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搜
定价:35.00元
作者:(美)约翰·巴特利 ,张岩,魏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08605661
字数:263000
页码:2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入选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人》“2005年度**商业图书”。
搜索是通向整个世界的兴趣和欲望的窗口,搜索注定会成为21世纪资本的枢纽!
《商业周刊》、《哈佛商业评论》、《出版人周刊》、BBC、N、、《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
Google和其他的搜索引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做事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通向整个世界的需求、兴趣、恐惧和欲望的窗口,旨趣的数据库,它们也正在改变我们的商业和文化。
无论是作为一种概念还是一家公司,Google都改变了互联网和整个知识体系。约翰·巴特利写了一本非常的商业书。而且,他还借助Google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探讨了探索的意义。所有上网搜索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沃尔特·埃萨克森 N前首席执行官
很棒的书!《搜》明确指出,尽管这些年来搜索业界的失败者比比皆是,坚持下来的成功者寥寥无几,但其实搜索行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搜索是好事,但是找不到答案才是更重要的。
——戈登·克罗维茨 道琼斯公司高级副总裁
内容提要
这个世界需要什么?如何任何一家公司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它就掌握了控制商业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钥匙。在过去的几年中,Google正在为获得这把钥匙而努力。虽然Google并非搜索业务的早开发者,但它凭借着简明、便利、实用的搜索技术和理念,逐渐击败雅虎、Alta Vista等搜索领域的先锋,成为搜索行业名副其实的王者。
本书描述了Google如何从斯坦福一个不起眼的公司迅速崛起为“用思想控制世界的搜索巨头”,再现了Google公开上市时写华乐街的游戏规则,公开宣布其“不作恶”的信条时掀起的狂潮,以及搜索技术的兴起对市场营销、传媒产业、流行文化、职业发展、公利等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影响。
作者约翰·巴利特是《产业标准》杂志的创始人,也是的行业杂志《连线》创始人之一。为写作本书,巴特利采访了从硅谷到华尔街与搜索行业相关的350多人,包括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和公司总裁埃里克·施米特等风云人物。他指出,搜索的革命性意义并非表现在搜索巨头间的激战上,重要的是,Google和其他的搜索引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做事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通向整个世界的需求、兴趣、恐惧和欲望的窗口,旨趣的数据库,它们也注定会成为21世纪资本的枢纽。
这或许是我们的幸运,或者也是一种悲哀。但无论如何,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世界可能的未来。
目录
章 为什么是搜索
埃里克寻求赚10亿美元的商机
作为物质文明的搜索
为什么要写搜索
搜索同用户界面
搜索成为人工智能?
搜索所牵涉的社会问题
第二章 搜索、隐私和
搜索我
不正当的搜索
中国问题
第三章 Google的诞生
继承特斯拉遗志的人
当佩奇遇到布林
为了共同的兴趣
简单而纯粹的梦想
汉堡王精神
创业之初
生物系毕业生与风险投资商
难逃烧钱公司的厄运
第四章 10亿美元,聚沙成塔:互联网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并行创业者
创意工厂
GoTo公司:网络上的新模式
格罗斯找到了突破口
糖果老爹:关于套利的一切
成功希望渺茫的起航
合作经营的兴起
让人追悔莫及的决定
搜索经济蓄势待发
同雅虎的交易
第五章 Google2000-2004:从零到30亿美元
应对发展问题
基础设施原则
谁应该管理Google
埃里克·施米特的加入
不作恶
Google发展壮大
Google新闻
每间壁室点亮一盏熔岩灯
这些乳臭未干的孩子以为自己是谁
Google稳步向前
第六章 搜索经济
第七章 Google上市
第八章 何时?何故?
第九章 前Google时代搜索
第十章 Google的今天和明天
第十一章 搜索
后记
致谢
作者介绍
约翰·巴特利(John Battelle)是《连线》杂志的编辑及创始人之一,他还创办了《工业标准》杂志和TheStandard.网站。他目前是Web 2.0 Conference的项目主席,Business 2.0 的专栏作家,以及Federated传媒出版有限公司的创办者,主席、出版商。他现在和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费脑”的,但这种“费脑”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既有认知。《搜》的叙事视角变幻莫测,常常在不经意间完成一次视角的大跳跃,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一丝错愕,但很快就会被这种动态的叙事手法所吸引。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渲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无论是阴郁的都市角落还是广袤无垠的荒野,那种“在场感”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经常需要放下书本,确认自己仍坐在家中的沙发上。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处理方式,更是将读者的主动性发挥到了极致,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延续到了合上封面的那一刻之后。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太多名字响亮但内容空洞的作品了。然而,《搜》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结构极其精巧,像一个复杂的迷宫,但作者巧妙地留下了清晰的指引线索,使得读者在迷失于故事情节的曲折时,总能找到回归主旨的路径。文字本身具有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节奏感,我甚至能“听见”某些场景中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角色们沉重的呼吸。更难得的是,它探讨的主题是如此宏大而又贴近个体生存的困境,不落俗套地触及了时间、记忆与身份认同这些永恒的母题。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博弈,需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和储备的知识去理解作者布局下的深意。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拿出最安静的时间,沉下心去细细品味,它给予的回报远超你投入的时间成本。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搜》带给我的感觉,那就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源于突兀的爆点或夸张的冲突,而是源于一种深沉的、缓慢渗透的力量。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典文学的凝练和韵味,又充满了现代叙事的犀利和敏锐。书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描述,在后续情节的映照下,会爆发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深层含义。它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读者用耐心和心智去打磨,才能看到其中闪耀的光芒。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内心独白的处理,那些细腻、矛盾、甚至有些自我欺骗的心理活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照见了自己内心深处不愿触碰的角落。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阅读的作品,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简直无可挑剔,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感,但绝非空洞的辞藻堆砌。它的魅力在于一种内在的、结构性的美感。故事情节的推进是如此自然而然,却又在不经意间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多面性。作者对于人物动机的挖掘非常彻底,每一个角色的每一个选择,无论多么出人意料,最终都能在逻辑上站得住脚,这体现了极高的创作水准。这本书成功地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聚焦于个体命运的微观挣扎,使得主题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亲切的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紧张情节时所保持的冷静克制,这种克制反而放大了最终爆发的情感冲击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次令人心悦诚服的阅读体验,它提升了我对当代文学的期待值。
评分这本《搜》简直是文字艺术的典范,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让人触摸到每一个场景的纹理。叙事节奏的把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时而如同涓涓细流般温柔地推进情节,时而又似山洪爆发般将人卷入高潮迭起的情感漩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那些鲜活的人物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拥有复杂内心世界、会呼吸的个体。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张力与智慧,读起来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和深藏的潜台词。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宇宙,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值得探索的细节和未被言明的哲学思辨。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散,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内心洗礼,迫不及待地想要向身边所有热爱文学的朋友们推荐这份阅读的饕餮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