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事郑建国著 泡茶书籍茶艺书 从入门到精通 茶道 有关茶的书籍 泡茶教程 新手学 中国茶图鉴

中国茶事郑建国著 泡茶书籍茶艺书 从入门到精通 茶道 有关茶的书籍 泡茶教程 新手学 中国茶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茶
  • 茶艺
  • 泡茶
  • 茶道
  • 茶叶
  • 茶文化
  • 郑建国
  • 入门
  • 教程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蓝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7750
商品编码:2674384481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中国茶事 烹饪/美食 书籍
作者:郑国建
定价:168.0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8407750
印次: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中国茶事》是一本信息全面的茶叶图书,除了介绍基础知识外,还会介绍一些跟市场贴近的茶具茶叶信息,如*近在圈子里炒的很热的老铁壶、老锡器、老白茶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一些很实用的收藏鉴别方法,告诉读者喝茶不但要喝,还要会品,更要讲究味道和文化。

 

本书内容全面,涵盖了饮茶方法及中国茶文化的方方面面。总体来说,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1.中国各种名茶的、品鉴,与鉴茶相关的工艺和产区;2.各种茶的冲泡技法和讲究;3.茶具的选购和茶具使用、紫砂壶的挑选使用和保养;4.养生茶饮和茶疗。5.简明扼要的茶文化、历史,关于茶的奇闻轶事。

 

书中图片均由专业摄影师拍摄,虚实恰当,风格淡雅,版式方面也颇为文艺,以与中国茶文化的清新、淡雅、隽永的相契合,让读者在阅读中即能体会到茶文化的那种韵味。


  目录

??
名茶志
??第1章 中国茶叶地图
??18 中国古代茶叶种植
??20 中国现代茶叶地图
??21 江北茶区
??21 江南茶区
??23 西南茶区
??23 华南茶区
??第2章 从树叶到茶叶
??30 茶树的原产地、进化和传播
??30 发现—茶树原产于中国
??30 茶树的进化
??30 茶树的传播
??32 从龙团凤饼到蓬松散茶
??32 唐宋时期的龙团、凤饼
??33 明代兴散茶
??33 现代茶业的分类方法
??36 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
??36 茶的深加工产品
??40 多姿多彩的外形
??42 五颜六色的茶汤
??第3章 名茶鉴赏
??46 白毫银针
??48 白牡丹
??50 寿眉
??52 普洱茶
??56 千两茶
??58 清心明目助消化
??60 四川边茶
??62 铁观音
??64 大红袍
??66 冻顶乌龙
??68 铁罗汉
??70 白鸡冠
??72 水金龟
??74 黄金桂
??76 肉桂
??78 永春佛手
??80 白毫乌龙
??82 凤凰单枞
??84 祁门工夫红茶
??86 滇红工夫茶
??88 坦洋工夫红茶
??90 正山小种
??92 红碎茶
??94 宜红工夫茶
??96 西湖龙井茶
??98 洞庭碧螺春
??100 黄山毛峰
??102 竹叶青
??104 安吉白茶
??106 恩施玉露
??108 太平猴魁
??110 六安瓜片
??112 信阳毛尖
??114 都匀毛尖
??116 蒙顶甘露
??118 婺源茗眉
??120 舒城兰花
??122 君山银针
??124 蒙顶黄芽
??126 霍山黄芽
??128 碧潭飘雪
?
??第二篇
茶之器
??第1章 泡茶器具的前世今生

??134 唐代《茶经》中的茶具
??136 宋代审安老人的“十二先生”
??139 明代紫砂壶和景德镇瓷茶具
??140 清代茶具和烹茶四宝
??第2章 老茶器之韵
??144 老铁壶
??148 老锡器
??149 茶托
??152 壶承·茶盘
??154 老瓷杯
??第3章 现代经典茶具
??160 紫砂茶具
??160 经典壶形
??170 泥与色
??172 制壶
??174 瓷茶具
??176 青花茶具
??178 白瓷茶具
??181 建盏
??184 仿汝窑茶具
??186 龙泉窑茶具
??188 陶茶具
??192 玻璃茶具
??第4章 茶具各司其职
??196 煮水器
??196 煮水茶、炉
??197 泡饮器
??198 壶、杯
??199 匀杯、过滤网
??200 洁具
??200 水盂、建水
??201 壶垫
??202 茶盘、壶承
??204 茶托
??205 茶巾
??206 辅具
??206 茶道六用
??208 茶荷、茶则
??210 盖置
??211 茶
??212 小茶秤
??213 收纳工具
??213 茶棚
?
??第三篇
茶之饮
??第1章 泡茶方法的演变

