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才书籍设计师松田行正作品。
人类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
一本带你穿越太阳系,感受宇宙孤寂的奇书。
将太阳系装进一本书里
书本常常被比喻成小宇宙。说到封闭空间的宇宙话题,我总是会首先想到中国古代传说的“壶中天”。传说,在一只小小的壶中,别有一番天地。
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曾经描述,人可以通过一种拓扑转换,在自己体内移动到全宇宙任何地方,还提供了一幅从头到脚彻底翻转的图像。图中人的身体内部是整个外部世界,内脏则在外面。
受到伽莫夫的启发,日本艺术家赤濑川原平创作了《宇宙罐头》(1964)。他使用一罐普通的螃蟹罐头,吃掉里面的螃蟹后,把罐头标签贴到罐头盒内侧。或许这还不是真正的“内脏翻出”,但确实是拓扑转换的优秀范例。正如作品名称所示,这也是一个微型宇宙。
靛蓝鹀是一种全身覆盖明亮蓝色羽毛的飞鸟。据说,它在迁徙时,会根据星座的位置来确定自己的路线,就像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古代水手那样。如果我们能以某种方式从靛蓝鹀的记忆中提取出全部星系的信息,那可能就是另一种宇宙模型。
我一直被各种宇宙模型的魅力所吸引,也期待有机会亲手做一个。这本书就是我的最终成果。
我们的太阳系,实际尺寸为50个天文单位(天文单位,英文为 “Astronomical Unit”,通常缩写为“AU”,指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1个天文单位大约是1.5亿千米,50个天文单位就是75亿千米)。我产生了把距离按照1000亿分之1的比例缩小的想法,这样我就能将50个天文单位放到像风箱一样折叠连接的书页中。每页的宽度是125毫米,600页连接起来就是75米,就是75亿千米的1000亿分之1。这样,书中的每一页就可以等比对应太空中的相应区域。
我们经常听人说,要阅读一本书的“字里行间”,还有“留白”也很重要。这本书就充满了空白,但是因为它是太阳系的比例模型,那些空白区域恰恰是物理空间的指代物。
很多宇宙模型使用对数比例,对数的数值每增加1就会以一个完全不同的量级跳跃着接近宇宙的尽头。有不少影片和科普书籍阐述过这一观点,纪录片《10的乘方》(Powers of Ten)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部片子基于基斯·博克(Kees Boeke)的著作《宇宙观:40级跳跃中的宇宙》 (Cosmic View – The Universe in 40 Jumps, 1957)的思想制作。如副书名所示,指数比例正是产生跳跃的工具。
然而,如果你尝试用指数比例来绘制太阳系,第*个跨页用1~10米的量级,第二个跨页用10~100米的量级,以此类推,你会发现75亿千米只需要13个跨页就完成了,也就是26页。
我想要把本书做成一个连续的、延展的太阳系模型,而不是指数级跳跃、瞬间飞逝的太阳系模型。纵然它只是一个缩影,我也想准确表达出太阳系那种巨大辽阔的感觉。
太阳系稀稀疏疏,行星之间是广袤无物的深邃空间。然而,当我放入所有的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连接各自的近日点和远日点,画出它们所有卫星的轨道,太阳系看起来就不再那么稀疏了。相反,因为有如此多的连接线条,它变得相当复杂和拥挤。事实上,就像电影《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中的那句台词所说,“我们并不孤单”。想象一下,如果每一根线都承载着一部自己的戏剧,那么太阳系该是如何热闹的一幅图景。
以光速穿越太阳系的75亿千米所需的时间只有短短的7个小时,但宇宙中的距离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除非你决定采用适当的缩略形式,否则根本不可能理解与表达。两种常用的度量单位就是前面提到的“天文单位”和“光速”。
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的时间里传播的距离(约为9.46万亿千米)。在这样的表述下,时间单位“年”被用在表示距离的单位中。这在某种意义上提醒我们,“时间”和“距离”是一样的。甚至于对仅仅“1米”的距离进行定义,也是离不开时间的。
米制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其基本单位“米”被定义为基于子午线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实测长度的1000万分之1。这个值就成为“基准米”,并为此制作了金属的米原器尺。
随着测量精度的逐渐提升,人们发现地球子午线的测量数值事实上并不精准。然而此时,米制已经被普遍使用,如果再贸然推出一个新的标准值,将会导致广泛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放弃对子午线的测量,但是仍然以米制为基础,即使它是依据原本并不准确的测量值而产生的。米制的理念原本是要追寻符合自然的完美数值,却不得不向一个基于非精确测量值的人造标准妥协。
可是这个新标准的基础显得尴尬而随意,科学家们再次转向自然寻求答案。经过反复试验,一个新的定义于1960年被采纳,“米”的新标准被定义为氪86同位素橙色谱线波长的倍数。不幸的是,这个倍数值(1650763.73)还是显得很不自然。
到1972年,精确测量光速成为可能。由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1983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将“米”的定义修改为“光在真空中行进299,792,458分之1秒的距离”。“米”的实际长度事实上与原来的米原器完全相同,但是如此一来,新的定义还包含了时间的概念。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观念上的转变。
