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9
1.精选刻本
2.明代前拳法重要文献的首次汇集
3.注解与今译并存
4.揭示了古代武术发展的清晰脉络
《手战之道》为武学古籍新注丛书第二辑的其中一本。本书打破古籍原作的年代、作者、书册界限,依照一定的标准把古籍中关于某一类武术的记录整编成集,并配以点校、注释与导读,这在同类出版物中还属首次。本书收入明代沈一贯的《搏者张松溪传》、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清代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清代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清代黄百家的《内家拳法》等。
王小兵,甘肃省武山县人。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习练传统武术;高中、大学时期习练竞技武术;2008年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师从程大力教授,攻读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并于2013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以武术史、武术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自2008年以来,先后师从赵炳南教授、马廉祯教授习练马氏通备武艺。
曾参与中国武术研究院“挖整拳谱”的点校工作,参与“《广州大典》与广州近代历史文化专题研究”——《近代广州体育文献与出版研究》课题的撰写。
越女论剑
搏者张松溪传
阵纪﹒技用
拳
棍
枪
刀剑
短兵
武编前集﹒卷五
拳
枪
剑
刀
简
鎚
扒
攩
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
王征南墓志铭
王征南先生传
内家拳法
越女论剑①
赵晔②
越王③又问相国范蠡④曰:“孤有报复之谋,水战则乘舟,陆行则乘舆。舆舟之利,顿⑤于兵弩。今子为寡人谋事,莫不谬者乎?⑥”范蠡对曰:“臣闻古之圣君,莫不习战用兵。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⑦。今闻越有处女⑧,出于南林⑨,国人称善。愿王请之,立可见。”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
注释
① 越女论剑: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为《勾践阴谋外传》篇之一段,是说越王向“处女”请教“剑戟之术”的故事。标题为校注者所加。
② 赵晔: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等。《后汉书?儒林列传》有传,其云:“蔡邕至会稽,读《诗细》而叹息,以为长于《论衡》。邕还京师,传之,学者咸诵习焉。”
③ 越王:中国古代王爵封号之一。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允常称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越王。本文所指,为允常之子勾践,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逐渐得以恢复。
④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楚国人,后为越国大夫。越为吴所败时,曾随越王勾践作为人质,被押解到吴国受奴役三年,回越后帮助勾践灭掉吴国。
⑤ 顿:通“钝”,不锋利。此处作“不便利”。
⑥ 莫不谬者乎:难道不是荒谬的吗?莫不,莫非、难道之意;谬,错误的、不合情理的。
⑦ 工:指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仪礼?燕礼》“席工于西阶上”句注解:“凡执技艺者称工。”
⑧ 处女:指未出嫁的女子。
⑨ 南林:徐天祜注云:“《越旧经》,南林在山阴县南。”徐天祜,字受之,山阴人,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时年尚英妙,为大州教授,日与诸生讲经义,听者感发。德�潭�年(1276年),以文林郎国子监库官召,不赴,退归城南,杜门读书。及文天祥被执以死,徐天祜与王英孙并为衣冠避乱者所宗。四方学者至越,必进谒。天祜高冠大带,议论卓卓,见者咸以为仪刑。尝为《吴越春秋》作注。后人多误其为“徐天”,《诗经?小雅?信南山》云:“受天之祜。”其字为“受天”,当名“天祜”,作“祐”者误。