??218 生食茶叶
??218 煮饮茶叶
??219 煎茶
??220 点茶
??220 泡茶
??221 现代饮茶
??第2章 泡茶的要点
??224 冲泡要点
??224 泡茶前温烫茶具
??224 投茶法
??225 冲水法
??226 泡茶法
??226 水温
??226 投茶量
??226 浸泡时间
??227 润茶还是不润
??227 浸泡的时间
??227 冲泡次数
??230 泡茶之水
??230 茶人自古痴迷鉴水
??231 古人鉴水
??232 现代宜茶之水
??第3章 茶礼、茶席
??236 茶桌礼仪
??235 泡茶者礼仪
??237 品茶者礼仪
??238 茶

  编辑

由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评茶师--郑国建主持编写。

 

涵盖中国茶事的方方面面,对茶叶分类、中国名茶、饮茶器具、茶道之法、茶养生与茶美食、茶历史与茶文化等都有详细讲解。

 

本书对茶文化圈时下正流行的白茶等诸多名茶都给出了评鉴方法,对传统的潮汕茶道等也进行了规范演示。

 

本书图片大多为专门拍摄,虚实结合,意境悠远,有一些茶具还出自名家之手,为茶人所珍视。

 

本书硬皮精装,全铜版纸彩印,风格端庄、厚重、大气,契合茶文化气质,实为馈赠*、典藏之佳品。
 

  媒体评论






白毫银针——茶中美人

白毫银针茶芽肥壮,茸毛密披,银光闪闪,宛如身上蒙了一层厚厚的白霜,分外诱人。“茶王”“美女”都是人们对白毫银针的赞誉。
白毫银针也叫“白毫”“银针”“银针白毫”,创制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它的故乡是福建福鼎、政和,使用的原料是福鼎特有的茶树
“菜茶”,一般采用春茶头一、二轮的顶芽,只取一芽一叶,用料可谓高端,难怪欧洲人讲究在泡饮红茶时加入一些白毫银针,以彰显茶品档次。
◎ 福鼎是闽越和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闽浙之间的重要城镇。
◎ 2010 年,福鼎市申报的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类别。
◎ 的“仙境”太姥山就位于福鼎市正南方向,距市区45千米。
政和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锥栗之乡、全国大的白茶基地,茶叶基地县、茉莉花基地县。
◎ 政和工夫红茶,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
◎白毫银针是白茶中名贵的品种,也是级别高的白茶品种。
白毫银针制作时不炒也不揉,只是晒晾至八九成干,再以焙笼文火焙干。正是因为白茶这种少人为加工,具有接近茶叶自然、本真的滋味和香气的,追求返璞归真的都市现代人对其越来越趋之若鹜,使白茶渐趋流行。同时,也是由于白茶的这种制作工艺,冲泡白茶时茶汁不易浸出,一般要用稍稍凉过的沸水冲泡,之后静静地等待,5分钟左右茶芽始从水面陆续沉落,约10分钟后茶汤泛黄,才好品饮。如果用玻璃杯冲泡,泡好的白毫银针条条挺立,如陈枪列戟,轻轻晃动杯子,微吹啜饮,看芽叶升升降降、飘飘摇摇,心旌随之摇曳,自己恍如方外之人,何止是享受!
 
芽头肥壮、色白,茸毛厚,满披白毫,挺直如针。
汤 汤色浅杏黄。
香 香气清芬。
味 清鲜爽口。
奇 有型有款,银白肥壮。白毫银针同其他白茶一样,有退热、降火之功。
 
