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廣度與深度的知識分子,獨具個性與批判精神的當代哲人。
★ 德國古典哲學有著強烈的現實關懷意義,人類從此進入批判的時代。
★ 根據德國古典哲學課錄音整理而成,深入淺齣,娓娓道來,對現世的深刻反思,以哲學思維關照生活與人生。
★ 換一種生活方式,以理性的、批判的態度追求崇高理性生活的入門指南。
★ 一位當代哲人傳道授業的親切教誨,教人懷著真誠的信念追求閤乎人性的生活。
★ 鄧曉芒是中國從德文翻譯康德原著的DI一人,創立新實踐美學,新批判主義,在思想界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曾發起思想界對文學界的批判,引起廣泛社會反響,擁有眾多擁躉。
★ 內容深刻,語言樸實,是普通讀者和哲學愛好者探索哲學與生活的BU二之選。
本書是由哲學傢鄧曉芒先生為武漢大學哲學係本科生開設的“德國古典哲學課”的講課錄音整理而成的。作者的重點是講康德和黑格爾,對於費希特、謝林、費爾巴哈一眾哲學大牛也略有涉及。《德國古典哲學講演錄》的宗旨不是艱深的學術研究,而是旨在還原德國哲學的概貌,進而為大眾打開沉重的哲學大門。由於是講課實錄,因此很多錶述皆係現場發揮,深入淺齣,通俗易懂。如果你一直想讀點德國哲學卻不由在晦澀的專著前望而卻步的話,本書無疑是條入門的絕好途徑。
鄧曉芒,1948年生,湖南長沙人,哲學傢、美學傢和批評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哲學係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
鄧曉芒長期從事西方哲學特彆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和翻譯,是國內DI一位從德文原文翻譯康德的學者,他的哲學著作及美學著作在當代學界和思想界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力
★鄧曉芒有一種特殊的魅力,這種魅力來自他“思辨的力量”。
——易中天
★他的學術是很有個性的、很有根基的、也很有勇氣的,盡管他做的學術完全可以避開中國社會上很敏感的一些社會話題。
——鬍發雲
★無論你如何看待鄧曉芒,你都無法繞過他評價中國近二十年的哲學成就,以及當代知識人批判性思考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這恐怕纔是鄧曉芒存在的真實意義。
——劉蘇裏
★不管鄧曉芒自己是否認可,他身上極其鮮明的標簽是“批評傢”。他批評國民性、批評文學、批評知識分子、批評教育……其中,他“死死揪住不放,不打倒在地不罷休”的,是儒傢文化裏的病竈。
——《環球人物》
★他仿佛被架在“道德”“傳統”“中國文化”“愛國” “東方文化”的對立麵上,這和他自己頗推崇的魯迅麵臨極為相似的睏境,魯迅稱之為“無物之陣”:擲齣投槍的戰士射中敵人的心窩,一切都頹然倒地;——然而隻有一件外套,其中無物。無物之物已經脫走,得瞭勝利,因為他這時成瞭戕害慈善傢等類的罪人。
——《新視點》
★近年來,鄧曉芒經常針對社會現實問題在媒體上發言,被認為是敢言的知識分子。2011年,鄧曉芒入選瀟湘晨報十年風尚學人。
——《瀟湘晨報》
[目錄]
緒論/
一、德國古典哲學發生的前提
二、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發展綫索
第一講 康德哲學的形成及結構
一、康德批判哲學的形成
二、康德哲學的總體構想:批判哲學和人類學的視角
三、康德哲學的總問題:先天綜閤判斷如何可能?
第二講 康德的認識論:先驗感性論
一、感性的含義
二、先驗的含義,以及其他幾個概念
三、空間與時間
第三講 康德的認識論:先驗邏輯的先驗分析論
一、知性與理性的關係
二、先驗邏輯
三、從判斷分類中引齣範疇
四、範疇錶
五、範疇的先驗演繹
六、圖型法和知性原理
第四講 康德的認識論:因果性問題
一、因果性範疇的位置
二、休謨對因果性的摧毀
三、康德的迴應
四、因果性的曆史淵源
五、康德對因果性的重建
六、因果性的圖型及作用原理
七、因果性的可靠性保證
八、康德因果性理論的意義
第五講 康德的認識論:先驗辯證論
一、理性及其理念
二、先驗理念的作用
三、對理性心理學的批判
四、對理性宇宙論的批判
五、對理性神學的批判
六、方法論
第六講 康德的道德哲學
一、純粹理性的事實:從道德律引齣自由
二、自由概念的劃分:自由任意和自由意誌
三、作為絕對命令的道德律
四、為義務而義務
五、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論
第七講 康德的美學
一、反思性的判斷力
二、美的分析
三、崇高的分析
四、傳情說和藝術論
五、藝術和鑒賞的關係
六、天纔與藝術分類
七、藝術標準的二律背反
第八講 康德的目的論
一、從藝術品引齣目的論原理
二、有機體原則和機械性原則
三、自然目的論體係
四、最終目的之追尋
五、社會曆史目的論
六、道德目的論作為神學的入門
七、關於“曆史理性批判”
第九講 費希特和謝林的哲學
一、費希特:行動的哲學
二、謝林:同一哲學
第十講 黑格爾哲學的理論來源和基本特徵
一、理論來源
二、黑格爾哲學的基本特徵
第十一講 黑格爾的邏輯學(存在論和本質論)
一、存在論
二、本質論
第十二講 黑格爾的邏輯學(概念論)及自然哲學
三、概念論
四、自然哲學
第十三講 黑格爾的主觀精神:精神現象學
一、什麼是精神現象學
二、意識
三、自我意識
第十四講 黑格爾的客觀精神:法哲學和曆史哲學
一、權利和自由
二、抽象法
三、道德
四、倫理
五、世界曆史
第十五講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一、藝術哲學
二、宗教哲學
三、哲學史
四、黑格爾哲學的解體
後記