今译:
越王勾践又问相国范蠡说:“我有报仇的计划,水战就要乘船,如果是陆路行军就乘车。但是车和船的便利,比不上弓和弩。现在您给我谋划战事,难道没有不合情理的吗?”范蠡回答说: “我听说古代的圣君,都善于用兵打仗,但是军队的行列队形、组织编制、击鼓进军等具体的事情,胜败取决于有特长的人才。现在我听说越国有个处女出生于南林,国人都称赞她有本事。希望您聘请她,便可立即见到。”越王于是派使者去聘请,向她请教使用剑戟的方法。
“手战”一词早在汉代便已见诸文献,然其含义,历来多有所指。如西汉《淮南子?修务训》云: “夫怯夫操利剑,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至勇武攘卷一捣,则摺肋伤干,为此弃干将、镆邪而以手战,则悖矣。”此“手战”当为徒手搏斗之意。又《后汉书?西羌传》云:“迷吾乃伏兵三百人,夜突育营,营中惊坏散走。育下马手战,杀十余人而死。”所谓“下马手战”,非下马徒手搏斗,而是战场上短兵相接之谓。此外,“手战”一词除了徒手搏斗、短兵相接之外,还有“手颤抖”之意,如杜甫《元日示宗武》诗云:“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民国年间, “手战”又被用来指称学校的一种体育游戏—— “掰手腕”。
然而“手战”一词,为人所津津乐道者,大抵源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越女论剑”的故事。春秋末期,越国有一位武艺非凡的女子,越王勾践向她请教剑术,女子言: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实际上,女子所谓“手战之道”,不仅仅是剑术格斗的技巧与方法,而是对整个武艺之道所做的一番寓理深奥的议论,因此“手战之道”,便不仅仅是指剑术的技能,还应包括徒手搏斗的技术在内。当然,也有人认为“手战之道”即“剑之道”,很明显这是直接源自“越女论剑”的故事,大抵起于民国初年郭希汾《中国体育史》,而后人多从之。
马明达先生将武术文献的种类分为四种,即武术专著、以篇章形式附见于某些兵书和其他著作的武术文献、公私收藏的抄本稿本、域外武艺著作及周邻国家刊行的汉文武术著作。本书所选即属于第二类,散见于军事家的兵书以及文人的文集。从选取年代来看, 《越女论剑》属于东汉,黄宗羲父子关于王征南的内容则属于明末清初,其余都在明代,这样选取也是基于武术是在明代成熟这样一个历史考量。汇集是编,名《手战之道》,即取自《吴越春秋》,其意也是对整个武艺之道的阐释。
1.《越女论剑》
《越女论剑》的故事,出自东汉绍兴人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
勾践阴谋外传》。《吴越春秋》原本共十二卷,今存十卷,叙述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霸的史实,主要是根据《国语》,同时还兼采《左传》《史记》的记载。但并不拘泥于历史的故实,在故事铺叙和人物描写上,有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地方,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所以鲁迅定位《吴越春秋》为“本实事,含异闻”。《勾践阴谋外传》篇,据清代著名的校勘学家、藏书家顾广圻、蒋光煦等人所见的影宋本《吴越春秋》,该篇作《越王阴谋外传》。今本“越王”作“勾践”,则是由徐天祜所改,以便目录的一致。
《勾践阴谋外传》所记为勾践十年至十三年之间的事迹,讲述勾践卧薪尝胆、密谋对吴用兵之事,主要围绕越王“谋吴称霸”的主题渐次展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走富国强兵之路,又要行贫吴弱敌之计,所以该篇围绕文中所言“君王闭口无传”的阴谋九术落笔,然其不外乎“富国强兵”与“贫吴弱敌”两个方面。通观全文,先写越国“已富”,后又写越王“尊天事鬼”,以致“国不被灾”,依从计研之计而充实粮仓,这便是富国之术;请女子传授剑术,让陈音讲解射法,这是强兵之道。送给吴王神木而促成其大兴土木,献给吴王美女而使其惑乱,借粟还粟而使吴种而无收,都是贫吴弱敌之计。这些计谋为越王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阴谋”转为“阳攻”,从而引出了下篇之《勾践伐吴外传》。而“越女论剑”这一故事,正是勾践“强兵之道”的一种方法,也成了后人眼中中国古代武术理论的经典之作,至今为人所道。
