化的变迁与权力的话语权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商周之变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以青铜器为参照系,分析权力话语权的转移与固化。 1. 尚德尚文:周初政治哲学的物质载体: 分析了西周初年,周公旦等人如何通过大规模铸造新的礼器组合,强制推行“德”的概念,取代商代的“鬼神至上”。新铸造的器物上所饰铭文(此处指铭文,而非本研究的核心对象,但作为时代背景的对比)所宣扬的“敬德保民”,与所配的整套礼器形制相辅相成,构成了周人合法性的“组合拳”。 2. 僭越与地方自主性的抬头: 聚焦于春秋中晚期,诸侯国开始仿制或改制本不属于自己等级的礼器。本书详细列举了晋国、楚国等地出土的超规格鼎器和乐器组合,揭示了这些僭越行为(如楚国“子庚”鼎、僭用天子之器)背后,是地方势力对中央王权合法性话语的公然挑战。青铜礼器,成为了衡量“天下共主”权威衰落的晴雨表。 3. 从规范到审美:礼制消亡的文化表征: 探讨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图强,青铜礼器逐渐淡出核心祭祀领域,转而让位于更强调个体审美和实用性的器物(如漆器、金银器)。青铜的“神圣性”被打破,标志着周代维系了近千年的礼乐文明体系的彻底终结。 总结: 《青铜之声:商周礼乐文明的密码解读》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鲜活的商周社会模型。它证明了青铜礼器不仅仅是古老的金属制品,更是商周社会运行的“硬件操作系统”。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的深入解码,我们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如何通过物质形式来确立秩序、维护统治、并与他们所信仰的神祇进行永恒对话的宏伟图景。本书适合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以及对中国古代礼制文化感兴趣的广大研究者与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毋庸置疑的,它显然是为有一定古文字基础的专业人士准备的。我花了比预期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其中的术语和引证体系。然而,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便难以抑制。作者在引文的处理上极具匠心,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前人观点,而是将不同学派的争论置于一个动态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与辨析。这种“论辩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结论,而是在与一位博学的导师进行高强度的思维对话。对我个人而言,通过研读书中对于几种罕见符号的语义辨析,我彻底修正了此前对某一特定宗庙称谓的错误理解,这种知识上的突破感,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部单纯的“研究报告”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数十年心血的“方法论指南”。我发现,即便是对我这种已经接触相关领域多年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也提供了重新审视和构建研究范式的机会。特别是最后几章对铭文与礼器形制之间交互关系的总结,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被推广到其他早期文明的物质文化研究中去。它教会我们如何透过冰冷的铜绿和锈蚀的文字,去触摸那个失落文明的脉搏和思维的轨迹。这绝对是青铜史学领域内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其影响力恐怕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发酵。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典雅的深蓝色封面配上手写体的标题,立刻就散发出一种古朴而厚重的学术气息。初次捧读,我便被其精良的纸张质感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这对于一本内容如此专业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它显然是经过了非常细致的校对和排版考量,阅读过程中几乎找不到让人出戏的印刷错误或模糊不清的图表。书中的配图,尤其是那些关键铭文拓片的高清复刻,简直就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插图与文字注释之间的对应处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配饰,更是解读文本的钥匙。那种将研究对象的实物美感与学术严谨性完美融合的用心,让整个阅读体验从枯燥的学术梳理,转变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鉴赏之旅。可以说,光是作为案头参考书,它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冲着它在理论框架上的创新性。很多关于商代文字的研究,往往陷入对个别器物铭文的孤立考证,使得整体图景显得支离破碎。然而,这位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更为宏大的、接近社会史的切入角度。他不仅仅停留在“谁在何时铸造了什么器物”的层面,而是试图构建一套完整的“铭文语境系统”。我发现,作者对礼制变迁如何反作用于青铜器铭文内容的论述,尤其独到深刻。比如,他对特定祭祀用语在商代晚期由盛转衰的分析,简直是抽丝剥茧,逻辑链条严密得让人拍案叫绝。这种将铭文视为特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载体的研究方法,无疑拓宽了我们理解商代权力结构和宗教观念的窗口,使得原本冰冷的文字符号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从文献梳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这本书的扎实程度令人敬佩。在浩如烟海的考古报告和出土记录中,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信息整合能力。我特别注意到,他似乎穷尽了所有可见的、尚未被充分解读的零星铭文资料,并试图将它们纳入主流的谱系框架中。这不仅仅是体力上的劳作,更是一种学术洞察力的体现——知道哪些“杂音”恰恰是构成完整音乐的关键部分。书中对那些存疑或残损铭文的考释过程,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者没有故作玄虚地给出确定的结论,而是清晰地列出所有可能的路径、每条路径的优劣,最终提供一个最审慎的推测,这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态度,是真正研究者应有的风范。

评分

很重要的一本参考书,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可以没好券,做不到最低,喜欢就好

评分

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

评分

送货很及时,给京东好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绝对经典,值得收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严志斌近年在商代金文铜器方面用力甚勤,应值得一读

评分

把这套书看完会增长很多知识。不错,值的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