因为我喜爱那种基于光的距离与时间的意向,我决定在这本书表现太阳系75亿千米的旅程中,增加另外一个比例尺来呈现每秒钟光所运行的距离。我让书的600页的长度(75米)对应30万千米,在其中插入从每秒4千米(对应书中1毫米)一直到30万千米的速度与距离等数据。你会发现,对比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同类数值,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把看上去无限广阔的太阳系压缩到600页的书中,这让我意识到,太阳系毕竟也是有限的。同时,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也让我想到维克托·瓦萨雷里(Victor Vasarely)的作品。将75亿千米的太阳系旅程压缩至一卷之中,形成了这本书,但是我更想把它看作另一种形式的天球仪或浑天仪。
松田行正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烧脑”与“享受”并存的。我承认,有些涉及到高等物理学的推导和概念时,我需要反复阅读,甚至不得不借助网络工具来辅助理解。但这正是我认为它价值所在的地方——它敢于挑战读者的认知边界。它没有为了取悦大众而稀释核心的科学难度,而是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复杂的数学模型转化为可理解的图像和概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尺度”的重新定义。我们日常生活的尺度感,在宇宙面前是何等的微不足道,而作者通过精妙的对比和类比,让我们在瞬间理解了光年和天文单位的巨大差异,这种认知上的“重构”,远比记住一堆公式来得深刻得多。
评分对于那些渴望超越流行读物、寻求更深层次宇宙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藏。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既有对基础知识的扎实回顾,也有对前沿理论的深入探讨,完美平衡了普及性和专业性。我发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对“真实”认知的过程。作者对待科学真理的求索态度,也深深地感染了我,那种对未知领域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才是驱动人类进步的核心动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文学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好奇心和智慧的书,它鼓励你提问,去质疑,去尝试理解那个宏大到令人心碎的美丽宇宙。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简直是把我从日常的琐碎中彻底拽了出来,直接扔进了宇宙的尺度里。那种初读时的震撼感,是很多科普读物无法给予的。作者似乎拥有某种神奇的魔力,能将那些冰冷、遥远的数字和概念,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摹出来。我记得翻开其中关于恒星演化的章节时,那种时间感的拉伸简直让人眩晕,从宇宙大爆炸的余烬到未来恒星的熄灭,仿佛只是一次深呼吸的功夫。它不是那种只罗列数据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星际旅行导览,导游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极其擅长讲故事。那些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讨,虽然深奥,但被处理得引人入胜,让人不禁停下来,反复咀觎那些精妙的比喻。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抬头望向夜空,感觉眼前的星光都变得不一样了,它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光点,而是承载着亿万年历史的活生生的剧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到位,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它没有一味地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在关键的转折点上,巧妙地插入了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发现过程,使得整个探索之旅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比如,描述早期天文学家如何与教会的观点进行辩论,那种智识上的孤勇和对真理的执着,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系外行星宜居带的讨论尤为着迷,作者没有止步于“是否适宜居住”的简单判断,而是深入剖析了行星大气层、磁场乃至母星的活动对生命可能性的微妙影响。这种层层递进、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严谨性,让我深感信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教导我们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自认为“已知”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被文字化了。它的画面感极强,仿佛作者就是一位行走在星际之间的宇航员,随时随地都能捕捉到最精彩的瞬间。尤其是在描述宇宙的极端环境时,比如黑洞的视界、中子星的密度,文字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过于煽情,也不会显得冷漠疏离。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科学史小故事,它们像是点缀在浩瀚宇宙图景中的温暖的火花,提醒着我们,每一次重大的科学突破背后,都凝结了无数人的智慧与心血。读完之后,我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有了一种更为谦卑和清醒的认识,不再抱有那种盲目的优越感,而是对探索本身充满了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