再版後記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細節也值得稱贊。紙張的選擇偏嚮於米白色,減少瞭長時間閱讀帶來的視覺疲勞,這一點對於需要長時間沉浸在復雜文本中的讀者來說,是一個非常貼心的設計。更重要的是,書中對關鍵術語的引用和注釋處理得非常得體。它沒有在正文中塞入過多的拉丁文或德文原詞,而是巧妙地通過腳注或頁邊空白處進行補充說明。這使得主要的敘述流程得以保持流暢,閱讀體驗一氣嗬成,不會因為頻繁跳頁查找注釋而打斷思路。這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和細緻打磨,顯示齣齣版方和作者對讀者群體的深刻理解,確保瞭思想的傳遞能夠以最順暢的方式抵達接收者的大腦,而不是被格式或排版所阻礙。
評分坦白說,我不是哲學專業的科班齣身,一開始對“思辨哲學”這類詞匯是敬而遠之的。但這本書給我的體驗是,它構建瞭一個非常紮實的思維腳手架。作者在介紹下一個哲學傢的思想體係之前,總會先迴顧前一個哲學傢的局限性或遺留問題,這種“承接”和“批判”的邏輯鏈條非常嚴密,讓人能清晰地看到德國古典哲學是如何一步步嚮前推進的,哪裏是突破,哪裏是轉摺。這種清晰的脈絡感,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我發現自己不再是孤立地記憶“異化”“範疇”這些名詞,而是理解瞭它們在整個哲學發展史上的“位置”和“作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在筆記本上畫齣概念間的箭頭和邏輯走嚮圖,這種主動的思考參與,讓閱讀過程變得極其高效且充滿樂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深邃的藍色調和燙金的字體,讓它在書架上散發齣一種沉穩而莊重 scholarly 的氣息。剛翻開時,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畢竟“哲學”二字總容易讓人聯想到晦澀難懂的術語和繞彎子的論證。然而,作者的筆觸卻是齣奇的清晰與流暢。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宏大、復雜的思辨體係,抽絲剝繭般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讀進去之後,我纔發現,這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智力探險。它不是那種需要你緊鎖眉頭、反復查閱工具書纔能啃下來的硬骨頭,而是更像一位學識淵博的導師,耐心地領著你走過康德的“三大批判”迷宮,然後在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中找到一處可以駐足休憩的靜謐之地。尤其對那些初次接觸德國古典哲學的讀者來說,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至關重要,它避免瞭直接跳入深水區帶來的挫敗感,讓學習過程充滿瞭一種發現新大陸的興奮感。
評分我最近在整理書房時,無意中又看到瞭這本書,拿起它,那種撲麵而來的思想衝擊感依然強烈。這本書的厲害之處,不在於它羅列瞭多少哲學傢的生平軼事,而在於它對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與時代關聯性的闡述。比如,書中關於“自由意誌”在萊布尼茨和康德那裏如何演變和定性的討論,簡直是一場思想的“外科手術”。作者沒有停留在概念的簡單定義上,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思想如何在啓濛運動的社會背景下孕育而齣,又如何反作用於當時的政治與道德結構。讀完相關章節,我仿佛能聽到十八世紀末德國知識分子在咖啡館裏激烈辯論的聲音。這種將理論與曆史語境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代入感和理解的深度,讓人不再覺得這些思想是懸浮在空中的理論,而是真真切切影響過人類文明進程的強大力量。
評分我個人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在於它對哲學史的批判性反思。它沒有把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塑造成不容置疑的“神祇”。相反,作者在梳理完他們的宏偉藍圖後,總會適時地提齣一些尖銳的質疑,探討這些體係在實踐層麵可能産生的偏差,或者後世對其的修正與挑戰。這種平衡的視角,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張力。它教導我們,哲學不是一個已經完成的結論集閤,而是一個永恒的、充滿活力的對話過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光是瞭解瞭德國古典哲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的“提問”能力得到瞭極大的鍛煉,學會瞭用更審慎、更具穿透力的目光去看待既有的思想框架,這對我日常工作中的問題分析也産生瞭積極的影響。
評分jdjsnsnnsnsnsnsnsnsnsnsnsnnsnsnsnsn
評分鄧曉芒課堂實錄。
評分買書也是會得強迫癥的。以為世界閱讀日,因為京東給力優惠,一下子買瞭十幾件圖書。摺後兩韆多,再店鋪活動等,纔一韆多。當然,現在是沒時間都看完的,主要是屯書,為瞭兩年後退休後慢慢讀,細細品!
評分好,就是完好到貨,其他各人自找感覺,亦未閱讀如此快。
評分好書,近期求知欲旺盛!
評分鄧老師的書文筆不錯,值得購買收藏!
評分送書非常快,昨購今至。書籍用塑料封閉,外裝紙箱,故收到的書籍品相完好無損。
評分貨真價實,物美價廉,值得購買。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