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详情
ISBN:978-7-5023-9442-4
作者:钟利群
定价:29.00元
开本:16开 页数:248页
纸张:70g轻型纸
版别: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
上架建议:养生保健
◆ 作者简介————————————————————————————————————
钟利群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北京中西医结合脑病学会委员。
199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工作4年。后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孙塑伦教授(硕博期间),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博士期间),攻读脑血管病专业博士学位。从事中医脑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长期热衷中医科普读物的写作,已出版《钟孟良治疗内科急难病证经验与薪传》一书。
2014年1月,与其父钟孟良在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主讲“中医不是慢郎中”节目,倍受社会各界好评。
执业医师编号:141110000302991
◆ 内容简介——————————————————————————————————
湿热的产生既可因饮食不当积聚而成,也可因环境湿热侵袭造成。本书从改善起居环境和生活习惯入手,结合不同体质和病症,介绍了很多药膳调理、穴位按揉、家常饮食、经典名方等**可靠的祛除湿热毒的方式方法,助您科学调养五脏六腑,躲避内外邪,远离疾病困扰。
◆ 编辑推荐———————————————————————————————————
湿邪为六淫之一,其性重浊黏腻,热则是一种热象,湿与热“勾结”在一起入侵人体,便会形成很多慢性、顽固性疾病,诸如感冒、咳嗽、胸闷、乏力、腹泻、腰痛腿肿、痤疮、脚气等。从中医角度讲,湿热为“万病之源”,涉及身体的十二经络和全身上下的每一寸,经常在不知不觉间危害健康,当发现它的存在时已是疾病缠身。因此,要想健康养生,一定要预防湿热对身体的侵袭。只要清除掉体内的湿邪、热邪,很多疾病都会远离我们。
◆ 简单目录———————————————————————
前言 养生先除湿热毒
第1章 认清湿热真相
一、生病都是湿热惹的祸
二、湿热入侵,脏腑“罢工”
三、内湿和内热是怎么产生的
四、健脾是祛湿法宝
五、湿热伤身,身体会发出信号
第二章 不良环境和习惯,常是湿热伤身根源
一、春季养生,遵循时节须审慎
二、盛暑时节,警惕湿热悄然藏身
三、秋天防燥除湿,清润补益要相宜
四、隆冬过享饱暖,要谨防内热
五、盲目用药成湿热一大害
六、熬夜使肝胆郁结化热
第三章 辨体质,除湿热
一、平和体质,戒烟限酒
二、气虚体质,避免过劳损正气
三、湿热体质,重在养长夏
四、阳虚体质,重在扶阳
五、阴虚体质,重在滋阴
六、痰湿体质,“管住嘴”是首要
七、血瘀体质,运动是*佳疗法
八、气郁体质,让自己快乐起来
九、特禀体质,谨防过敏
第四章 护好脏腑,湿热难侵袭
一、脾胃湿热胃脘痛,“救必应煲猪瘦肉汤”清热止痛
二、脾湿生痰致哮喘,“竹笋西瓜皮鲤鱼汤”健脾祛湿
三、肺热咳嗽宜服“川贝母炖雪梨”
四、肺胃湿热让痤疮难愈,“枇杷清肺饮”解忧难
五、湿热酿痰蒙心包,“玉竹猪心汤”除胸闷
六、小肠实热,常饮“双苓木棉花茶”
七、大肠湿热致痢疾,“马齿苋绿豆汤”来帮忙
八、湿热蕴结膀胱,扁蓄内服外用两相宜
九、肝胆湿热两胁痛,常用“玉米须蚌肉汤”
第五章 调补气血,远离湿热困扰
一、“补气养生汤”增强免疫力,预防湿热侵袭
二、“参苓粥”健脾养胃,使气血化生有源
三、“八宝养生粥”祛湿扶阳,小腿冷、腹胀宜常吃
四、“茅根绿豆饮”补血除湿,常吃可缓解皮肤干痒
五、“山药薏米粥”补气血、清湿热*养女人
六、“菊花胡萝卜汤”清热养血,常食可防眼目昏花
七、“当归蒸鲤鱼”补气利水,能消除腿部水肿
八、椰子益气强体,是*佳消暑果
第六章 按揉穴位,除湿清热“自身求”
一、清利湿热、健脾理气可找“阴陵泉”
二、常按“承山穴”,消灭体内顽湿
三、按摩“丰隆穴”,速排脾胃浊湿
四、“足三里”健脾胃第1穴,除湿少不了
五、高热不退就找“大椎穴”
六、清肝祛湿常按“曲泉穴”
七、“商丘穴”是脾经上的“消炎药”
八、腰背疼痛“委中”求
九、“曲池穴”能燥化大肠经湿热
第七章 家常小菜也是清除湿热良药
一、冬瓜祛湿热,瓜皮效更佳
二、薏苡仁是美食,也是祛热利湿良药
三、赤小豆能祛湿热保安康
四、车前草煮糖水,常喝湿热不再来
五、空心菜是清热利湿的奇蔬
六、大麦煮粥令湿热望而却步
七、绿豆芽有助清利膀胱湿热
八、野菜马兰头也能清热利湿
九、丝瓜清热,浑身都是宝
