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幼英、乔德京主编的这本《茶学入门》共分七章,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生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茶的起源与传播,茶的种类及各类名茶,茶艺与茶道,茶与健康,茶多酚与茶色素等各方面常识。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理解,自己便能够正确选茶、科学泡茶和合理饮茶。坚持长期饮茶可以预防疾病和提高我们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时,它简单易行,不仅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快乐,而且还能减轻我们的工作压力,可视为养生**。
屠幼英,日本岐阜大学博士,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茶叶教学与研究,成功开发生产过多项茶多酚、茶黄素、速溶茶产品。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秘书长,吴觉农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茶叶》副主编;2007年获得教育部“包氏基金”赴美国**访问学者奖学金。 乔德京,山东德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三株集团公司**副总裁、山西傅山药业公司总经理,主持运作了三株口服液、络欣通、谓尔舒等全国***。现同时担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会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2012年被评为中国杰出企业家。
**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节 茶树的起源及茶的利用
一、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二、茶的发现与利用
第二节 茶的发展与传播
一、六朝以前茶的发展
二、隋唐五代茶业的兴起
三、宋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第二章 茶的种类及各类名茶
**节 茶的种类
一、茶叶分类历史
二、六大基本茶类加工方法
三、六大基本茶类的品类
四、非基本茶类
第二节 各类名茶及其图谱
一、绿茶
二、红茶
三、黄茶
四、白茶
五、乌龙茶(青茶)
六、黑茶及压制茶
第三章 茶艺与茶道
一、茶艺溯源
二、茶艺礼仪
三、茶艺关学
四、条席设计
五、茶道
第四章 名茶典故与礼俗
**节 十大历史名茶及典故
一、西湖龙井茶
二、洞庭碧螺春
三、君山银针
四、祁门红茶
五、黄山毛峰
六、六安瓜片
七、武夷岩荼
八、安溪铁观音
九、信阳毛尖
十、都匀毛尖
第二节 中国茶的礼俗
一、茶与生活习俗
二、汉族特色饮茶习俗
三、少数民族茶俗
第五章 合理选茶和科学饮茶
**节 合理选茶
一、形成茶叶色、香、味的基础物质
二、新茶与陈茶的鉴别
三、高山茶与平地茶的鉴别
四、春茶、夏茶和秋茶的鉴别
五、科学购茶
第二节 科学饮茶
一、茶之水
二、茶之具
三、泡茶之方法
四、科学饮茶
第六章 茶与健康
一、茶的抗突变和抗肿瘤作用
二、茶的减肥和降脂作用
三、茶的降血压作用
四、茶对糖尿病的作用
五、茶的美容作用
六、茶的抑菌和抗过敏效果
七、茶对眼睛的保护作用
八、茶对口腔疾病的疗效
九、饮茶预防呼吸道疾病
十、茶对心理疾病的防治功效
第七章 茶多酚与茶色素的保健功能
**节 茶多酚和茶色素化学
一、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二、茶色素化学
第二节 茶多酚和茶黄素的的保健功能
一、茶多酚和茶黄素的抗氧化作用
二、茶多酚和茶黄素的抗肿瘤作用
三、茶多酚和茶黄素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第三节 茶多酚和茶黄素药品和保健品案例
一、儿茶素新药——Veregen
二、茶多酚奇康胶囊
三、茶黄素的降脂减肥作用和机理
附录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
这本书真是让我对茶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和蔼的茶师在娓娓道来。刚开始翻阅时,我还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入门”二字有时候意味着浅尝辄止,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显然在茶学领域浸淫多年,他对不同茶类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品饮体验的描述都细致入微,让人仿佛置身于茶园之中,亲手触摸到嫩绿的新芽。比如,书中对绿茶发酵程度的控制、乌龙茶的半发酵奥秘,以及红茶独特的“萎凋”过程,都有非常生动的图文结合解析。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基础知识,而是深入探讨了茶与养生、茶与禅宗美学的关系,这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仅仅是教人“怎么泡茶”,而是引导人去体会“茶的道”。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经常放下书,泡上一壶茶,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去细细品味,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感,那种从茶汤中品味出的时间沉淀,是任何其他书籍都无法给予的体验。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茶艺爱好者的案头必备,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中对于“茶饮的地域流变”这一部分的探讨,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让我明白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茶”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作者的考据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勾勒出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茶文化的核心特征。尤其是在论述明代“散茶”兴起对饮茶方式的革命性影响时,分析得入木三分,解释了为什么紫砂壶会取代宋代的“点茶法”。这种从宏观历史到微观器皿的切换非常自然流畅。此外,书中还附带了一份非常详尽的全球主要茶叶产区分布图和代表性茶种索引,这个部分对于有志于走出国门去考察茶园的茶友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不仅停留在国内的讨论,还对比了日本抹茶道与中国茶艺的异同,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零散的茶知识点编织成了一张巨大而精密的知识网络,让你在欣赏每一片茶叶时,都能看到它背后蕴含的千年历史和广阔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怎么说呢,充满了诗意和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色彩。它不像是教你泡茶,更像是在引导你进入一种与茶共处的冥想状态。阅读体验非常舒缓和平静,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它很少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譬喻和引申,让你自己去体会茶叶的“性情”。比如,书中描述不同茶类时,用的词汇非常新颖,像把武夷岩茶比作“山间的隐士”,将西湖龙井描绘成“春日的初恋”,这种高度的文学性,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我发现自己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去咀嚼那些精妙的比喻,仿佛不是在吸收知识,而是在品味一首悠长的散文诗。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茶来调节生活节奏、寻找内心平静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茶的知识,更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一种对自然恩赐的敬畏之心。
评分老实说,我最初买这本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帮我纠正泡茶陋习的“教科书”。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实用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简直就是一本现场指导手册。它不是那种天花乱坠地描述茶汤的“仙气”,而是非常务实地从“水温控制”这个最基础却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入手,详细列举了白茶、黄茶、黑茶在不同冲泡器具下所需的水温区间和误差范围。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冲泡铁观音的水温和浸泡时间,结果出来的茶汤口感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那种甘醇和回甘的层次感被完美激发出来了。书中还细致地对比了盖碗、紫砂壶和玻璃飘逸杯在萃取风味上的差异,甚至连投茶量的克数都有明确的建议范围。对我这种追求稳定出汤效果的爱好者来说,这些硬核数据和具体操作指南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每一个章节之间都有递进关系,让你感觉自己每读完一页,泡茶的技术水平就提升一分,非常适合需要手把手指导的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想要精进的进阶者。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茶有点了解,毕竟从小就接触喝茶,但读完这本宝典才发现,我以前喝的都只能算是“解渴水”。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极其老派而庄重,仿佛是抄录自古代的典籍,用词考究,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它不像市面上许多现代茶书那样追求“快餐式”的知识点,而是更侧重于茶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地域代表茶品的文化背景挖掘,例如,它如何将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哲学联系起来,那种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的交融,读起来酣畅淋漓。其中有一章专门讲“茶具的哲学”,从紫砂泥料的取用到不同釉色的文化象征,那段内容写得极富画面感,让人立刻想收藏一套适合自己的茶器,去承载这份厚重的文化传承。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触感和墨色的深浅,都在潜移默化地强化着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一本单纯的工具书。对于想要系统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脉络的深度学习者来说,这绝对是物超所值的一笔投入。
评分快递很慢很慢
评分挺好的,学了不少东西
评分挺好的,学了不少东西
评分挺好的………………
评分速度很快。。。。。。。。
评分挺好的,学了不少东西
评分速度很快。。。。。。。。
评分速度很快。。。。。。。。
评分速度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