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事鄭建國著 泡茶書籍茶藝書 從入門到精通 茶道 有關茶的書籍 泡茶教程 新手學 中國茶圖鑒

中國茶事鄭建國著 泡茶書籍茶藝書 從入門到精通 茶道 有關茶的書籍 泡茶教程 新手學 中國茶圖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茶
  • 茶藝
  • 泡茶
  • 茶道
  • 茶葉
  • 茶文化
  • 鄭建國
  • 入門
  • 教程
  • 圖鑒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藍調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8407750
商品編碼:26743844814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中國茶事 烹飪/美食 書籍
作者:鄭國建
定價:168.0
齣版社: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8407750
印次: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中國茶事》是一本信息全麵的茶葉圖書,除瞭介紹基礎知識外,還會介紹一些跟市場貼近的茶具茶葉信息,如*近在圈子裏炒的很熱的老鐵壺、老锡器、老白茶等,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提齣瞭一些很實用的收藏鑒彆方法,告訴讀者喝茶不但要喝,還要會品,更要講究味道和文化。

 

本書內容全麵,涵蓋瞭飲茶方法及中國茶文化的方方麵麵。總體來說,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1.中國各種名茶的、品鑒,與鑒茶相關的工藝和産區;2.各種茶的衝泡技法和講究;3.茶具的選購和茶具使用、紫砂壺的挑選使用和保養;4.養生茶飲和茶療。5.簡明扼要的茶文化、曆史,關於茶的奇聞軼事。

 

書中圖片均由專業攝影師拍攝,虛實恰當,風格淡雅,版式方麵也頗為文藝,以與中國茶文化的清新、淡雅、雋永的相契閤,讓讀者在閱讀中即能體會到茶文化的那種韻味。


  目錄

??
名茶誌
??第1章 中國茶葉地圖
??18 中國古代茶葉種植
??20 中國現代茶葉地圖
??21 江北茶區
??21 江南茶區
??23 西南茶區
??23 華南茶區
??第2章 從樹葉到茶葉
??30 茶樹的原産地、進化和傳播
??30 發現—茶樹原産於中國
??30 茶樹的進化
??30 茶樹的傳播
??32 從龍團鳳餅到蓬鬆散茶
??32 唐宋時期的龍團、鳳餅
??33 明代興散茶
??33 現代茶業的分類方法
??36 基本茶類與再加工茶類
??36 茶的深加工産品
??40 多姿多彩的外形
??42 五顔六色的茶湯
??第3章 名茶鑒賞
??46 白毫銀針
??48 白牡丹
??50 壽眉
??52 普洱茶
??56 韆兩茶
??58 清心明目助消化
??60 四川邊茶
??62 鐵觀音
??64 大紅袍
??66 凍頂烏龍
??68 鐵羅漢
??70 白雞冠
??72 水金龜
??74 黃金桂
??76 肉桂
??78 永春佛手
??80 白毫烏龍
??82 鳳凰單樅
??84 祁門工夫紅茶
??86 滇紅工夫茶
??88 坦洋工夫紅茶
??90 正山小種
??92 紅碎茶
??94 宜紅工夫茶
??96 西湖龍井茶
??98 洞庭碧螺春
??100 黃山毛峰
??102 竹葉青
??104 安吉白茶
??106 恩施玉露
??108 太平猴魁
??110 六安瓜片
??112 信陽毛尖
??114 都勻毛尖
??116 濛頂甘露
??118 婺源茗眉
??120 舒城蘭花
??122 君山銀針
??124 濛頂黃芽
??126 霍山黃芽
??128 碧潭飄雪
?
??第二篇
茶之器
??第1章 泡茶器具的前世今生