十、茄子能行气减肥利湿热
十一、茭白可清热解毒润肠燥
第八章 男人十足精气神,远离湿热放第1
一、脾胃湿热口气重,宜用“藿香粥”
二、湿热致脱发,常吃茯苓可祛湿生发
三、湿热遗精,服用“车前薏米粥”有疗效
四、湿热下注致阳痿,可服“泽泻粥”
五、阴伤湿恋型阴囊湿疹,“山药茯苓糕”很有效
六、前列腺炎证属下焦湿热,可服“车前薏苡炖小肚”
七、男性膀胱炎危害大,“金针炒丝瓜”助健康
八、湿热腰痛,可尝试“黑豆除湿补肾汤”
九、天热脚气加重,中药泡脚解烦恼
第九章 祛除体内湿热毒,女人美丽有基础
一、“荷叶除湿茶”能塑身
二、“蒲公英茶”可止带清湿热
三、“三味茵陈茶”让女人不做黄脸婆
四、行经味臭可服“马齿苋车前饮”
五、“芦根粥”防治湿热淋痛
第十章 湿热缠身易上火,清除湿热是根本
一、小便不利,就服“冬瓜粥”
二、口舌生疮,宜服“赤小豆薏米饮”
三、急性湿疹,服“薏苡仁绿豆粥”效果好
四、肺脏燥热咽喉痒,就服“豆芽节瓜沙丁鱼汤”
五、胃热牙龈肿痛,可用“清热莲栀茶”
六、烦热失眠,常饮“甘草莲子心茶”
七、热病伤津,喝“参麦饮”退火生津
八、暑热烦闷,宜用“冬瓜白鸭瘦肉汤”
第十一章 治疗常见病,多用清热除湿汤
一、湿热致皮肤瘙痒,宜食“薏苡海带粥”
二、湿热痹阻型痛风,“苍术薏苡仁粥”可缓解
三、湿热咳嗽久不愈,“猪肺薏仁粥”来调理
四、肝胆湿热引起胆结石,宜服“大金钱草粥”
五、糖尿病患者,宜食“玉米冬瓜粥”
六、湿热型腹泻,“白扁豆粥”有奇效
七、湿热型高血压,“冬瓜绿豆汤”保平安
八、血脂高,*宜常吃“泽泻荷叶粥”
九、顽固性湿疹,“三仁饼”可作辅助治疗
十、空调病,用“三物香薷饮”预防
第十二章 经典名方,除湿清热保健康
一、“平胃散”燥湿运脾,是治疗湿滞脾胃的良方
二、“六君子汤”益气燥湿,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三、“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用于暑湿感冒效果好
四、“龙胆泻肝汤”是泻肝胆经湿热的传世名方
五、“三仁汤”清利湿热,适于湿温初起
六、“茵陈蒿汤”是湿热黄疸的卓效方剂
七、“藿朴夏苓汤”解表化湿,是治湿良方
八、“甘露消毒丹”清热毒化湿浊,湿温时疫是主方
九、“八正散”清热利水,是湿热淋证常用方
十、“清暑益气汤”健脾祛湿,感受暑湿*常用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拿在手里摩挲,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传统中医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热爱。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墨色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研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信息的层级划分非常清晰,让那些原本看似深奥的中医理论,通过合理的排版和图示,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它在阐述不同穴位或药材的功效时,会用加粗或斜体的形式突出重点,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而且,书中对一些基础概念的解释,比如“湿”、“热”、“毒”在中医体系下的具体含义,都有非常详尽的溯源和分析,绝非简单的名词堆砌,而是深入到古代医籍的语境之中去解读,这一点非常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读完前几章,我就感觉自己对中医的整体框架有了一个更坚实的基础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各种食疗方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方法论上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它不仅仅是一个食谱大全,更像是一套完整的自我健康管理课程。在介绍完基础理论后,它会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到日常生活的实践阶段。例如,它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变化,提示读者应该侧重于祛除哪一类湿热毒素,并提供相应的阶段性食疗方案。这种“应季而调”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我发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动手”的,你需要准备笔记本,记录下自己尝试不同食疗后的身体反应,并根据这些反馈,回头对照书中提供的调整建议进行下一步的优化。