老白茶
对老白茶的喜好正在狂热的茶友中快速蔓延。跟老普洱一样,老白茶是指存放了多年的白茶,经过岁月的淘洗,白茶在沉睡中变化,原本的浅绿、灰色慢慢地变深,逐渐变得褐红,茶汤颜色也随着茶叶存放时间渐长而渐深,滋味在清鲜爽口略带清甜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类似红茶的香甜圆熟,愈加温婉怡人,难怪人们喜欢老白茶。
冲泡老白茶需要注意老白茶的品种,注意水温,如果是原料粗老的寿眉、贡眉等,水温宜稍高些,用铁壶或陶壶煮水后冲泡很合适。如果是银针,或者白牡丹,铁壶里的水应先晾一下,即使这样,水温也要比随手泡泡茶时要高、晾过的水温,能更好地激发茶的韵味。
另外,“老白茶”是相对当年新茶而言。有一种名为“新白茶”的白茶,全名为“新工艺白茶”,研制于1969年,是产于福建福鼎的半条形白叶茶(白茶还按原料分为芽茶和叶茶)。新白茶的原料与制法同“贡眉”,与传统工艺的白茶不同,其加入了轻度揉捻这一工艺,使茶叶略有卷褶,呈半卷条形,暗绿带褐,香清味浓,冲泡后汤色橙红,汤味似绿茶而无青气,似红茶而不涩,浓醇清甘,也很好喝。
 
