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反射区对症按摩大全

穴位反射区对症按摩大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中医养生堂 著
图书标签:
  • 按摩
  • 穴位
  • 反射区
  • 健康
  • 养生
  • 中医
  • 图解
  • 家庭医学
  • 保健
  • 经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5495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78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88
字数:3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用于家庭按摩入门,帮助读者认识经络、穴位,掌握找穴取穴的方法,认识人体经络穴位和人体手足耳反射区,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病症对症按摩,日常保健按摩两大部分,方便读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穴位按摩或者是反射区按摩。

作者简介

  老中医养生堂,一直由国内知名的中医专家、中西医院校教授、中医临床医院主任医师组成的学术顾问提供支持的专业写作团队。专注于弘扬优秀的传统医学文化,对大众进行中医学的科学普及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 一 章

按摩小知识

穴位常用按摩手法………… 2

弹法…………………………………… 2

足部反射区常用按摩手法…10

单食指压刮法 …………………… 10

拇指扣拳法………………………… 10

单食指扣拳法……………………… 10

握足扣指法………………………… 10

双指钳法…………………………… 11

常见的按摩器具……………14

按摩常识 …………………15

按摩的注意事项…………………… 15

不宜按摩的人群…………………… 15

第 二 章

经络穴位、反射区小知识

经络解析……………………18

什么是经络………………………… 18

经络的主要作用…………………… 18

十二正经的命名原理……………… 18

经络的分布组成…………………… 19

穴位解析……………………21

巧用手指及辅助工具找穴………… 25

快速取穴的方法……………26

体表标志取穴法…………………… 26

骨度分寸取穴法…………………… 28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28

简便取穴法………………………… 28

取穴时的注意事项………………… 29

第 三 章

人体经穴、足部反射区一览表

手太阴肺经……32

中府………………… 33

上廉………………… 37

中渎………………… 93

膝阳关……………… 93

外丘………………… 93

大敦………………… 97

建里……………… 108

水分……………… 108

中脘……………… 108

中庭……………… 109

承浆……………… 110

四神聪…………… 111

太阳……………… 111

经外奇穴…… 111

耳尖……………… 111

当阳……………… 111

鱼腰……………… 111

球后……………… 111

上迎香…………… 112

海泉……………… 112

内迎香…………… 112

金津……………… 112

子宫……………… 113

痞根……………… 114

十七椎…………… 114

下极俞…………… 114

腰奇……………… 114

腰眼……………… 114

肘尖……………… 114

大骨空…………… 115

二白……………… 115

中泉……………… 115

小骨空…………… 115

腰痛点…………… 115

中魁……………… 115

外劳宫…………… 116

十宣……………… 116

八邪……………… 116

髋骨……………… 116

牵正……………… 119

三角灸…………… 119

安眠……………… 119

胃上……………… 119

利尿……………… 119

上廉泉…………… 119

巨阙俞…………… 120

手逆注…………… 120

血压点……………………………… 120

环中………………………………… 120

肩前………………………………… 120

纠内翻……………………………… 120

纠外翻……………………………… 121

里内庭……………………………… 121

女膝………………………………… 121

中平………………………………… 121

足底反射区……………… 122

肾上腺……………………………… 123

输尿管……………………………… 123

腹腔神经丛………………………… 123

膀胱………………………………… 123

肾脏………………………………… 123

额窦………………………………… 123

三叉神经…………………………… 124

鼻…………………………………… 124

脑垂体……………………………… 124

大脑………………………………… 124

颈项………………………………… 124

小脑、脑干………………………… 124

眼睛………………………………… 125

肺和支气管………………………… 125

耳朵………………………………… 125

斜方肌……………………………… 125

甲状腺……………………………… 125

心脏………………………………… 125

脾脏………………………………… 126

胃…………………………………… 126

肝脏………………………………… 126

胰脏………………………………… 126

胆囊………………………………… 126

十二指肠…………………………… 126

小肠………………………………… 127

升结肠……………………………… 127

盲肠和阑尾………………………… 127

横结肠……………………………… 127

回盲瓣……………………………… 127

乙状结肠和直肠…………………… 127

肛门………………………………… 128