??134 唐代《茶經》中的茶具
??136 宋代審安老人的“十二先生”
??139 明代紫砂壺和景德鎮瓷茶具
??140 清代茶具和烹茶四寶
??第2章 老茶器之韻
??144 老鐵壺
??148 老锡器
??149 茶托
??152 壺承·茶盤
??154 老瓷杯
??第3章 現代經典茶具
??160 紫砂茶具
??160 經典壺形
??170 泥與色
??172 製壺
??174 瓷茶具
??176 青花茶具
??178 白瓷茶具
??181 建盞
??184 仿汝窯茶具
??186 龍泉窯茶具
??188 陶茶具
??192 玻璃茶具
??第4章 茶具各司其職
??196 煮水器
??196 煮水茶、爐
??197 泡飲器
??198 壺、杯
??199 勻杯、過濾網
??200 潔具
??200 水盂、建水
??201 壺墊
??202 茶盤、壺承
??204 茶托
??205 茶巾
??206 輔具
??206 茶道六用
??208 茶荷、茶則
??210 蓋置
??211 茶
??212 小茶秤
??213 收納工具
??213 茶棚
?
??第三篇
茶之飲
??第1章 泡茶方法的演變

??218 生食茶葉
??218 煮飲茶葉
??219 煎茶
??220 點茶
??220 泡茶
??221 現代飲茶
??第2章 泡茶的要點
??224 衝泡要點
??224 泡茶前溫燙茶具
??224 投茶法
??225 衝水法
??226 泡茶法
??226 水溫
??226 投茶量
??226 浸泡時間
??227 潤茶還是不潤
??227 浸泡的時間
??227 衝泡次數
??230 泡茶之水
??230 茶人自古癡迷鑒水
??231 古人鑒水
??232 現代宜茶之水
??第3章 茶禮、茶席
??236 茶桌禮儀
??235 泡茶者禮儀
??237 品茶者禮儀
??238 茶

  編輯

由國傢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評茶師--鄭國建主持編寫。

 

涵蓋中國茶事的方方麵麵,對茶葉分類、中國名茶、飲茶器具、茶道之法、茶養生與茶美食、茶曆史與茶文化等都有詳細講解。

 

本書對茶文化圈時下正流行的白茶等諸多名茶都給齣瞭評鑒方法,對傳統的潮汕茶道等也進行瞭規範演示。

 

本書圖片大多為專門拍攝,虛實結閤,意境悠遠,有一些茶具還齣自名傢之手,為茶人所珍視。

 

本書硬皮精裝,全銅版紙彩印,風格端莊、厚重、大氣,契閤茶文化氣質,實為饋贈*、典藏之佳品。
 

  媒體評論






白毫銀針——茶中美人

白毫銀針茶芽肥壯,茸毛密披,銀光閃閃,宛如身上濛瞭一層厚厚的白霜,分外誘人。“茶王”“美女”都是人們對白毫銀針的贊譽。
白毫銀針也叫“白毫”“銀針”“銀針白毫”,創製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它的故鄉是福建福鼎、政和,使用的原料是福鼎特有的茶樹
“菜茶”,一般采用春茶頭一、二輪的頂芽,隻取一芽一葉,用料可謂高端,難怪歐洲人講究在泡飲紅茶時加入一些白毫銀針,以彰顯茶品檔次。
◎ 福鼎是閩越和甌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閩浙之間的重要城鎮。
◎ 2010 年,福鼎市申報的福鼎白茶製作技藝,入選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傳統技藝項目類彆。
◎ 的“仙境”太姥山就位於福鼎市正南方嚮,距市區45韆米。
政和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錐栗之鄉、全國大的白茶基地,茶葉基地縣、茉莉花基地縣。
◎ 政和工夫紅茶,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
◎白毫銀針是白茶中名貴的品種,也是級彆高的白茶品種。
白毫銀針製作時不炒也不揉,隻是曬晾至八九成乾,再以焙籠文火焙乾。正是因為白茶這種少人為加工,具有接近茶葉自然、本真的滋味和香氣的,追求返璞歸真的都市現代人對其越來越趨之若鶩,使白茶漸趨流行。同時,也是由於白茶的這種製作工藝,衝泡白茶時茶汁不易浸齣,一般要用稍稍涼過的沸水衝泡,之後靜靜地等待,5分鍾左右茶芽始從水麵陸續沉落,約10分鍾後茶湯泛黃,纔好品飲。如果用玻璃杯衝泡,泡好的白毫銀針條條挺立,如陳槍列戟,輕輕晃動杯子,微吹啜飲,看芽葉升升降降、飄飄搖搖,心旌隨之搖曳,自己恍如方外之人,何止是享受!
 
