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章 總論
節 同聲傳譯簡史
第二節 同聲傳譯定義
第三節 同聲傳譯程序
一、講話人
二、同聲傳譯譯員
三、同聲傳譯設備
第四節 同聲傳譯標準
第五節 同聲傳譯譯員素養
一、語言功底和口頭錶達能力
二、心理素質
三、反應能力
四、知識底蘊
五、團隊精神
六、職業道德
第六節 如何學習同聲傳譯
第二章 英漢雙語的特點與同聲傳譯
節 意閤與形閤
第二節 雙語轉換模式
第三節 英漢同聲傳譯的基本規律
一、川頁句驅動
二、酌情調整
三、進退適度
四、整體等值
第三章 英漢同聲傳譯的常用技巧
節 斷句
第二節 等待
第三節 轉換
第四節 重復
第五節 增補
第六節 省略
第七節 反說
第八節 歸納
第九節 語氣
第四章 一些常見情況的處理
節 被動語態的處理
第二節 先行詞it的處理
第三節 數字的處理
第四節 睏境時的處理
一、未聽懂時的處理方法
二、糾正錯誤的方法
三、欠達意時的處理方法
第五章 綜閤處理與練習
練習參與答案
附錄
內容推薦
教育部於2005年批準設置本科翻譯專業,為翻譯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瞭新的契機。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本著全心緻力於外語教育事業發展的宗旨,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隆重推齣“翻譯專業本科生係列教材”,以大力支持本科翻譯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充分滿足翻譯專業師生的需要,為培養高素質的翻譯人纔貢獻一份力量。
該係列教材特色明顯:
開創性:國內套翻譯專業本科生係列教材
性:國內外多所重點院校的眾多知名專傢主持編寫,陣容強大
科學性:經多方調研、反復論證、嚴謹規劃,認真編寫而成
係統性:分翻譯理論、實踐與技能、特殊翻譯等多個闆塊,包括近40種教材,全麵而係統
針對性:特彆針對翻譯專業學科特點和師生需要,度身打造
前沿性:充分吸收各領域的研究成果,緊密跟蹤學科發展前沿信息
與其他一些側重於“速成”或“秘籍”的同類書籍相比,這本教材的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仿佛是作者多年一綫口譯經驗和深厚語言學功底的結晶。書中對於“意群”劃分和“信息節點”預測的講解,顛覆瞭我過去依賴於逐字翻譯的習慣。作者強調,同傳譯員的大腦應該像一個高速運轉的路由器,不斷地在接收、緩存、解碼和輸齣之間切換,而不是綫性的“聽一句,譯一句”。書中引用瞭大量的認知心理學研究成果來支撐其教學方法,使得所有的訓練都有堅實的科學基礎。例如,對於如何處理“嵌套結構”的句子,書中不僅給齣瞭解構步驟,還解釋瞭為什麼這種結構會對人腦的工作記憶造成巨大壓力,從而指導我們更科學地進行“預聽”和“預譯”。這本書真正培養的是一種戰略性的、麵嚮未來的口譯思維,而非僅僅停留在戰術層麵的模仿。
評分這本教材的封麵設計乍一看有些平淡,但翻開內頁纔發現其內容的紮實程度遠超預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理論構建上的細緻入微。他們並沒有滿足於羅列一些寬泛的技巧,而是深入剖析瞭同聲傳譯過程中認知負荷管理、短時記憶策略以及語篇結構預判的底層邏輯。書中對不同類型會議的語境分析尤其到位,比如政治演講、科技發布會和文化交流活動,每種場景下的信息密度、術語復雜度和語速變化都有詳盡的圖錶和案例進行佐證。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遺漏與重構”的平衡點,作者用多個真實的口譯片段作為反例,展示瞭新手譯員如何因為過度追求完美而導緻信息斷裂,並通過對“信息流”的動態把握,指導我們如何在壓力下做齣最經濟的翻譯決策。這不僅僅是技巧的堆砌,更像是在傳授一種思維模式的重塑,讓我對同傳這項復雜的心智活動有瞭更科學、更係統的認識。對於我這種剛接觸實戰訓練的學生來說,這種深入骨髓的理論指導是極為寶貴的。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部分確實略顯陳舊,如果能引入一些現代化的視覺元素或許更能吸引年輕讀者。然而,一旦沉浸到內容的實際操作層麵,那些略顯樸素的編排反而凸顯瞭其專業性。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其中關於“跨文化交際障礙”的章節。它沒有停留在膚淺的“注意禮貌用語”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中英兩種文化在思維定勢(Cognitive Sets)上的根本差異如何影響即時翻譯的準確性。書中通過大量的文化典故、成語和委婉錶達的對譯練習,強迫我們跳齣字麵意義的束縛,去捕捉說話者的“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 Force)。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負麵信息處理”的討論,它教我們如何在不失禮貌的前提下,將一些敏感或負麵的信息以符閤目標語文化習慣的方式順暢地轉達齣去,這在處理國際商務談判或外交事務時顯得尤為關鍵。這本書真正教會我的,是“為聽眾服務”的翻譯哲學,而不是簡單地做一颱機器。
評分從我個人的學習進度來看,這本書的難度梯度設置非常閤理,體現瞭編者對本科教學進度的深刻理解。初級部分的練習主要聚焦於提高反應速度和基礎術語的即時提取能力,使用瞭大量貼近日常生活的材料,這讓基礎不紮實的同學也能較快建立信心。但真正挑戰性的是中高級部分的“語流管理”模塊。作者在這裏引入瞭大量的語速漸進式訓練,比如從每分鍾120詞平穩加速到180詞,並且要求在加速過程中保持信息完整性。更絕妙的是,他們設計瞭一種“乾擾項練習”,即在聽力材料中故意插入不相關的信息或背景噪音,訓練我們在保持譯文連貫性的同時,屏蔽和過濾掉冗餘信息。這種高度仿真的訓練,使得我們在真正麵對大型國際會議時,心理上的準備更加充分,不再容易被突發狀況打亂節奏。它不僅僅是教材,更像是一套高強度體能訓練計劃的文字版。
評分這本書的參考資料和附錄部分,是我認為其價值被嚴重低估的一塊。很多教材隻提供瞭一些基礎的術語錶,但這裏卻附帶瞭一份詳盡的“同聲傳譯常用邏輯連接詞及句式轉換庫”。這份庫錶詳細列舉瞭在英漢互譯中,如何將英語的復雜從句結構,拆解重組成符閤中文錶達習慣的邏輯清晰的句子,反之亦然。例如,它專門對比瞭如何處理英語中的非限製性定語從句和中文中的多重狀語的轉化,提供瞭超過二十種不同句式組閤的範例。此外,書中還附帶瞭針對特定領域的“熱點詞匯和錶達速查手冊”,涵蓋瞭氣候變化、金融監管和生物技術等前沿話題。這使得我們不需要在課後花費大量時間去零散地搜集資料,所有的專業支持都被係統地集成在瞭這本書裏,極大地提高瞭我們備課和預習的效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