这种“记录—反馈—调整”的闭环设计,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掌控感。最终,这本书的目的似乎并非是让你成为一名中医专家,而是让你成为自己身体的“首席健康官”,拥有识别和初步干预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极其接地气,完全没有传统医学书籍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晦涩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坐在你对面,用最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看似复杂养生的道理。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人体感受时的细腻笔触,比如如何分辨自己是“寒湿”还是“湿热”的微妙差异,书中会用很多生活化的场景来举例,比如清晨的粘腻感、午后的困倦、或者身体某些部位隐约的胀痛,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的身体信号,但作者却能精准地捕捉并点明其背后的病机。这种“生活化”的解读,让“养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柴米油盐之中。更难得的是,书中在讲述各种食疗方剂时,所用的食材大多都是我们厨房里常见的,没有太多稀奇古怪、需要特地去山里采挖的珍贵药材,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尝试自我调理的门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忍不住放下书,去厨房翻找一下有没有符合今天身体状况的食材来搭配尝试,这种即时性的互动体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这一点让我非常欣赏。它一方面忠实地遵循了古代医圣留下的基本原则,比如对五味、五色的对应关系,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基本理论,这些都是中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不容动摇。但另一方面,作者又没有被古老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而是结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对传统方剂进行了适度的改良和优化。比如,针对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导致的肝郁化火伴随湿热的情况,书中就给出了几款“快手”食疗,既能兼顾安神,又不失祛湿的力度,这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调整。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旧书的翻版”,而是一份真正为当代人量身定制的健康指南。它让养生不再是“回到过去”,而是“更好地活在当下”。
评分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经过了多年的临床实践沉淀的产物。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多喝水、多运动”的健康建议上,而是深入到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维中去。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建立在一个严谨的逻辑链条之上:先是明确病理(湿热毒的成因),接着是明确目标人群(不同体质的区分),最后才是给出具体的干预手段(食疗方)。我发现它对于不同体质的划分描述得非常精妙,比如那些天生就容易积聚湿气的人,和那些因为后天环境因素导致的湿热体质,两者在调理侧重点上是完全不同的。书中对这些差异的描述细致入微,使得读者在自我对照时,能更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在讨论“毒”的清除时,作者的论述更像是外科手术刀一样精准,直指核心矛盾,而不是用大剂量的“清热”敷衍了事。这显示了作者在处理复杂病理时的成熟和谨慎,让人对书中所授之法由衷地信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