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树铮、陈韵岱主编的《冠脉介入诊治技巧及器 械选择(第3版)》分为5个章节,对于冠脉造影的基 本技巧、冠脉介入治疗的基本技巧、冠脉介入治疗的 器械选择、冠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技巧及器械选择、冠 脉介入治疗辅助技术选择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章 冠状动脉造影的基本技巧
**节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第二节 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穿刺及操作技术
第三节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穿刺及操作技术
第四节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判读
第五节 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及其防治
第六节 造影剂的选择和副作用及处理
第二章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技巧
**节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第二节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
第三节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四节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第三章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器械选择
**节 导引导管的选择
第二节 导引导丝的选择
第三节 球囊导管的选择
第四节 支架的选择
第五节 药物洗脱球囊的选择
第六节 生物可降解支架的选择
第四章 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技巧及器械选择
**节 完全闭塞病变前向技术
第二节 完全闭塞病变逆向技术
第三节 分叉病变单支架技术
第四节 分又病变双支架技术
第五节 冠状动脉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
第六节 左主干病变
第七节 桥血管病变
第八节 钙化病变
第九节 扭曲及成角病变
第十节 弥漫长病变
第十一节 小血管病变
第十二节 再狭窄病变
第十三节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
第十四节 合并多脏器衰竭患者介入治疗
第五章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辅助技术选择
**节 血管内超声检查技术及其应用
第二节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 血流储备分数检查及其应用
第四节 冠状动脉CT造影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第五节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
第六节 左心室辅助装置的选择及其应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第一眼看上去就感觉很专业,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很到位,给人一种严谨又前沿的感觉。我拿到手翻了翻目录,感觉内容排布非常系统化,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很自然。比如,它对一些复杂病变的分类和处理流程梳理得非常清晰,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处理疑难病例的医生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介绍很及时,不是那种陈旧的知识堆砌。细节之处也体现了作者的用心,比如图文并茂的解释,很多复杂的解剖结构和操作步骤,通过图示能够让人一目了然,比纯文字描述有效得多。这本书的字体和排版也让我印象深刻,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结构逻辑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让人忍不住想深入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流畅,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我个人对那种晦涩难懂、充满术语堆砌的书籍是很头疼的,但这本书显然避开了这个陷阱。作者用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来串联起复杂的知识点,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逐步跟上思路,而资深人士也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点。这种清晰度尤其体现在对复杂操作步骤的描述上,每一个动作的顺序、角度、力度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作者就在旁边讲解。我喜欢它在关键知识点上使用的总结性语句,往往一语中的,能帮助我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方便日后快速回顾和记忆。这本书的编排节奏拿捏得很好,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读完后脑子里是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一团乱麻。
评分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实用性和时效性。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我发现它对最新的指南和共识的引用非常及时,确保了书中的内容始终站在行业前沿。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有非常详尽的阐述,而且不仅仅是标准化的处理流程,还包含了许多“非标准”情况下的应对策略,这些往往是在教科书中难以寻觅的“真知灼见”。翻阅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手术室里与时间赛跑的场景,那种紧张感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感似乎都渗透在了文字里。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贴近实际,让我能够立即联想到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类似情况,从而思考如何优化我的操作。这本书无疑是手术室里的“应急宝典”,随时都能提供可靠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纸张触感也值得一提,虽然是第三版,但整体的印刷质量非常精良,墨色浓郁,纸张厚实,不容易洇墨,这一点对经常需要在书上做笔记的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习惯在书上做大量的批注和高亮,这本书的纸张完全能承受各种笔的书写,而且翻页手感顺滑,这点小细节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此外,这本书的尺寸和重量设计也考虑到了便携性,虽然内容厚实,但拿在手里或放在手提包里,都不会觉得过于笨重,方便我在查房或会议间隙随时拿出来翻阅。可以说,从内到外,这本书都体现了一种对知识传播的尊重和对读者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感觉物超所值,是一笔值得的投资。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超乎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操作指南,更像是深入到每一个技术细节背后的“为什么”。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器械的优缺点分析,不是简单地推荐某一个品牌,而是从生物力学、材料学等多个角度去剖析,让读者能够根据具体病情做出最合理的选择。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对于提升读者的批判性思维非常有帮助。我记得有几章专门讨论了对高危患者的介入策略,那几段文字读下来,感觉自己的临床决策能力都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作者似乎把多年的临床经验都凝练成了文字,很多看似寻常的操作,在书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资深专家的手把手指导,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书,而是在听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收获满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