白牡丹——“红妆素裹”
白牡丹有“


《茶之韵:世界茶文化探索与品鉴指南》 (预计字数:1500字左右) --- 卷首语:一叶知万象,一杯见乾坤 茶,这片不起眼的树叶,承载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哲学与生活方式。从东方古老的山林到西方的精致下午茶桌,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远的文化意蕴,连接了世界各个角落的灵魂。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地域或某一特定冲泡技艺的详尽指南,而是旨在为渴望全面了解世界茶文化广度与深度的读者,搭建一座从零开始、迈向精深的桥梁。我们带领读者超越简单的“好喝”与“不好喝”的界限,进入一个由风土、历史、工艺和仪式共同构建的宏大茶之宇宙。 --- 第一篇:茶的起源与地理密码——追溯起源,辨识风土 本篇将带读者进行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寻茶之旅”,从生物学的根源出发,探究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演化历程,并重点解析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出风格迥异的茶品。 第一章:茶树的生物学背景与全球播撒 茶树的“前世今生”: 深入探讨茶树的两个主要变种——大叶种(Assamica)与小叶种(Sinensis)的基因差异及其对最终成品风味的影响。简要介绍野茶树的生态习性。 气候与土壤的魔力: 剖析海拔、降雨量、日照时长以及土壤的酸碱度如何作为决定茶叶“地域之味”(Terroir)的关键因素。例如,高山云雾对茶叶内含物质积累的正面效应。 全球茶园地图: 绘制一张世界茶业分布图,不仅涵盖传统产区,更关注新兴的、具有潜力的茶区(如非洲和南美洲的探索性种植)。 第二章:世界六大茶类的风土烙印 本书将世界茶品依照加工工艺进行宏观划分,但每一章的重点将落在该工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体现出的地域特色,而非单一的、固定的标准流程。 绿茶的地域光谱: 对比中国江南的嫩芽型绿茶(如炒青、烘青的精细体现)与日本的日光型或遮光型绿茶(如煎茶、玉露的独特海苔香和鲜味)。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叶绿素和氨基酸的保留差异。 红茶的广阔疆域: 区别印度大吉岭的“麝香葡萄”风味与阿萨姆的浓郁麦芽香,探究斯里兰卡(锡兰)高海拔茶区的柑橘调。同时,介绍新兴的非洲红茶产区,如肯尼亚,及其在CTC(卷曲、撕碎、揉切)工艺中的应用。 乌龙茶的工艺之美与地理融合: 探讨中国闽南、闽北、广东(凤凰单丛)以及台湾高山茶区在萎凋、做青(摇青)上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产生花香、果香或独特的“山韵”。 黑茶、白茶与其他: 侧重于普洱(生熟差异)、六堡茶等在特定气候环境下自然陈化的机制,以及白茶(如福鼎白毫银针)对原料选择和日晒工艺的依赖性。 --- 第二篇:从茶园到茶杯——加工工艺的科学与艺术 本篇聚焦于改变茶叶形态与风味的化学过程。我们不再仅仅描述“如何做”,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这么做”——即温度、湿度和时间如何精确调控酶促反应。 第三章:决定风味的五大关键步骤解析 详细解析从采摘后到成品出厂过程中,影响茶多酚氧化、氨基酸转化、内酯形成的核心工序。 萎凋的艺术: 区分自然萎凋与人工萎凋,讨论湿度控制对细胞壁渗透性的影响。 揉捻的科学: 探讨不同揉捻力度(轻揉、重包揉、滚揉)对茶汁溢出率的控制,及其与后续发酵或干燥的相互关系。 发酵/氧化控制: 这是一个化学反应的窗口期。对比绿茶的“钝化”与红茶、乌龙茶的“转化”。介绍如何通过覆盖、喷水等手段精确控制酶的活性。 第四章:非常规处理法与现代制茶技术 介绍一些不常见于传统指南的工艺,拓宽读者的视野。 烘焙与陈化: 深度剖析高火烘焙(如部分乌龙茶和老白茶)对苦涩感的去除和甜感释放的作用。探讨湿仓与干仓陈化对风味转化的长期影响。 冷泡技术与萃取效率: 探讨低温萃取中,水溶性物质(如咖啡因、茶多酚、氨基酸)的溶解速率差异,解释冷泡茶口感更甘甜的原因。 --- 第三篇:品鉴之道——提升你的感官阈值 专业的品鉴不应是玄奥的术语堆砌,而是一套可学习的感官训练方法。本篇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工具,帮助读者建立自己的风味词库。 第五章:感官训练:味道、香气与口感的解码 基础风味轮的构建: 教授如何识别和区分酸、甜、苦、咸、鲜(Umami)在茶汤中的表现形态(例如,苦涩的“收敛性”与酸感的“尖锐度”)。 香气谱的捕捉: 区分“青草气”、“花香”、“果香”、“木质香”和“陈香”。详细介绍如何通过“热杯”和“冷杯”两种方式捕捉不同挥发性物质。 茶汤的“体感”: 描述茶汤的“稠度”(Body)和“挂杯感”(Mouthfeel)。解释茶多糖和茶皂素对口感带来的影响,这是区分优质高山茶与一般茶叶的关键指标。 第六章:冲泡哲学:从器物到心境的匹配 本篇不再是单纯的“水温多少度”,而是探讨不同冲泡体系如何服务于特定的茶品特性。 器物与材质的对话: 讨论紫砂壶、盖碗、玻璃、陶瓷等不同材质对茶汤温度保持、香气凝聚和口感释放的影响。例如,为什么陶土适合陈化类茶,而玻璃适合欣赏绿茶和白茶的外形。 水质的隐形力量: 探讨硬度、TDS(总溶解固体)以及PH值对茶汤风味的微小但关键的调整作用。推荐不同地区的水质选择建议。 冲泡节奏的掌握: 教授如何根据茶的叶底嫩度、紧实度,动态调整浸泡时间和出汤速度,以实现“最佳平衡点”。 --- 第四篇:茶与世界文明的交汇——跨文化视角 茶的影响力超越了饮品本身,它深深融入了社会结构、艺术创作乃至国际贸易的历史洪流之中。 第七章:茶的礼仪与仪式:世界性的社交语言 东方茶礼的内在逻辑: 不仅介绍中国的功夫茶(强调技艺的展示),也深入探究日本茶道(侘寂美学和对当下瞬间的专注)的核心精神。 西方的茶时间: 探讨英国下午茶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工业革命和殖民贸易的关系。分析英式红茶的浓郁口感如何适应添加牛奶和糖的需求。 非主流茶文化速览: 简要介绍俄罗斯的“茶炊”(Samovar)文化、中亚的砖茶贸易,以及拉美地区的马黛茶(作为文化替代品)的社会功能。 第八章:贸易、艺术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茶叶的全球贸易史: 从古代的“茶马古道”到近代的“茶叶战争”,分析茶叶如何驱动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茶在艺术与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收集古今中外关于茶的诗歌、绘画和哲学论述,展现其作为“清雅”与“隐逸”象征的地位。 可持续性与未来挑战: 探讨气候变化对全球茶园的影响、公平贸易(Fair Trade)在茶产业中的角色,以及有机种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未来茶品质量的重要性。 --- 结语:回归本源,享受此刻 本书并非要将品茶变成一项严苛的学术研究,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背景知识,让读者在下一次捧起茶杯时,能够更深刻地欣赏到手中这片叶子的旅程、工艺的智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最好的茶道,永远是放松身心,享受茶汤带来的片刻宁静与愉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不擅长动手操作的人,很多时候看别人泡茶觉得很简单,自己一上手就乱了章法。所以,我特别看重这本书的“新手学”这个定位。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让我不再感到手足无措。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泡茶所需的各种基础器具,并解释它们的功能,比如为什么需要盖碗,为什么需要茶海,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具。在讲解冲泡步骤时,我希望它能用最直观、最细致的方式呈现,比如每一个动作的幅度,每一次注水的角度,甚至每一次停顿的时间,都能有明确的指导。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常见错误”的提示,让我能够提前规避一些新手容易犯的错误。而且,我希望它能鼓励我多做尝试,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冲泡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最终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泡茶的信心,享受这个过程。