失眠点……………………………… 128

生殖腺(足底)…………………… 128

血压点……………………………… 128

降结肠……………………………… 128

足内、外侧反射区……… 129

颈椎………………………………… 130

骶椎………………………………… 130

胸椎………………………………… 130

内尾骨……………………………… 130

前列腺或子宫……………………… 130

腰椎………………………………… 130

尿道(阴道或阴茎)……………… 131

直肠、肛门、括约肌……………… 131

内侧坐骨神经……………………… 131

肩关节……………………………… 131

内侧髋关节………………………… 131

手臂………………………………… 131

肘关节……………………………… 132

生殖腺(足外侧)………………… 132

外侧坐骨神经……………………… 132

膝关节……………………………… 132

外侧髋关节………………………… 132

外尾骨……………………………… 132

下腹部……………………………… 132

足背反射区……………… 133

上颌骨……………………………… 134

咽喉………………………………… 134

下颌骨……………………………… 134

气管、喉部………………………… 134

扁桃体……………………………… 134

胸部淋巴结………………………… 134

内耳迷路…………………………… 135

内侧肋骨、外侧肋骨……………… 135

腹股沟……………………………… 135

乳房、胸部………………………… 135

膈、横膈膜………………………… 135

解溪………………………………… 135

上身淋巴系统……………………… 136

肩胛骨……………………………… 136

下身淋巴系统……………………… 136

第 四 章

日常按摩保健康… 139

调理亚健康……………… 140

失眠………………………………… 140

慢性疲劳综合征…………………… 142

健忘………………………………… 144

头痛………………………………… 145

晕车………………………………… 146

中暑………………………………… 147

手足冰凉…………………………… 148

小腿抽筋…………………………… 150

下肢酸沉…………………………… 151

胸闷………………………………… 152

美容美体………………… 153

护唇防干…………………………… 153

收缩毛孔、去黑头………………… 154

乌发养发…………………………… 155

除皱………………………………… 156

减肥………………………………… 158

祛痘………………………………… 160

祛雀斑……………………………… 161

祛除黄褐斑………………………… 162

祛眼袋……………………………… 163

祛除黑眼圈………………………… 164

丰胸………………………………… 165

健脑护体………………… 166

防衰健脑…………………………… 166

晨起醒脑…………………………… 167

安神养心…………………………… 168

心脏保健…………………………… 170

益肾固本…………………………… 171

清肺补肺…………………………… 172

睡前保健…………………………… 173

缓解压力…………………………… 174

学生考前保健……………………… 175

排毒清体…………………………… 176

第 五 章

按摩改善常见病症…179

呼吸系统病症…………… 180

感冒………………………………… 180

气喘………………………………… 181

慢性支气管炎……………………… 182

肺结核……………………………… 184

消化系统病症…………… 185

打嗝………………………………… 185

腹胀、肠鸣………………………… 186

食欲不振…………………………… 187

消化性溃疡………………………… 188

慢性胃炎…………………………… 189

胃痉挛……………………………… 190

胆结石……………………………… 191

慢性胆囊炎………………………… 192

慢性肠炎…………………………… 194

慢性肝炎…………………………… 195

慢性痢疾…………………………… 196

慢性腹泻…………………………… 197

便秘………………………………… 198

血液、循环系统病症…… 200

贫血………………………………… 200

低血压……………………………… 201

高血压……………………………… 202

冠心病……………………………… 204

心绞痛……………………………… 206

心律失常…………………………… 207

心力衰竭…………………………… 208

神经系统病症…………… 209

脑卒中……………………………… 209

肋间神经痛………………………… 210

坐骨神经痛………………………… 211

面神经麻痹………………………… 212

内分泌和代谢病症……… 214

糖尿病……………………………… 214

脂肪肝……………………………… 215

高脂血症…………………………… 216

肥胖症……………………………… 218

骨关节软组织病症……… 220

颈椎病……………………………… 220

落枕………………………………… 232

肩周炎……………………………… 223

网球肘……………………………… 224

腕关节损伤………………………… 225

腰痛………………………………… 226

腰椎骨质增生……………………… 228

腰扭伤……………………………… 229

腰肌劳损…………………………… 230

膝关节炎…………………………… 231

踝关节损伤………………………… 232

骨质疏松症………………………… 233

足跟痛……………………………… 234

风湿性关节炎……………………… 236

外科病症………………… 237

肾结石……………………………… 237

痔疮………………………………… 238

下肢静脉曲张……………………… 239

五官科病症……………… 240

近视………………………………… 240

鼻出血……………………………… 241

慢性鼻炎…………………………… 242

牙痛………………………………… 244

口腔溃疡…………………………… 246

