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汉字的特点与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美。汉字造字方法的精巧,文字姿态的曼妙,都令人赞叹不已。
通过汉字古朴与端庄的造型,我们还可以理解背后的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与生活现象,乃至我们祖先的造字的智慧——这一切,都是美不胜收的。
今天我们使用的现代汉字,已经是几经变化的形体,多少已失去了它们的早期风貌,通过这套书,我们可以从汉字看历史,又从历史来追溯汉字的渊源,这既是一个读懂中国文化源的过程,又是一个欣赏文字美的过程。
这套丛书,从文字与文字相关的角度——语言、历史、文化、考古、文学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挖掘并向读者展示汉字的美,在弄清一个个古文字的同时,了解它们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源,这将是何等快意的事!
李静,河南省安阳人。200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翻开这本书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此书的兴趣并不大,毕竟我对戏曲的了解仅限于皮毛,对文字学的兴趣也停留在“认识”的阶段,而非“研究”。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行文的节奏感,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总—分”结构,而是像一出精彩的折子戏,高潮迭起,张弛有度。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在看似不相干的两个领域间架起一座坚固而优美的桥梁。比如,探讨“舞台”的“台”字时,他没有停留在结构分析,而是联想到了古代“筑台祭天”的庄重感,再引申到戏曲表演中“一桌二椅”所构筑的无限空间感。这种跳跃式的思维,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戏曲剧目和行腔的描述,都十分到位,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画面感和韵律美。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道理”,不如说是在“描绘一幅流动的文化画卷”。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文化味蕾”被彻底打开了。我一直以为汉字和戏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谱系,前者是凝固的符号系统,后者是流动的综合艺术。但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潘多拉魔盒,让我意识到它们之间有着血脉相连的内在逻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板眼”二字的解析,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解释为节奏,而是深入到了汉字“木”与“反”的结构关系,论证了戏曲的“板”是如何从一种物理上的固定感(木板敲击)上升到哲学上的秩序建立。这种从具象到抽象、从物质到精神的层层递进,读来让人心悦诚服。书中的配图也选取得极为巧妙,一些罕见的戏装纹样与古籍拓片穿插其中,使得枯燥的字源分析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古代艺术的方式——用文字的眼光去看戏曲的结构,用戏曲的想象去激活汉字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也十分考究,体现出一种沉静而典雅的美学取向,这与书中所探讨的主题高度契合。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一些带有强烈地方色彩词汇时的态度。比如,书中对徽剧或昆曲中特有的、可能在普通字典中找不到解释的术语,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通过对构成这些术语的单个汉字进行拆解与重构,最终推导出其在舞台上的功能与意境。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论,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戏曲本体的理解深度。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过多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适中,每一章的收尾都像是戏曲中一个干净利落的收束动作,既有完美的句点感,又留下了引人深思的韵味,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下一章,继续这场文字与舞台的奇妙旅程。
评分作为一名略有涉猎的文化评论者,我对市面上那些蹭热度的文化普及读物向来持审慎态度,它们往往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然而,《汉字中的戏曲之美》却以其深厚的内功和清新的视角,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它最让我欣赏的是其批判性的眼光和对“误读”的澄清。书中花了相当的篇幅去辨析一些现代人对古代戏曲名词的望文生义,比如对“丑”角的某些现代解读,作者通过追溯其在不同朝代文献中的字义演变,揭示了其在艺术性、社会功能上的复杂内涵。这种严谨的考据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使得全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与当下读者的对话能力。行文中,作者展现出的那种对传统艺术精髓的敬畏与保护欲,令人动容。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汉字和戏曲的对应关系,而是深入挖掘了在那个特定历史语境下,人们如何通过文字的组合来构建起一个充满仪式感和象征意义的表演世界,真正做到了“见字如见人,见字如见戏”。
评分这本《汉字中的戏曲之美》简直是为我这种既爱传统文化又痴迷于文字的“老饕”量身定做的。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专门剖析甲骨文和金文中那些与舞台表演有关的符号,没想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灵动与细腻。开篇就从一个极小的切口——“角”字的演变讲起,如何从一个表示“头上戴角”的形象,逐渐融入了祭祀、威仪,最终与戏曲中的“生角儿”产生了奇妙的关联。那种对汉字内在生命力的挖掘,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中,亲眼目睹了文字如何随着社会的需求而“活”起来。书中对一些生僻字的考证也做得极为扎实,比如解析“扮”这个字时,不仅提及了妆饰的含义,更深入探讨了古代“扮”与“扮戏”(即扮演)在语感上的微妙差异,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老友促膝长谈。它成功地将冷硬的文字学与火热的舞台艺术熔于一炉,读完之后,我对每一个熟悉的汉字都多了一份敬畏与想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