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空手道 |
| 作者 | 刘同为 等 |
| 定价 | 18.00元 |
| 出版社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8843064 |
| 出版日期 | 2003-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86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空手道》内容有:空手道简况技术形式、比赛形式、 空手道的作用、 服饰、礼仪、 服饰、 礼仪、 动作名称与运用、 防守技术、 腿法技术、 移动练习、 应用技术、 平安初段(初级套路之一)、 铁骑初段(中级套路之一)、 慈恩(指定“型”套路之一)等。 |
| 作者简介 | |
| 刘同为,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院武术队总教练,武术裁判员。曾任江西省武术队、前卫体协武术队主教练。先后赴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台北讲学或任教练。出版著作《健心与健身》等10部,多次参与大型武术表演活动的策划和编导。 贾平,自幼习武,14岁入安徽省武术队。在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武术锦标赛共获14枚。曾任日本横滨中国武术协会武术专职教练、安徽省武术队专职教练。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云南电影制片厂和安徽电视台拍摄的多部电影和电视剧中担任主角和武术设计。1993年至2001年居住日本,学习空手道,为社团法人日本空手道协会终身会员。现任上海杰迪法瓦武艺健身公司中总经理,SJK空手道师范。 戴有祥,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国家武术一级裁判,中国武术六段。曾赴俄罗斯列宁格勒、日本大阪、西班牙、赴泰国进行武术教学、讲学和训练工作。 出版《脆八翻》和《双手剑、护手双钩》等著作。 |
| 目录 | |
| 章 空手道简况 n节 技术形式 n第二节 比赛形式 n第三节 空手道的作用 n n第二章 服饰、礼仪 n节 服饰 n第二节 礼仪 n n第三章 基本技术 n节 动作名称与运用 n第二节 防守技术 n第三节 腿法技术 n第四节 移动练习 n第五节 应用技术 n n第四章 “型”的演练 n节 平安初段(初级套路之一) n第二节 铁骑初段(中级套路之一) n第三节 慈恩(指定“型”套路之一) n n第五章 比赛规则 n节 “组手”(对打)竞技规则 n第二节 “型”(套路)竞技规则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日本历史上曾有过两次禁武运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日本冲绳地区产生了一种以当地古代武术为基础,吸取中国传统武术,以自身的身体当武器,赤手空拳强身抗敌的民间武术运动--冲绳唐手术(空手道的雏形)。 1922年3月全日本体育博览会上,被称为日本“空手道之父”的船越义珍师范演练的冲绳唐手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内涵,一举震撼了首都东京。之后的数年中,冲绳唐手术在船越义珍师范的指导和推广下得到迅速发展。日本昭和初期,在镰仓圆觉寺古川大师的推荐下,为区别与中国武术的不同,取“唐手”的同音字“空手(日语发音)”,表示空拳之意;同时,为体现注重武道精神方面的作用,又加上了一个“道”字,正式改“冲绳唐手术”为“大日本拳法空手道”。从此,空手道脱离了地方武术的色彩,在外观和内容上成为一个崭新的日本武道项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空手道运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衰落。但在空手道界各位参与者的不懈努力,日本国民的理解与支持下,20世纪50年代初制定出了具体的竞赛规则,进一步完善和确认了空手道运动是一项安全的体育项目,并于1957年11月成功举办了届全日本学生选手权大赛,使空手道运动焕然一新,重振雄风。 今天,空手道作为一项国际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世界各国又迅速地得以普及和发展起采。世界空手道联盟是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单项体育组织,其会员国已发展到165个,4届釜山亚运会上就有空手道的比赛,还有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印刷和装帧质量,说实话,超出我的预期很多。我收到书时,发现纸张的选取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糙却又不失细腻的触感,很符合这本书所要传达的朴素与力量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图片和图解的质量。很多关键的技术动作,如果配图模糊不清,那阅读体验就大打折扣了。但这套书里的插图,线条干净利落,角度选择也十分专业,即便是没有教练在旁指导,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动作的要领。尤其是那些关于身体重心转移和关节锁定的解析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我拿着书对照自己的动作反复练习,发现很多以前自己感觉不对劲的地方,对照图解后豁然开朗。作者在配图说明上也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的冗余文字,而是让图画自己说话,体现了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武术这份事业的敬畏之心,让人感觉手里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稳而富有张力”。它不像有些武术书籍那样充满激昂的口号,反而像是一位阅历丰富的前辈,娓娓道来,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作者在论述“气”的概念时,用了大量比喻,将抽象的能量流动具象化,比如将其比作水流的曲折、风的无形,这种描述方式非常贴近东方人的思维习惯,容易引起共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败局”的探讨,他并没有将失败描绘成终结,而是视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契机,认为真正的武者,必须学会如何优雅地承受失败,并从中汲取养分。这种对挫折的正面解读,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心理支撑。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战斗,更是在教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这种跨越学科的普适价值,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提升到了精神层面的享受。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处理。这本书的结构并不是线性的,它像是一张编织精密的网,将历史脉络、个人成长感悟和具体的技术要点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日本武术家在近代社会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那段描写得极其细腻和真实,完全能感受到那种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挣扎与坚守。作者没有回避“传统武术如何适应现代竞技”这个尖锐的问题,而是提供了一种既尊重传承又不墨守成规的视角。他举了很多具体的历史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些案例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历史厚重感。与市面上很多只强调“快、准、狠”的武术书籍不同,这本书更像是在慢炖一锅老汤,注重火候的把握,强调的是耐力和持久的内功修炼。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关注如何做出一个漂亮的动作,而是开始思考动作背后的逻辑和意图,这是一种从“术”到“道”的飞跃,阅读体验非常丰富,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设计得很有冲击力,那种留白和力量感的结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某种精神内核。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技法讲解,毕竟书名听起来就比较直接,但翻开之后才发现,作者显然不仅仅满足于教你如何出拳、如何踢腿。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武道”的哲学意义,这种探讨不是那种空泛的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个人经历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比如,他分析了“空”这个概念在武术中的多重含义,从物理上的虚位以待,到精神上的去除杂念,解读得非常精妙。读到其中关于“心法”的部分,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自我对话,它迫使你去思考,你练习武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击败对手,还是为了完善自我?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挖掘,让整本书的厚度大大增加,不再是简单的教程手册,而更像是一部融合了东方智慧的修行指南。初学者可能会觉得某些理论部分有些晦涩,需要反复琢磨,但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那些看似绕口的句子,实则暗藏着经过时间打磨的真知灼见,非常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并非一蹴而就就能完全吸收的。我第一次通读时,更多的是被其宏大的架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但很多关于训练体系构建和周期安排的实用性内容,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训练进度反复查阅。它更像是提供了一张地图,而不是一条明确的路线指示牌。书中反复强调了“个性化训练”的重要性,这让读者不能盲目照搬,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目标进行灵活调整。我试着按照书中提倡的一种“静功与动功结合”的训练法进行了几周的尝试,效果非常显著,身体的协调性和持久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种实实在在的反馈,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它鼓励读者去探索、去质疑,去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武道理解,这对于任何严肃的习武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