扁桃体炎…………………………… 247

耳鸣………………………………… 248

皮肤科病症……………… 250

皮肤瘙痒…………………………… 250

牛皮癣……………………………… 251

湿疹、荨麻疹……………………… 252

儿科病症………………… 253

小儿厌食…………………………… 253

小儿腹泻…………………………… 254

小儿咳嗽…………………………… 255

小儿夜啼…………………………… 256

小儿惊厥…………………………… 257

小儿遗尿…………………………… 258

小儿体弱…………………………… 259

男科病症………………… 260

前列腺炎…………………………… 260

遗精………………………………… 261

阳 痿 ……………………………… 262

妇科病症………………… 264

痛 经 ……………………………… 264

月经不调…………………………… 266

乳房肿块…………………………… 267

乳腺增生…………………………… 268

子宫下垂…………………………… 269

盆腔炎……………………………… 270

围绝经期综合征…………………… 271

不孕………………………………… 272

女性性冷淡………………………… 274

前言/序言


《穴位按摩疗法:科学与实践》 本书概览 《穴位按摩疗法:科学与实践》并非一本简单的穴位图谱或按摩手法汇编,而是一部深入探索穴位按摩治疗原理、科学依据、临床应用及个性化实践的综合性指南。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穴位按摩知识体系,帮助他们理解穴位按摩为何有效,如何安全有效地运用,以及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改善健康、提升生活品质的得力助手。我们不局限于列举具体的病症与对应的穴位,而是着重于揭示穴位按摩背后的科学逻辑,让读者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加自信、精准地进行自我保健或为他人提供辅助。 第一部分:穴位按摩的科学基础 1. 人体能量系统与经络学说:现代科学的解读 古代智慧的现代回响: 书籍将从历史渊源出发,简述经络学说作为中医理论核心的地位,并探讨其在古代哲学和宇宙观中的体现。 现代生理学视角: 深入解析经络学说与现代科学的潜在联系。我们将详细阐述神经系统(特别是感觉神经、自主神经)、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在穴位按摩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对皮肤深层组织施加压力如何刺激末梢神经,进而引发连锁的神经反射,影响局部甚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生物电信号与信息传递: 探讨穴位在生物电信号传导和信息传递中的潜在作用。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各组织细胞存在微弱的电信号,穴位区域可能存在特殊的电生理特性。按摩刺激可能影响这些信号,从而调节身体机能。 本体感觉与本体诱导: 阐释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在穴位按摩中的重要性。通过对特定穴位的按压、揉捏,可以激活身体的本体感受器,向大脑传递位置、运动和张力的信息,从而引起肌肉放松、关节活动改善,甚至情绪的调节。 镇痛机制的科学解析: 详细介绍穴位按摩如何通过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如内啡肽)、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以及闸门控制理论(Gate Control Theory)来达到镇痛效果。我们将分析不同按摩手法对这些化学物质释放的差异化影响。 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 探讨穴位按摩对免疫系统的潜在积极影响,包括白细胞数量、细胞因子的变化,以及其在减轻局部炎症、促进组织修复方面的作用。 2. 穴位:身体的特殊节点 穴位解剖学与生理学特征: 并非简单罗列穴位名称,而是深入分析穴位区域的解剖学特点,如皮肤的电阻、血管的密度、神经的分布(特别是感觉神经末梢的聚集)、肌肉的层次等。 生物力学与按摩效应: 结合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不同按摩手法(如按、揉、捏、拍、点)对穴位组织产生的力学刺激,以及这种刺激如何转化为生理信号,引发深层组织的反应。 个体化差异与穴位敏感性: 强调个体在穴位敏感度、反应强度上的差异,并解释这与遗传、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关系。本书将引导读者观察和理解自身的反应,而非照搬标准。 动态变化的穴位: 讨论穴位并非固定不变的,其敏感性和反应可能随时间、情绪、饮食、运动等因素发生变化。 第二部分:穴位按摩的核心技术与原理 1. 按摩手法的科学选择与精准运用 手法力学分析: 详细分解各种基础按摩手法(如按、揉、捏、击、搓、摩)的动作要领、力度控制、频率要求,并分析其在不同穴位、不同病症下的力学作用。例如,为何某些急性疼痛适合快速轻柔的敲击,而慢性劳损则需要深沉缓慢的揉捏。 深度与广度的精准控制: 讲解如何根据目标组织(浅层肌肉、深层筋膜、穴位特定区域)来调整按摩的深度和作用范围,避免过度刺激或无效按摩。 节奏与韵律的科学意义: 探讨按摩的节奏和韵律如何影响神经系统的反应,以及如何利用不同的节奏模式来达到镇静、兴奋或调节的目的。 结合本体感觉的引导: 教导读者如何通过感受被按摩者的肌肉张力、皮肤温度、呼吸起伏等来调整按摩力度和手法,实现更具“听觉”和“触觉”的互动式按摩。 2. 刺激强度与反应的量化观察 “得气”现象的科学解释: 详细阐述“得气”不仅仅是中医的经验描述,而是指按摩刺激触发的本体感觉、神经传导和局部生理反应的综合感知。我们将从神经信号、肌肉微收缩、毛细血管扩张等方面解释其原理。 反应指标的观察: 指导读者如何科学地观察和解读按摩后的身体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局部温度变化、皮肤颜色改变、肌肉张力松弛度、疼痛缓解程度、关节活动度改善、情绪变化、睡眠质量提升等。 