《吴越春秋》的校释本极多, 《越女论剑》校注时,底本采用民国“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本,同时参考了薛耀天、张觉等人的相关校释。
2.《搏者张松溪传》
此篇出自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之手。沈一贯(1531—1615年),浙江宁波人,明朝万历年间首辅。隆庆二年登进士第,此后游走于官场多年。张居正去位后,入阁参预机务。史书载“一贯之入阁也,辅政十有三年,当国者四年,枝柱清议,论者丑之。”明万历三十四年,沈一贯因受弹劾而上疏告退,家居十年, 《搏者张松溪传》应作于此一时期。
从行文来看,该文是沈一贯为嘉靖末年的同乡张松溪所做的传文,其来源当为“耳闻”。传文记述了张松溪一生的习武轶事,又记述了张氏拳法“五字诀”,且对其有详解,这可与清初黄百家《王征南先生传》中内家拳的“五字诀”互相参照,应是最早的关于内家拳法的记述。此外,清代《宁波府志》有《张松溪传》,其来源,也源自沈传。
《搏者张松溪传》出自沈一贯《喙鸣文集》,清乾嘉年间沈一贯同乡袁钧又将其辑入《四明文征》。本书校注时,以“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明刻本为底本。
3.《技用》
《技用》出自明代何良臣的军事著作《阵纪》。此书共四卷,其中,卷一为选练,卷二、卷三为作战指挥,卷四为各种地形、气候条件下的作战方法。何良臣根据古兵法的军事思想,结合历代用兵得失,针对明代军制弊端,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如治军以“选练为先”,作战要“因敌制胜”等。其本人不仅是军事家,又是诗人,早年喜欢诗词歌赋,颇有文才,从军后又有军功,后升为蓟镇游击将军。《四库全书总目》云:“良臣当嘉靖中海滨弗靖之时,身在军中,目睹形势,非凭虚理断,攘袂坐谈者可比,在明代兵家,犹为切实近理者矣。”
《技用》主要列举并介绍各种器具之名称、功效及用法,共十五篇,分别为旌旗类,军鼓类,射、弩、拳、枪、筅、藤牌、刀剑、短兵、火器类,舟船、战车,守城器械,总论。但旌旗类、军鼓类等内容已与武术无关,故仅选与武术有密切关系者进行校注,计有:拳、棍、枪、刀剑、短兵五篇。原文中,拳与棍合为一篇,校注时分为两篇。
《阵纪》一书版本较多,如明万历十九年刻本、清嘉庆二十二年《墨海金壶》丛书本、清道光《珠丛别录》丛书本、道光二十六年《惜阴轩》丛书本、道光二十八年《瓶花书屋》丛书本、清同治《半亩园》丛书本、清咸丰间《长恩书室》丛书本、民国二十四年商务印书馆的《丛书集成初编》等。除原刻本以外,现存较好的本子应为《惜阴轩》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墨》本、《珠》本、《瓶花》本等均有大段大段阙文,均不宜做底本,而《初编》《惜阴》两本均出自原刻,基本忠于原刻,比较适合做底本,故本书校注时即以《惜阴轩》本为底本,以墨海金壶本、四库本为参校。在校注中,又参考了陈秉才点校本《阵记校释》。
4.《武编全集?卷五》
《武编》为明代另一著名军事家唐顺之的著作。唐顺之(1507—1560年),字应德,号荆川,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又是抗倭英雄。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授庶吉士,改兵部主事,礼部主事。曾率兵累败倭寇,以功擢右佥都御史,后卒于舟中。唐顺之学识渊博,喜谈政论兵,探究性理,有“嘉靖八才子”之美誉。
《武编》纂辑于明嘉靖中。当时,明廷武备废弛,将帅缓带轻裘,军队养成懒惰散漫的习性。为振兴武备,唐顺之广搜博采,从历代兵书及其他史书中辑录对于武备有所裨益的资料,如吴用先《武编序》所言:“一切命将驭士之道,天时地利之宜,攻战守御之法,虚实强弱之形,进退作止之度,间谍秘诡之权,营阵行伍之次,舟车火器之需,靡不毕具。”后来唐顺之抗倭和巡抚凤阳期间,多得力于该书,即如明人郭一鹗所谓: “得是编熟之化之,天下无就敌矣!荆川先生熟而化此,以南剿倭,北创虏,十用其七八。”然而本书当初只有抄本传世,为南京焦澹园所藏。焦氏非常珍视这部书,时常有人向他索要藏本刊行,他以“兵阴道也,乃阳言之乎?危道也,乃安谈之乎,非其时也”为由,拒绝刊印。明万历戊午年(1618年),后金政权起兵反明,明军损兵折将,连连败退,值此之时,焦氏才认为是刊印此书的时候了。于是将抄本给徐象竗雕版印行,使这部沉睡多年的兵书得以广泛流传。
是书“前集卷五”中,保存有大量拳法、器械等武艺内容,计有“牌、铁、火器、射、弓、弩、甲、拳、枪、剑、刀、简、锤、扒、挡、火、夷”,共十七类,然今与武术有密切关系者,惟“拳、枪、剑、刀、简、锤、扒、挡”八类,故去其他九类,存此八类校之。与同代之人记述互相参照,对于明代的武艺发展便有清晰的认识。本书校注以明万历四十六年徐象竗曼山馆刻本为底本,以道光瓶花书屋本、四库本为参校本。