芽頭肥壯、色白,茸毛厚,滿披白毫,挺直如針。
湯 湯色淺杏黃。
香 香氣清芬。
味 清鮮爽口。
奇 有型有款,銀白肥壯。白毫銀針同其他白茶一樣,有退熱、降火之功。
 
老白茶
對老白茶的喜好正在狂熱的茶友中快速蔓延。跟老普洱一樣,老白茶是指存放瞭多年的白茶,經過歲月的淘洗,白茶在沉睡中變化,原本的淺綠、灰色慢慢地變深,逐漸變得褐紅,茶湯顔色也隨著茶葉存放時間漸長而漸深,滋味在清鮮爽口略帶清甜的基礎上逐漸增加瞭類似紅茶的香甜圓熟,愈加溫婉怡人,難怪人們喜歡老白茶。
衝泡老白茶需要注意老白茶的品種,注意水溫,如果是原料粗老的壽眉、貢眉等,水溫宜稍高些,用鐵壺或陶壺煮水後衝泡很閤適。如果是銀針,或者白牡丹,鐵壺裏的水應先晾一下,即使這樣,水溫也要比隨手泡泡茶時要高、晾過的水溫,能更好地激發茶的韻味。
另外,“老白茶”是相對當年新茶而言。有一種名為“新白茶”的白茶,全名為“新工藝白茶”,研製於1969年,是産於福建福鼎的半條形白葉茶(白茶還按原料分為芽茶和葉茶)。新白茶的原料與製法同“貢眉”,與傳統工藝的白茶不同,其加入瞭輕度揉撚這一工藝,使茶葉略有捲褶,呈半捲條形,暗綠帶褐,香清味濃,衝泡後湯色橙紅,湯味似綠茶而無青氣,似紅茶而不澀,濃醇清甘,也很好喝。
 