个体化反馈回路: 强调建立按摩者与被按摩者之间的反馈机制,通过持续的观察和调整,形成一个动态的、个体化的按摩优化过程。 第三部分:穴位按摩的临床思维与实践策略 1. 从“症”到“穴”的科学推理 功能导向的穴位选择: 本书不提供“一症一方”的固定模式,而是教授读者如何根据身体的生理功能异常来推导可能的穴位作用。例如,当出现消化不良时,我们会分析消化系统(胃、肠)的神经支配、血管供应,以及相关的内分泌调节,从而理解与这些功能相关的穴位群。 区域性与整体性的关联分析: 讲解如何分析某一区域的症状,并将其与身体其他区域的经络、神经、血管通路联系起来,从而找到更具普遍性或协同作用的穴位。 排除法与验证法: 引导读者在选择穴位时,运用逻辑推理和生理知识,排除不相关的穴位,并验证所选穴位的合理性。 案例分析与科学推演: 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运用上述逻辑思维来分析复杂症状,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对性按摩。 2. 个性化按摩方案的设计与调整 健康评估基础: 教授读者如何进行基础的身体自我评估,了解自身的体质、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当前不适等,为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 目标设定与方案构建: 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设定明确的按摩目标(如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增强活力),并据此设计初步的按摩方案。 动态调整与优化: 强调按摩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每次按摩后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如果某穴位刺激后出现不适,则需减小力度或更换手法。 综合调理思维: 鼓励将穴位按摩与其他健康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情绪管理)相结合,形成更全面的健康调理方案。 第四部分:安全原则与进阶应用 1. 风险识别与安全注意事项 禁忌症的科学辨析: 详细说明哪些人群、在何种情况下不适合进行穴位按摩,并从生理学和病理学角度解释原因。例如,有出血倾向者、严重感染者、骨折未愈者等。 力度与深度的科学界限: 明确指导按摩的力度和深度应在安全范围内,避免损伤皮肤、肌肉、血管或神经。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阐述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如轻微酸痛、疲劳感),以及如何科学应对和处理。 特殊人群的按摩考量: 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提出具体的按摩注意事项和调整方法。 2. 穴位按摩的辅助与整合 与其他疗法的协同作用: 探讨穴位按摩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传统及现代医学疗法之间的潜在协同作用,以及如何将其作为辅助手段。 日常保健与预防性应用: 强调穴位按摩在日常健康维护、疾病预防、亚健康状态改善方面的价值,鼓励将其作为一种生活习惯。 运动康复中的应用: 讲解如何在运动前后的热身与放松、运动损伤的辅助康复过程中运用穴位按摩。 情绪与精神健康的调节: 探讨穴位按摩对缓解焦虑、抑郁、改善睡眠、提升专注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 本书特色 科学严谨的理论支撑: 每一项技术和建议都建立在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科学原理之上。 强调实践与理解: 鼓励读者深入理解穴位按摩的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 个性化与灵活性: 引导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和调整按摩方案。 安全至上: 详细阐述安全原则,确保读者能安全有效地进行按摩。 深度与广度兼备: 既有基础手法的细致讲解,也有整体调理的宏观视野。 谁适合阅读本书? 希望科学地了解穴位按摩的养生保健爱好者。 寻求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缓解身体不适的普通读者。 对中医经络学说感兴趣,并希望从科学角度进行解读的读者。 希望学习系统、安全、有效的穴位按摩技术的实践者。 康复治疗师、理疗师、健身教练等专业人士,可从中获取更深入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发。 《穴位按摩疗法:科学与实践》将带您进入一个关于人体奥秘与自我疗愈的深度探索之旅,让穴位按摩不再是神秘的技巧,而是您可以掌握的、有科学依据的健康管理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的资深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教我们如何按摩”,更在于“引导我们如何观察和倾听自己的身体”。它倡导的理念并非是把身体当成一个需要不断修补的机器,而是鼓励我们通过定期的自我检查和温和的干预,去建立一种更加主动、和谐的生命状态。书中对“日常保养”和“急性处理”的划分非常实用,让我明白了按摩并非只是在生病时才需要动用的大招,而更应该融入日常作息,成为一种预防性的习惯。这种观念的转变,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开始留意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微小信号,不再轻易忽略那些看似不重要的疲惫或僵硬。