5.《拳经捷要篇》
《拳经捷要篇》出自戚继光《纪效新书》,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古代拳法资料,问世不久便备受重视,其“前言”与“拳法三十二势”,对后世拳种流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收录《拳经捷要篇》的兵学名著《纪效新书》,明清以来,翻刻极多,流布极广,这大大有利于《拳经捷要篇》的传播,所以后世著述多收入戚氏《拳经捷要篇》。如明末茅元仪编纂的大型兵书《武备志》、王圻父子编纂的大型类书《三才图会》。明代晚期的通俗日用类书如《新刻邺架新裁万宝全书》《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之“武备门”部分,也收入了戚氏《拳经捷要篇》内容,可见其流布之广与传播之快。而进入清代,戚氏《纪效新书》翻刻本极多,同时民间也有人专门摘出《拳经捷要篇》内容,单独刊刻印行,如《打拳谱》(木刻本)便是。
《拳经捷要篇》收入明代各家拳法三十二势,故又称“拳经三十二势”。目前所见的各种清代刊本,缺了其中八势,仅剩二十四势。只有西谛本、隆庆本为全本,有全部的三十二势。此外茅元仪《武备志》、王圻、王思义父子《三才图会》辑录有三十二势全部。另外,万历二十七年所刊刻的民间日用类书《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六“武备门”部分有“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歌”,从内容来看,显然源自戚氏之“拳经三十二势”。
西谛本、隆庆本原本校者尚未得见,但据这两个本子所点校的《纪效新书》早已面世,盛冬铃点校本底本为西谛本(《纪效新书》中华书局,1996年)、曹文明点校本底本为隆庆本(《纪效新书》中华书局,2001年)。通过对比西谛本与隆庆本,发现两个本子的“拳经三十二势”顺序相同。因此,照旷阁本所缺的八势,据此二本补入。本文校注,除了参考盛冬铃、曹文明点校本外,还参考了马明达点校本《纪效新书》。
6.《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先生传》《内家拳法》
《王征南墓志铭》为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所撰,文中首次提出武术的内家、外家分,这一偶然“事件”,却对未来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王征南先生传》,则为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所作,这是明代内家拳的重要文献,对于明代内家拳的传承、练法都有比较清晰的记载。清初文学家张潮删去《王征南先生传》中有关射术的部分,改名《内家拳法》,并收入《昭代丛书》之《别集》。因此,实际上《内家拳法》为黄氏《王征南先生传》中一部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之《昭代丛书》提要云,清初的“杂著”大多为时人“或从文集中摘录一篇,或从全书中割取数页,亦有偶书数纸,并非著述而亦强以书名者,中亦时有窜改,如……黄百家之《征南先生传》芟其首尾,改名《内家拳法》,犹是明季书贾改头换面之积习,不足采也”。故《内家拳法》一名,也应为张潮辑录时所加。《内家拳法》记述了内家拳的源流、练法、套路和“十段锦”等。然对其源流,黄氏父子文中所载皆无实据,唐豪先生对此已做过详尽的考证。
本书校注《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先生传》,底本采用“四部丛刊本”。
《内家拳法》,底本采用清道光“世楷堂”刊本。
以上关于拳法、器械的技艺,除了关于《拳经捷要篇》、“内家拳法”的内容外,多无专门、深入的校释整理;其次,这些文献资料大多比较零散,查询不便。故按诸年代,汇辑校释;因既有徒手搏斗的技艺,又有器械格斗的技术,因此以越女论剑之“手战之道”名之。因学识有限,难免所疏漏与谬误,恳请批评指正。
手战之道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手战之道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手战之道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