白牡丹——“紅妝素裹”
白牡丹有“


《茶之韻:世界茶文化探索與品鑒指南》 (預計字數:1500字左右) --- 捲首語:一葉知萬象,一杯見乾坤 茶,這片不起眼的樹葉,承載瞭人類數韆年的文明、哲學與生活方式。從東方古老的山林到西方的精緻下午茶桌,茶以其獨特的風味和深遠的文化意蘊,連接瞭世界各個角落的靈魂。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地域或某一特定衝泡技藝的詳盡指南,而是旨在為渴望全麵瞭解世界茶文化廣度與深度的讀者,搭建一座從零開始、邁嚮精深的橋梁。我們帶領讀者超越簡單的“好喝”與“不好喝”的界限,進入一個由風土、曆史、工藝和儀式共同構建的宏大茶之宇宙。 --- 第一篇:茶的起源與地理密碼——追溯起源,辨識風土 本篇將帶讀者進行一次全球範圍內的“尋茶之旅”,從生物學的根源齣發,探究茶樹(Camellia sinensis)的演化曆程,並重點解析不同地理環境如何塑造齣風格迥異的茶品。 第一章:茶樹的生物學背景與全球播撒 茶樹的“前世今生”: 深入探討茶樹的兩個主要變種——大葉種(Assamica)與小葉種(Sinensis)的基因差異及其對最終成品風味的影響。簡要介紹野茶樹的生態習性。 氣候與土壤的魔力: 剖析海拔、降雨量、日照時長以及土壤的酸堿度如何作為決定茶葉“地域之味”(Terroir)的關鍵因素。例如,高山雲霧對茶葉內含物質積纍的正麵效應。 全球茶園地圖: 繪製一張世界茶業分布圖,不僅涵蓋傳統産區,更關注新興的、具有潛力的茶區(如非洲和南美洲的探索性種植)。 第二章:世界六大茶類的風土烙印 本書將世界茶品依照加工工藝進行宏觀劃分,但每一章的重點將落在該工藝在不同國傢和地區體現齣的地域特色,而非單一的、固定的標準流程。 綠茶的地域光譜: 對比中國江南的嫩芽型綠茶(如炒青、烘青的精細體現)與日本的日光型或遮光型綠茶(如煎茶、玉露的獨特海苔香和鮮味)。分析不同乾燥方式對葉綠素和氨基酸的保留差異。 紅茶的廣闊疆域: 區彆印度大吉嶺的“麝香葡萄”風味與阿薩姆的濃鬱麥芽香,探究斯裏蘭卡(锡蘭)高海拔茶區的柑橘調。同時,介紹新興的非洲紅茶産區,如肯尼亞,及其在CTC(捲麯、撕碎、揉切)工藝中的應用。 烏龍茶的工藝之美與地理融閤: 探討中國閩南、閩北、廣東(鳳凰單叢)以及颱灣高山茶區在萎凋、做青(搖青)上的細微差彆,以及這些差異如何産生花香、果香或獨特的“山韻”。 黑茶、白茶與其他: 側重於普洱(生熟差異)、六堡茶等在特定氣候環境下自然陳化的機製,以及白茶(如福鼎白毫銀針)對原料選擇和日曬工藝的依賴性。 --- 第二篇:從茶園到茶杯——加工工藝的科學與藝術 本篇聚焦於改變茶葉形態與風味的化學過程。我們不再僅僅描述“如何做”,而是深入探究“為什麼這麼做”——即溫度、濕度和時間如何精確調控酶促反應。 第三章:決定風味的五大關鍵步驟解析 詳細解析從采摘後到成品齣廠過程中,影響茶多酚氧化、氨基酸轉化、內酯形成的核心工序。 萎凋的藝術: 區分自然萎凋與人工萎凋,討論濕度控製對細胞壁滲透性的影響。 揉撚的科學: 探討不同揉撚力度(輕揉、重包揉、滾揉)對茶汁溢齣率的控製,及其與後續發酵或乾燥的相互關係。 發酵/氧化控製: 這是一個化學反應的窗口期。對比綠茶的“鈍化”與紅茶、烏龍茶的“轉化”。介紹如何通過覆蓋、噴水等手段精確控製酶的活性。 第四章:非常規處理法與現代製茶技術 介紹一些不常見於傳統指南的工藝,拓寬讀者的視野。 烘焙與陳化: 深度剖析高火烘焙(如部分烏龍茶和老白茶)對苦澀感的去除和甜感釋放的作用。探討濕倉與乾倉陳化對風味轉化的長期影響。 冷泡技術與萃取效率: 探討低溫萃取中,水溶性物質(如咖啡因、茶多酚、氨基酸)的溶解速率差異,解釋冷泡茶口感更甘甜的原因。 --- 第三篇:品鑒之道——提升你的感官閾值 專業的品鑒不應是玄奧的術語堆砌,而是一套可學習的感官訓練方法。本篇旨在提供一套係統化的工具,幫助讀者建立自己的風味詞庫。 第五章:感官訓練:味道、香氣與口感的解碼 基礎風味輪的構建: 教授如何識彆和區分酸、甜、苦、鹹、鮮(Umami)在茶湯中的錶現形態(例如,苦澀的“收斂性”與酸感的“尖銳度”)。 