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工科工作委员会,江苏大学 主编    定  价:120    出 版 社:江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页  数:513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8406383            ●专题1工科研究生教育中的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导师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首要责任人作用发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高校研究生新媒体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多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构建高校学术腐败检察机制的思考
●基于信息扩散模式的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研究
●组织行为学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团学组织建设问题
●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问题研究
●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中立德树人机制探究
●关于加强工科研究生思想品德培育的一些思考
●论心理状态对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学生工作对策
●以纵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构建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策略研究
●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的成效与发展——基于1984-2016年中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的数据分析
●专题2“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科发展改革创新
●“双一流”建设下工科研究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机械工程为例
●困境与出路: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思考
●——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双一流”视角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性综合大学工科大学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稿围绕“双品质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科发展改革创新”“研究生招生改革与因材施教培养机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及培养管理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路径与成效评价”“工科研究生教育中的立德树人长效机制”“一带一路与研究生教育靠前合作交流”深入研讨了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可促进各院校间工科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经验的学习与交流。                             
				
 
				
				
					拨云见日:新时代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已响,中国高等教育正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如何为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本书不聚焦于某一具体学科或某一类院校的内部改革路径,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探讨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的改革探索,旨在为推动中国工程教育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提供深刻的洞察和可借鉴的经验。  一、时代坐标:认识“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意图与工程教育的时代使命  “双一流”建设,不仅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体系的重塑,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其核心在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力求实现从“数量追赶”到“质量引领”的根本性转变。  对于工程教育而言,这一战略意图的落地,意味着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不再满足于培养能够胜任具体岗位的工程师,而是要着力培养能够引领科技前沿、解决复杂工程难题、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这要求我们的教育体系必须紧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培养出能够真正驱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本书将首先深入解读“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阐释其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科教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的位置,以及新一轮产业革命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的新需求,例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对工程教育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也将探讨当前中国工程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瓶颈,以及与国际一流工程教育水平的差距,为后续的改革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理念革新:重塑工程教育的育人观与人才观  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在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技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未来的工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学习新知识、适应新技术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运用创新思维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本书将重点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革新工程教育的育人观和人才观。     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塑造”: 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这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全面变革。    从“单一学科”到“跨界融合”: 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视野和整合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挑战。例如,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工程的结合,新材料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等。    从“理论为主”到“知行合一”: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培养工程素养和职业伦理。强调项目驱动式学习(PBL)、案例分析、工程实践课程等环节的重要性。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理念革新如何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安排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  三、体系重塑:构建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课程与评价体系  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是实现育人理念革新的关键。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课程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的课程设计: 在夯实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同时,拓展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通识教育内容,使学生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动态更新和迭代,增加新兴技术、交叉学科的内容。    创新性、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探索: 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慕课(MOOC)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等模式,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探究式实验、设计性实验、虚拟仿真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改变过去单一的期末考试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为导向、过程与结果并重、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例如,引入项目评估、作品集评估、同行评审、自我评估、企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    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入: 将工程伦理、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工程师,能够审慎地评估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高校在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改革方面的成功实践,为读者提供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  四、融合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与国际化战略  工程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与产业的紧密联系,以及与国际前沿的对接。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和推进国际化战略,是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本书将重点阐述:     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共建联合实验室与研发中心: 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设立实验室,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协同。        订单式培养与实习就业基地: 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锻炼成长。        企业专家进课堂与项目指导: 邀请企业资深工程师参与教学,担任课程顾问或项目指导,将行业最新动态和实际工程问题引入课堂。        共建课程与教材: 与行业合作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和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    国际化战略的推进:        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鼓励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项目,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支持学生国际交流与深造: 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短期交流项目、海外实习,拓宽国际视野。        吸引国际优秀师资与学生: 积极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学习,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参与国际工程教育标准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提升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  我们将通过分析国内外成功的产教融合和国际化办学案例,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  五、面向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探索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也需要与时俱进。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未来,探讨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探索。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工程教育: 如何培养能够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的工程师?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工程教育: 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的挑战下,如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工程师?    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如何适应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培养具备相关技能的工程师?    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如何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工程师终身学习体系,支撑其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改革方案,而是希望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对理念更新的深入探讨、对体系重塑的细致分析、对融合发展的全面审视,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思考,为所有致力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教育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心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广阔的思考平台和有益的参考。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必将在“双一流”建设的宏伟蓝图中,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