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

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乐 著
图书标签:
  • 香港电影
  • 电影史
  • 文化研究
  • 香港文化
  • 电影产业
  • 社会变迁
  • 流行文化
  • 历史研究
  • 媒介研究
  • 电影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29982
商品编码:280303993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

:32.00元

作者:许乐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06029982

字数:215000

页码:1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书是一部以香港电影文化史为核心的研究著作。该著作对1958年至今香港电影五十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梳理;在阅读具体影片文本的基础上对香港的电影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察了香港电影这五十年里“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以“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为契机,研究了香港电影文化中呈现和暗含的“香港身份”的问题。

目录


绪言
章 邵氏电影中的家国梦
 节 黄梅调·古装片·文艺片
 第二节 “彩色武侠世纪”
 第三节 邵氏电影的转型之路
第二章 1970年代的本土化之路
 节 李小龙Vs.张彻
 第二节 许冠文Vs.李翰祥
 第三节 洪金宝·成龙Vs.楚原·刘家良
第三章 1980年代香港电影之“城”
 节 新艺城的都市喜剧
 第二节 成龙与香港的双重轨迹
 第三节 英雄片与黑社会文化
 第四节 香港电影中的“黄赌毒”
第四章 国城之间的文化变奏
 节 “新武侠”与《黄飞鸿》
 第二节 “无厘头”与“内地热”
 第三节 黑社会片的复兴与嬗变
第五章 国际化·本土化·内地化?
 节 国际化之路与香港身份
 第二节 坚守香港的银河映像
 第三节 CEPA后的香港电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许乐,1979年生,山西人。199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历史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电影学院讲师,讲授中外电影史、电影分析、电影批评等课程。主要

文摘


序言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与时代变迁:一部跨越世纪的影像史诗(1900-1957) 书籍信息: 书名: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与时代变迁:一部跨越世纪的影像史诗(1900-1957)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陈子健]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南洋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 [例如:2023年] 页数: 约650页 ---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香港电影自诞生之初至1957年这段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系统梳理了香港电影工业如何从零散的初创阶段,逐步发展成为影响整个亚洲乃至全球华人社会的文化现象的全过程。这段早期历史,是香港电影文化基因奠定的关键时期,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塑造了日后“东方好莱坞”的独特面貌。 第一部分:萌芽与早期探索(1900-1929) 本书的第一部分追溯了香港电影的起源,深入探讨了早期电影如何通过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的引入,在维多利亚港两岸生根发芽。我们详细考察了第一批香港电影公司的成立背景,特别是以“泰昌”、“大观”等为代表的早期制片机构。这一阶段的电影以戏曲片和家庭伦理剧为主,鲜明地反映了传统宗法观念在现代化冲击下的挣扎与调适。 通过对现存的少数早期影片的文本分析,我们揭示了早期导演和制片人如何运用有限的技术手段,试图构建属于香港本土的叙事模式。重点分析了“默片时代”的配乐和“艳片”的初步形态,并比较了同期上海电影与香港电影在题材选择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论证了香港作为“南下”窗口的特殊地理优势如何影响了其早期的发展轨迹。 第二部分:有声化浪潮与本土意识的觉醒(1930-1941) 1930年代,随着有声技术(粤语片与国语片)的引入,香港电影迎来了第一次技术革命。本书详细剖析了“粤语片”的崛起,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社会阶层和语言认同的集中体现。我们深入探讨了以关文清、黎灼灼等为代表的导演群体,如何将社会现实问题——如失业、贫富差距、女性地位——融入通俗的喜剧和伦理故事中,形成了早期的“市民电影”风格。 同时,本书也考察了国语片的早期发展,分析了来自上海的电影人才南下对香港制片业带来的冲击与融合。特别关注了在这一时期,政治思潮如何通过电影进行微妙的表达,例如对民族危机的隐晦触及。这一阶段的电影工业,虽然规模尚小,但已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对本土观众需求的敏锐捕捉。 第三部分:战时沉寂与战后重建(1941-1950) 本书用大量篇幅描绘了香港沦陷期间电影业的停滞与创伤。通过对口述历史和档案的整理,我们重建了1941年至1945年间电影工作者的生存状态,以及战后市场如何艰难地恢复元气。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国共内战导致的“南迁”浪潮成为塑造香港电影面貌的决定性事件。大批内地电影精英和资金的涌入,极大地丰富了香港的制片资源和技术力量。本书细致分析了这一“人才回流”对香港电影工业的结构性影响,特别是国语片(以上海和台湾为主导)的强势回归,以及粤语片在市场夹缝中的求生与转型。我们探讨了“邵氏兄弟”等家族式制片集团的早期布局,以及他们如何开始构建现代化的制片管理体系。 第四部分:类型片初探与类型基础的奠定(1950-1957) 进入1950年代,香港电影开始形成相对稳定的类型格局。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两大主要类型片的发展脉络: 1. 改良粤语片与“文人武侠”的萌芽: 粤语片摆脱了早期粗糙的戏曲翻拍模式,开始尝试更具现代性的都市题材和家庭伦理剧,特别是关注中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以胡鹏等为代表的武侠片导演,开始试验更具动感的摄影和剪辑技巧,为日后武侠片的腾飞打下了视觉基础。 2. 国语文戏的黄金期: 这一时期的国语片,在李翰祥等新一代导演的推动下,开始追求更高的制作水准,尤以青春歌舞片和改良黄梅调的先声最具代表性。本书详细分析了“电懋”(MP & GI)等新兴力量的崛起,以及他们如何借鉴好莱坞的制片模式,试图将香港电影推向更广阔的亚洲市场。 总结与历史定位: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与时代变迁(1900-1957)》不仅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社会变迁史。它揭示了在殖民地背景和动荡的亚洲政治格局下,香港电影如何通过不断地吸收、模仿、融合与创新,完成了从地方性娱乐到区域性文化输出的艰难蜕变。本书的结论是,1957年之前奠定的工业基础、人才结构和类型偏好,为1958年开始的邵氏和电懋双雄争霸,以及后来的新浪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和产业前奏。本书旨在填补学界对香港电影“前传”阶段的系统性研究空白,以扎实的史料和深度的文本分析,还原一个充满活力与挣扎的早期电影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严格的年代时间线,而是以几种核心的“母题”来串联起半个世纪的变迁。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江湖道义”的演变那一章。从早期的侠义精神,到黑帮片中那套日益虚伪和商业化的“潜规则”,电影是如何反映和重塑了市民对“规矩”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作者对吴宇森的暴力美学进行梳理时,没有陷入对“慢镜头”和“白鸽”的肤浅赞美,而是将其视为在社会契约逐渐模糊时,人们对秩序和承诺的一种病态的、唯美的寄托。这种对类型片背后文化逻辑的挖掘,远超出了普通影评的范畴,它更像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报告。读完这部分,我去看那些经典的枪战片时,背景音乐仿佛都变成了压抑的鼓点,明白了那份浪漫的背后,其实是巨大的不安全感。