香氣譜的捕捉: 區分“青草氣”、“花香”、“果香”、“木質香”和“陳香”。詳細介紹如何通過“熱杯”和“冷杯”兩種方式捕捉不同揮發性物質。 茶湯的“體感”: 描述茶湯的“稠度”(Body)和“掛杯感”(Mouthfeel)。解釋茶多糖和茶皂素對口感帶來的影響,這是區分優質高山茶與一般茶葉的關鍵指標。 第六章:衝泡哲學:從器物到心境的匹配 本篇不再是單純的“水溫多少度”,而是探討不同衝泡體係如何服務於特定的茶品特性。 器物與材質的對話: 討論紫砂壺、蓋碗、玻璃、陶瓷等不同材質對茶湯溫度保持、香氣凝聚和口感釋放的影響。例如,為什麼陶土適閤陳化類茶,而玻璃適閤欣賞綠茶和白茶的外形。 水質的隱形力量: 探討硬度、TDS(總溶解固體)以及PH值對茶湯風味的微小但關鍵的調整作用。推薦不同地區的水質選擇建議。 衝泡節奏的掌握: 教授如何根據茶的葉底嫩度、緊實度,動態調整浸泡時間和齣湯速度,以實現“最佳平衡點”。 --- 第四篇:茶與世界文明的交匯——跨文化視角 茶的影響力超越瞭飲品本身,它深深融入瞭社會結構、藝術創作乃至國際貿易的曆史洪流之中。 第七章:茶的禮儀與儀式:世界性的社交語言 東方茶禮的內在邏輯: 不僅介紹中國的功夫茶(強調技藝的展示),也深入探究日本茶道(侘寂美學和對當下瞬間的專注)的核心精神。 西方的茶時間: 探討英國下午茶的起源、發展及其與工業革命和殖民貿易的關係。分析英式紅茶的濃鬱口感如何適應添加牛奶和糖的需求。 非主流茶文化速覽: 簡要介紹俄羅斯的“茶炊”(Samovar)文化、中亞的磚茶貿易,以及拉美地區的馬黛茶(作為文化替代品)的社會功能。 第八章:貿易、藝術與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茶葉的全球貿易史: 從古代的“茶馬古道”到近代的“茶葉戰爭”,分析茶葉如何驅動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 茶在藝術與文學中的象徵意義: 收集古今中外關於茶的詩歌、繪畫和哲學論述,展現其作為“清雅”與“隱逸”象徵的地位。 可持續性與未來挑戰: 探討氣候變化對全球茶園的影響、公平貿易(Fair Trade)在茶産業中的角色,以及有機種植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未來茶品質量的重要性。 --- 結語:迴歸本源,享受此刻 本書並非要將品茶變成一項嚴苛的學術研究,而是希望通過深入的背景知識,讓讀者在下一次捧起茶杯時,能夠更深刻地欣賞到手中這片葉子的旅程、工藝的智慧以及文化的多樣性。最好的茶道,永遠是放鬆身心,享受茶湯帶來的片刻寜靜與愉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它的排版和紙質所打動。厚實而略帶紋理的紙張,拿在手裏很有質感,印刷清晰,圖片色彩飽滿,完全沒有廉價感。我最關注的是這本書關於“從入門到精通”的承諾。作為一個對茶道充滿好奇但又一竅不通的新手,我最大的願望是找到一本能夠真正引導我入門,並且還能讓我隨著學習深入而不斷提升的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最基礎的常識講起,比如如何辨彆茶葉的種類,不同茶葉的儲存方法,衝泡前需要準備哪些器具,每種器具的用途等等。我希望它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復雜的茶道知識變得簡單化,讓我不會望而卻步。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詳細講解不同衝泡手法背後蘊含的原理,為什麼某種手法適閤某種茶,為什麼水溫的細微差彆會帶來巨大的口感差異。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通過自己的味蕾去感受茶的細微變化,並逐步培養自己的品鑒能力,最終能夠自己總結齣一套適閤自己的衝泡心得,實現“從入門到精通”的蛻變。

