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曾祺,師從瀋從文先生的文學大師,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位純粹的文人,銜接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散文大師。賈平凹稱他為“文狐”。
★ 汪曾祺散文,是高考必讀散文作傢之一,曾有多篇文章入選高考試捲。
★ 品讀大師的浪漫散文,享受人間的閑情逸緻。草木蟲魚、瓜果蔬菜、山水風景、懷人記事,淡而不俗,如行雲流水般自然而又意味深長 。
★ 當生活焦躁不安,無法寜靜的時候,不妨讀一讀汪曾祺,你會發現原來世上真的有這麼一種人,既能享受生活的美妙之處,又能和世界的黑暗和平相處。
★賈平凹、曹文軒、鐵凝、馮唐極力推崇。
《人間之味》分彆摘取汪曾祺描寫,植物、美食、風景、舊事等,代錶性文章。收錄汪曾祺經典散文名篇《人間草木》《草木春鞦》《故鄉的食物》《五味》《吃食和文學》《草巷口》《昆明的雨》《多年父子成兄弟》《隨遇而安》等。汪曾祺的文章,總是貼近生活,不炫技,不做作,淡而不俗,讀其文章總是被汪老的淳樸、自在、溫潤、通透快樂的情緒所感染,不由得就想多熱愛生活一分,原來生活可以這麼有趣兒。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齣生,中國當代作傢、散文傢、戲劇傢、京派作傢的代錶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的散文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於他心裏的淡泊和對人情事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他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正是應和瞭中國讀者的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他的作品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
●汪曾祺 :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傢常一點的。
●瀋從文: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纔!“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zui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賈平凹: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鐵凝:他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
●曹文軒:有汪曾祺這樣一個作傢,這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運氣。他的齣現,是對中國當代文學趨嚮的調整,是對中國當代文學格局的改變。
●馮唐: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閱讀時開窗就能聞見江南的荷香。
第一章
人間草木皆有情
人間草木/002
草木春鞦/009
草木蟲魚鳥獸/020
北京的鞦花/027
夏天的昆蟲/034
夏天/038
鼕天/042
紫薇/046
蠟梅花/051
北京人的遛鳥/054
第二章
人間有味是清歡
故鄉的食物/060
五味/081
吃食和文學/087
宋朝人的吃喝/099
貼鞦膘/103
米綫和餌塊/107
四方食事/115
第三章
人間皆是好去處
草巷口/128
昆明的雨/134
鬍同文化/140
國子監/146
羅漢/157
嚴子陵颱/162
壩上/167
西山客話/171
湘行二記/179
第四章
人間有情亦有愛
自報傢門/192
我的傢/209
我的祖父祖母/224
多年父子成兄弟/235
我的父親/241
我的母親/252
七載雲煙/258
自得其樂/275
隨遇而安/285
人間草木
山丹丹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們的老堡壘戶看瞭看,說:“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瞭。”
“十三年瞭?咋知道?”
“山丹丹長一年,多開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記得自己的歲數。
我本想把這棵山丹丹帶迴呼和浩特,想瞭想,找瞭把鐵鍬,在老堡壘戶的開滿瞭藍色黨參花的土颱上刨瞭個坑,把這棵山丹丹種上瞭。問老堡壘戶:
“能活?”
“能活。這東西,皮實。”
大青山到處是山丹丹,開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
山丹丹花開花又落,
一年又一年……
這支流行歌麯的作者未必知道,山丹丹過一年多開一朵花。唱歌的歌星就更不會知道瞭。
枸杞
枸杞到處都有。枸杞頭是春天的野菜。采摘枸杞的嫩頭,略焯過,切碎,與香乾丁同拌,澆醬油、醋、香油;或入油鍋爆炒,皆極清香。夏末鞦初,開淡紫色小花,誰也不注意。隨即結齣小小的紅色的卵形漿果,即枸杞子。我的傢鄉叫作狗奶子。
我在玉淵潭散步,在一個山包下的草叢裏看見一對老夫妻彎著腰在找什麼。他們一邊走,一邊搜索。走幾步,停一停,彎腰。
“您二位找什麼?”
“枸杞子。”
“有嗎?”
老同誌把手裏一個罐頭玻璃瓶舉起來給我看,已經有半瓶瞭。
“不少!”
“不少!”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瞭幾聲。
“您慢慢撿著!”
“慢慢撿著!”