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位全天候的私人健康顾问,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回归自然、关注本心的生活哲学,那种感觉,是任何单一的治疗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是一个对图解要求极高的人,因为文字描述有时候会显得僵硬和抽象。然而,这本书在图示的选用和绘制上,展现了一种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艺术感。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骨骼模型图,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与现代医学插画的精确。每一个穴位或反射区的标记,都如同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既直观易懂,又充满了东方韵味。特别是那些展示手部和足部全息投影的图谱,色彩的分区和层级的递进,做得极其清晰明了,即便是从未接触过反射疗法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空间概念。我甚至发现,书中对特定穴位在不同深度按压时可能产生的“得气”感,也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进行了描述,这对于初学者捕捉到正确的手感至关重要。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复杂的身体地图变得平易近人。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或许在于它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和深度并存的结构。我原本以为它会集中火力攻克几个常见的健康难题,没想到深入翻阅后,发现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从常见的肠胃消化不良、失眠多梦,到一些相对隐晦的亚健康状态,比如季节性情绪低落或轻微的内分泌失调,都有详尽的“对症”解析。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体质的区分和建议也相当到位。比如,同样是头痛,书中会区分是风寒型、风热型还是肝火上炎型,并针对性地推荐不同的按摩手法和相应的辅助疗法,比如配合温敷或冷敷的时机。这种细致入微的个体化指导,远超出了市面上许多“一招鲜吃遍天”的健康指南。它真正做到了将传统智慧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知识有机结合,使得那些古老的理论焕发出了清晰、可操作的科学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对健康的敬畏感。纸张的质地也十分考究,印刷的色彩饱满而细腻,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经络图示和穴位定位图,也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文字与图像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完全没有视觉疲劳感。更难得的是,书中许多插图的线条流畅自然,人物的体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能大大降低理解和模仿的难度。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愿意沉下心来,仔细品味每一个细节。封面设计上的留白处理,也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哲学,让人联想到通过自身努力达成身心和谐的美好愿景,而非那种急功近利、只求速效的浮躁感。总而言之,从外在的感知体验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精品之作,看得出出版方在实体制作上的投入和诚意,绝对是值得收藏的。

评分

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针对我长期的颈椎不适进行自我调理,那种深入骨髓的细致讲解,简直刷新了我对传统养生书籍的认知。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告诉你“按这里能缓解疼痛”的粗浅论述,而是从病理机制入手,详细剖析了特定区域的神经走向、肌肉附着点以及气血运行的微妙关系。例如,讲解某个肩胛骨周围的反应点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精准的定位坐标,还配上了不同年龄段、不同体型的人的实际操作参照图,甚至连指腹的力度变化和按压的角度微调,都做了详尽的文字描述和配图注解。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盲目操作的门外汉,而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手下学习一门精密的技艺。特别是针对某些慢性劳损,书中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按摩方案,从最初的舒缓放松到后期的深层调理,节奏把握得非常科学合理,让人既感到安全,又充满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希望。

评分

穴位反射区对症按摩大全穴位反射区对症按摩大全

评分

有灰尘划痕

评分

OKOKOK

评分

没收到货

评分

有灰尘划痕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穴位反射区对症按摩大全穴位反射区对症按摩大全

评分

第一次接触按摩,朋友介绍的,刚刚收到就打开看了,里面内容真不少,而且有我的病症按摩,希望顶事。

评分

有灰尘划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