评分

最后一部分关于千禧年后的转型与挣扎,笔调里透着一股深深的忧思,但分析却异常的客观。作者没有简单地将2000年后的香港电影定性为“衰落”,而是探讨了它在“合拍”大潮中如何进行自我定位的迷失与重塑。他细致地对比了回归前后,那些试图在内地市场和本土情怀间走钢丝的导演们所面临的困境。书中对于一些小成本的独立制作的关注,也体现了作者不忍弃置任何文化火种的态度。比如,探讨那些不再聚焦于传统都市题材,转而关注城市边缘人群,或者用更冷峻的镜头语言去解构现代性的作品,虽然票房不佳,却可能是未来香港电影精神的微弱延续。这本书的结尾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提问:在文化身份日益模糊的时代,香港电影的“独特”究竟将以何种形态,继续在光影中呼吸?这种留白,比任何断言都更引人深思。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对于“光影背后”的商业运作的剖析,简直是揭秘性质的。很多研究香港电影的著作都避开或轻描淡写了资金链、院线垄断以及巨星议价能力这些“不浪漫”的部分,但这本书却毫不避讳地将其作为电影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来审视。例如,它详尽地描述了九十年代中期,亚洲金融风暴前夜,电影市场如何从高度繁荣走向泡沫化,明星片酬的虚高如何挤压了中下游制作的生存空间,以及这种商业上的“急功近利”是如何直接导致了某些类型片的质量下滑。这种宏观经济视角与具体影片风格的结合,让整部作品的厚度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让我意识到,一部电影的成功或失败,从来不是单纯的艺术选择,而是资本、政治和市场情绪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种冷静的、近乎经济学家的分析,为那些充满荷尔蒙的武侠和警匪片,增添了一层理性的底色。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从开篇就带着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仿佛能让人闻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街头的喧嚣与烟火气。作者对于早期粤语片的梳理,简直就是一部细致入微的社会变迁史。特别是对邵氏和电懋这对“瑜亮”的竞争,描绘得栩栩如生,远不止是电影制作层面的对比,更深入挖掘了背后资本的运作、明星制度的建立与瓦解。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黄飞鸿”系列如何从传统武侠片,一步步融入了更多民间叙事和家国情怀的探讨。书中对于那些被主流历史轻易略过的B级片、甚至是三级片的先声的分析,也颇具洞察力,它们是社会压抑情绪的出口,也是后来香港电影尺度大胆的文化渊源。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回味那些老电影的黑白光影,这本书不只是在罗列作品,它是在重建一种失落的集体记忆,让那些经典角色的粗粝与光芒重新鲜活起来。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沉稳而又不失激情,让人感觉不是在读学术著作,而是在听一位资深影评人讲述他毕生所爱。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史,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身份焦虑”的影像志。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电影对本土文化身份的焦虑表达达到了顶峰。书里对许氏兄弟喜剧的解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他们如何用最平民化的语言,嘲讽日益高企的房价、体制的僵化,以及普通人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无力感,这比任何官方报告都来得生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新浪潮电影时的那种克制与敏锐,没有盲目地神化“艺术性”,而是将其置于香港政治经济环境的巨变之中去考察其产生的土壤。那些独立、先锋的镜头语言,不再仅仅是模仿欧美,而是真正在寻找一种“香港制造”的视觉语法。那段关于“边缘人”电影的章节,笔触极其细腻,那种在主流社会边缘徘徊的彷徨感,透过文字都能让人感到胸口发闷,这才是真正触及了香港精神内核的部分,不是浮光掠影的繁荣,而是深层的文化韧性与挣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