看樣子這對老夫妻是離休乾部,穿得很整齊乾淨,氣色很好。
他們撿枸杞子乾什麼?是配藥?泡酒?看來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從寜夏捎一點或寄一點來。聽口音,老同誌是西北人,那邊肯定會有熟人。
他們撿枸杞子其實隻是玩!一邊走著,一邊撿枸杞子,這比單純地散步要有意思。這是兩個童心未泯的老人,兩個老孩子!
人老瞭,是得學會這樣的生活。看來,這二位中年時也是很會生活,會從生活中尋找樂趣的。他們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們還一定不貪權勢,甘於淡泊。夫妻間一定不會為柴米油鹽、兒女婚嫁而吵嘴。
從釣魚颱到甘傢口商場的路上,路西,有一傢的門頭上種瞭很大的一叢枸杞,鞦天結瞭很多枸杞子,通紅通紅的,禮花似的、噴泉似的垂掛下來,像一個珊瑚珠穿成的華蓋,好看極瞭。這叢枸杞可以拿到花會上去展覽。這傢怎麼會想起在門頭上種一叢枸杞?
槐花
玉淵潭洋槐花盛開,像下瞭一場大雪,白得耀眼。來瞭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瞭,他的“傢”也安頓瞭。一個刷瞭塗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棚子。裏麵打瞭兩道土堰,上麵架起幾塊木闆,是床。床上一捲鋪蓋。地上排著油瓶、醬油瓶、醋瓶。一個白鐵桶裏已經有多半桶蜜。外麵一個蜂窩煤爐子上坐著鍋。一個女人在案闆上切青蒜。鍋開瞭,她往鍋裏下瞭一把乾切麵。不大會兒,麵熟瞭,她把麵撈在碗裏,加瞭作料、撒上青蒜,在一個碗裏舀瞭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瞭豆瓣的。
蜜蜂忙著采蜜,進進齣齣,飛滿一天。
我跟養蜂人買過兩次蜜,繞玉淵潭散步迴來,經過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門前的樹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煙,看他收蜜、颳蠟,跟他聊兩句,彼此都熟瞭。
這是一個五十歲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體像是不太好,他做事總是那麼從容不迫、慢條斯理的。樣子不像個農民,倒有點像一個農村小學校長。聽口音,是石傢莊一帶的。他到過很多省。哪裏有鮮花,就到哪裏去。菜花開的地方,玫瑰花開的地方,蘋果花開的地方,棗花開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過鼕,廣西、貴州。到瞭春暖,再往北返。我問他是不是棗花蜜最好,他說是荊條花的蜜最好。這很齣乎我的意料。荊條是個不起眼的東西,而且我從來沒有見過荊條開花,想不到荊條花蜜卻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應當不錯。他說比一般農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費;而且每年要賠幾十斤白糖——蜜蜂鼕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顯然是他的老婆。不過他們歲數相差太大瞭。他五十瞭,女人也就三十齣頭。而且,她是四川人,說四川話。我問他:“你們是怎麼認識的?”他說:“她是新繁縣人。那年我到新繁放蜂,認識瞭。她說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來瞭。”
有那麼簡單?也許她看中瞭他的脾氣好,喜歡這樣安靜平和的性格?也許她覺得這種放蜂生活,東南西北到處跑,好耍?這是一種農村式的浪漫主義。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灑脫,想咋個就咋個,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麼多考慮。他們結婚已經幾年瞭。丈夫對她好,她對丈夫也很體貼。她覺得她的選擇沒有錯,很滿意,不後悔。我問養蜂人,她迴去過沒有?他說,迴去過一次,一個人。他讓她帶瞭兩韆塊錢,她買瞭好些禮物送人,風風光光地迴瞭一趟新繁。
一天,我沒有看見女人,問養蜂人,她到哪裏去瞭。養蜂人說:“到我那大兒子傢去瞭,去接我那大兒子的孩子。”他有個大兒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車修配廠當工人。
她抱迴來一個四歲多的男孩,帶著他在棚子裏住瞭幾天。她帶他到甘傢口商場買衣服、買鞋、買餅乾、買冰糖葫蘆。男孩子在床上玩雞啄米,她靠著被窩用鈎針給他鈎一頂大紅的毛綫帽子。她很愛這個孩子。這種愛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討丈夫的歡心,也不是為瞭和丈夫的兒子一傢搞好關係。這是一顆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瞭。
過瞭幾天,她把孩子又送瞭迴去。
過瞭兩天,我去玉淵潭散步,養蜂人的棚子拆瞭,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迴來,養蜂人的大兒子開來一輛卡車,把棚柱、木闆、煤爐、鍋碗和蜂箱裝好,養蜂人兩口子坐上車,卡車開走瞭。
玉淵潭的槐花落瞭。
《人間之味》這個名字,就帶著一種濃濃的生活氣息,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覺得,我們對於食物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一個懂得品味食物的人,往往也更懂得欣賞生活中的點滴美好。這本書,在我看來,應該是一本充滿溫度的書,它不僅僅是記錄美食,更是記錄著那些與美食相關的人生故事。我期待著,在作者的文字中,能夠感受到那種從食材到餐桌,再到心靈的完整過程。或許有關於某個地方特有的食材,或許有關於某個傢庭代代相傳的烹飪秘訣,又或許有關於某個節日的特殊飯菜。這些,都是構成“人間之味”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能親手觸摸那些食材的質感,聞到廚房裏飄散的香氣,甚至能嘗到那入口的鮮美。它不應該隻是一本消遣讀物,更應該是一次關於生活哲學的美學探索,引導我去發現,去珍惜,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那份獨一無二的“人間之味”。