评分

我之前尝试过一些网上流传的泡茶教程,但总觉得零散且不成体系。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尤其看重它“中国茶事”这个副标题,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泡茶的技巧,更可能蕴含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中国茶的世界,了解那些古老而迷人的茶道传统。我希望它能讲述一些与茶相关的历史故事,比如茶马古道的兴衰,不同朝代茶叶的演变,或者一些关于茶的文化习俗。我希望它能介绍中国各地最具代表性的茶叶,比如西湖龙井的清雅,安溪铁观音的馥郁,普洱茶的陈韵,并详细说明它们的产地、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风味特征。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明白,泡茶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心灵沟通的方式。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茶的哲学,将茶的宁静与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成为我学习中国茶的“百科全书”。我希望它能够涵盖尽可能广泛的茶类知识,从耳熟能详的绿茶、红茶、乌龙茶,到相对小众的白茶、黄茶、黑茶,都能有详尽的介绍。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图鉴,让我能够通过图片来识别不同茶叶的外形、色泽,甚至不同等级的茶叶有什么区别。在泡茶技巧方面,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步骤说明,提供更深入的指导,比如如何通过观察茶叶在水中的舒展状态来判断冲泡的火候,如何通过嗅觉来分辨茶叶的香气层次,如何通过味蕾来品鉴茶汤的甘甜、苦涩、醇厚等等。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进阶的学习内容,比如不同季节的茶叶冲泡特点,如何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冲泡方案,甚至一些简单的茶席布置的建议,让我能够在家中也能营造出具有仪式感的品茶环境。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排版和纸质所打动。厚实而略带纹理的纸张,拿在手里很有质感,印刷清晰,图片色彩饱满,完全没有廉价感。我最关注的是这本书关于“从入门到精通”的承诺。作为一个对茶道充满好奇但又一窍不通的新手,我最大的愿望是找到一本能够真正引导我入门,并且还能让我随着学习深入而不断提升的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常识讲起,比如如何辨别茶叶的种类,不同茶叶的储存方法,冲泡前需要准备哪些器具,每种器具的用途等等。我希望它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茶道知识变得简单化,让我不会望而却步。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详细讲解不同冲泡手法背后蕴含的原理,为什么某种手法适合某种茶,为什么水温的细微差别会带来巨大的口感差异。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通过自己的味蕾去感受茶的细微变化,并逐步培养自己的品鉴能力,最终能够自己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冲泡心得,实现“从入门到精通”的蜕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古朴的色调,搭配上龙井茶叶的写意画,瞬间就能感受到一种禅意和宁静。我一直对中国茶文化很感兴趣,尤其喜欢自己泡一杯好茶来放松心情,但苦于没有系统的指导,总觉得泡出来的茶味道不够醇厚。偶然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中国茶事》,光看书名就觉得内容会很扎实,作者郑建国这个名字也让我觉得很有分量,似乎是位资深茶人。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详细讲解不同茶叶的冲泡技巧,比如绿茶的嫩芽应该如何控制水温,才能泡出清新的口感;红茶的醇厚又需要什么样的冲泡手法才能释放出它的香气;乌龙茶的半发酵特性,又该如何拿捏闷泡的时间?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插图,直观地展示冲泡的每一个细节,比如投茶量、注水方式、出汤时间等等,这样即使是像我这样的新手,也能对照着一步步学习,少走弯路。而且,我希望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泡茶教程,还能稍微拓展一下茶的历史、茶的品种、甚至茶的产地介绍,让我能在泡茶的同时,也能增加对中国茶的整体了解,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