評分

說實話,我是一個非常不擅長動手操作的人,很多時候看彆人泡茶覺得很簡單,自己一上手就亂瞭章法。所以,我特彆看重這本書的“新手學”這個定位。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我,讓我不再感到手足無措。我希望它能詳細介紹泡茶所需的各種基礎器具,並解釋它們的功能,比如為什麼需要蓋碗,為什麼需要茶海,以及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茶具。在講解衝泡步驟時,我希望它能用最直觀、最細緻的方式呈現,比如每一個動作的幅度,每一次注水的角度,甚至每一次停頓的時間,都能有明確的指導。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常見錯誤”的提示,讓我能夠提前規避一些新手容易犯的錯誤。而且,我希望它能鼓勵我多做嘗試,不要害怕失敗,每一次衝泡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最終能夠幫助我建立起對泡茶的信心,享受這個過程。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古樸的色調,搭配上龍井茶葉的寫意畫,瞬間就能感受到一種禪意和寜靜。我一直對中國茶文化很感興趣,尤其喜歡自己泡一杯好茶來放鬆心情,但苦於沒有係統的指導,總覺得泡齣來的茶味道不夠醇厚。偶然在書店看到瞭這本《中國茶事》,光看書名就覺得內容會很紮實,作者鄭建國這個名字也讓我覺得很有分量,似乎是位資深茶人。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詳細講解不同茶葉的衝泡技巧,比如綠茶的嫩芽應該如何控製水溫,纔能泡齣清新的口感;紅茶的醇厚又需要什麼樣的衝泡手法纔能釋放齣它的香氣;烏龍茶的半發酵特性,又該如何拿捏悶泡的時間?我希望書中能有大量的插圖,直觀地展示衝泡的每一個細節,比如投茶量、注水方式、齣湯時間等等,這樣即使是像我這樣的新手,也能對照著一步步學習,少走彎路。而且,我希望它不隻是一個簡單的泡茶教程,還能稍微拓展一下茶的曆史、茶的品種、甚至茶的産地介紹,讓我能在泡茶的同時,也能增加對中國茶的整體瞭解,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是它能成為我學習中國茶的“百科全書”。我希望它能夠涵蓋盡可能廣泛的茶類知識,從耳熟能詳的綠茶、紅茶、烏龍茶,到相對小眾的白茶、黃茶、黑茶,都能有詳盡的介紹。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圖鑒,讓我能夠通過圖片來識彆不同茶葉的外形、色澤,甚至不同等級的茶葉有什麼區彆。在泡茶技巧方麵,我希望它能超越簡單的步驟說明,提供更深入的指導,比如如何通過觀察茶葉在水中的舒展狀態來判斷衝泡的火候,如何通過嗅覺來分辨茶葉的香氣層次,如何通過味蕾來品鑒茶湯的甘甜、苦澀、醇厚等等。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進階的學習內容,比如不同季節的茶葉衝泡特點,如何根據天氣變化調整衝泡方案,甚至一些簡單的茶席布置的建議,讓我能夠在傢中也能營造齣具有儀式感的品茶環境。

評分

我之前嘗試過一些網上流傳的泡茶教程,但總覺得零散且不成體係。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我尤其看重它“中國茶事”這個副標題,它暗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泡茶的技巧,更可能蘊含著深厚的茶文化底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中國茶的世界,瞭解那些古老而迷人的茶道傳統。我希望它能講述一些與茶相關的曆史故事,比如茶馬古道的興衰,不同朝代茶葉的演變,或者一些關於茶的文化習俗。我希望它能介紹中國各地最具代錶性的茶葉,比如西湖龍井的清雅,安溪鐵觀音的馥鬱,普洱茶的陳韻,並詳細說明它們的産地、製作工藝和獨特的風味特徵。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明白,泡茶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對話,與心靈溝通的方式。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茶的哲學,將茶的寜靜與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