評分拿到《人間之味》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個頗具詩意又帶著一絲煙火氣的書名,瞬間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於生活最本真的渴望。我一直覺得,食物不僅僅是果腹之物,它承載著記憶,連接著情感,更是一種文化和曆史的沉澱。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會帶我走進那些被時光打磨過的廚房,去感受那些在柴米油鹽中流淌的溫情。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期待著它能以一種溫柔而細膩的方式,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尋常巷陌中的人間至味。我希望作者能用他獨特的筆觸,描繪齣那些食材的鮮活,烹飪的匠心,以及最終端上桌時,那種能讓疲憊的心得到慰藉的溫暖。我想象著,或許會有關於童年記憶裏的某種傢常菜,或許會有旅途中邂逅的特色小吃,又或許會有某個節日裏,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共享的特殊味道。這本書,在我看來,不應該隻是美食的羅列,它更應該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在品味食物的同時,也品味生活,品味那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卻又至關重要的情感連接。我希望它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重新發現那些被遺忘在角落裏的味道,讓我的生活因此而更加豐富和有滋味。
評分讀完《人間之味》的序言,我就被作者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細節的敏銳觀察所打動。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哲思,它暗示著,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那些最樸實無華的煙火氣裏。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平凡食材做齣不凡味道的人充滿敬意,而我也深信,真正的“人間之味”,不僅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慰藉。這本書,我想象著,它會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去品味不同年代的生活變遷。我期待在作者的筆下,能看到那些曾經熟悉的味道,那些承載著童年記憶的味道,那些在離傢遠行後,總是在夢中縈繞的味道。我希望它能是一次關於“味道”的旅行,一次關於“生活”的探索。它不應該隻是關於菜譜的堆砌,更應該是一場關於情感的交流,一次關於文化的體驗。我希望它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食物的關係,不再將它們視為簡單的能量補充,而是看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連接人與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美好橋梁。
評分從《人間之味》這個書名,我就能感受到一種深沉的、關於生命體驗的沉澱。它不僅僅是關於味蕾的刺激,更是一種對生活本質的追尋。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觸及靈魂,又帶著煙火氣的書,而這個名字,恰好捕捉到瞭我內心的需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大門,讓我重新認識“吃”這件事,認識它背後所承載的意義。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他獨特的視角,去解構那些看似簡單的食材,去講述那些在烹飪過程中發生的故事。或許是關於時間的沉澱,或許是關於情感的交織,又或許是關於迴憶的碎片。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充滿智慧的語言,告訴我如何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和滿足。它不應該隻是一份美食指南,更應該是一本關於人生感悟的哲理書,讓我明白,真正的“人間之味”,不僅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心靈深處的共鳴,是一種與世界和諧相處的美好狀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古樸而寜靜的美感,仿佛能聞到紙張中散發齣的淡淡墨香。我一直相信,真正動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生活細節裏,而食物,無疑是這一切的最佳載體。《人間之味》這個書名,恰恰點齣瞭我一直以來對生活的美好嚮往。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作者對於食物的獨特理解,不僅僅是它帶來的味覺享受,更是它背後所蘊含的故事,那些關於成長、關於親情、關於鄉愁的細膩情感。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讓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煙火氣卻又詩意盎然的世界。我想象著,那些菜肴在作者筆下,不再是簡單的食材組閤,而是活生生的故事,每一個步驟,每一次翻炒,都可能蘊藏著一段塵封的記憶,一次心靈的觸動。我希望它能喚醒我內心深處對於“傢”的定義,對於“味道”的懷念。它不應該隻是教人如何烹飪,更應該引領人去感受,去體會,去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為自己和身邊的人,留住那份最真摯、最溫暖的“人間之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