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曾国藩全集 书札
定价:106.00元
作者:曾国藩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2021118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以书生身份而克平乱世,戎马倥偬间亦为学不倦,并在事业和学问上都取得成功的人屈指可数,而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他解太平军之危,救清廷与累卵之间;有家书传世,著书立说,一改桐城派的枯淡之弊。然而又有晚年对天津教案的处置不力。这一切使其文韬武略、传奇一生始终为人们评说纷纭,也使他成为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体现就是这套《曾文正公全集》。《曾国潘全集》由曾国藩的35位门人编校而成,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包括奏稿、批牍、书札、文集、诗集、日记、杂著、十八家诗钞、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鸣原堂论文、求阙斋读书录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实践,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全集的编辑者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于后世。
内容提要
《书札》是曾国藩写给长官、朋友和僚属的私人信函。本册书信按照其写信的对象进行分类,又对每个人的信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便读者查阅。
目录
目录
与左宗棠
致左宗棠咸丰九年正月十七夜
复左宗棠咸丰九年=月初四日
致左宗棠咸丰九年=月初十日
复左宗棠咸丰九年=月二十四日
..........
16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二月十五日
17加胡林翼咸丰九年二月十七日
18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二月二十二日
19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20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三月初二日
21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三月十五日
22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四月十一日
23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四月十五日
24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五月十四日
25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六月初二日
26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七月十五日
27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28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八月二十六日早
29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30复胡林翼咸丰九年九月十六日
31致胡林翼咸丰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32致胡林翼咸丰九年十月初八日
33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十月初九夜
.........
97加李鸿章片同治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98复李鸿章同治六年七月十五日
99复李鸿章同治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100复李鸿章同治六年八月初七日
101复李鸿章同治六年九月十七日
102复李鸿章同治六年十月初六日
103复李鸿章同治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104复李鸿章同治六年十一月初九日
105加李鸿章片同治七年正月初十日
106复李鸿章同治七年正月二十三日
..............
23复李续宜咸丰十年八月初六日
24致李续宜咸丰十年八月=十九日
25复李续宜咸丰十一年九月初五日
26复李续宜咸丰十一年九月初九日
27复李续宜咸丰十年九月=十三日
28复李续宜咸丰十年十月初五日
29复李续宜咸丰十年十月=十=日
30复李续宜咸丰十一年=月=十日
...........
20复郭崑素同治二年五月十八日
21复郭崑素同治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22 复郭崑素同治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23复郭崑素同治二年十月二十日
24复郭崑素同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25复郭崑素同治三年正月初九日
26复郭崑素同治三年三月十九日
27复郭崑素同治三年四月二十日
28复郭崑素同治三年五月三十日
29复郭崑素同治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30复郭崑素同治三年八月十六日
31复郭崑素同治三年十一月初五日
32复郭崑素同治四年正月十八日
33致郭崑素同治四年闰五月初五日
34复郭崑素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35复郭崑素同治五年五月初四日
36复郭崑素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37复郭崑素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38复郭崑素同治七年六月二十三日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完人”,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高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高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对“修身”这一主题近乎苛刻的探讨。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其根基在于品格的锤炼,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那个时代对“完人”的极致追求范本。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自律与反省的篇章,那些每日惕厉自省的记录,对于今天这个充斥着浮躁与即时满足的社会,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我试着模仿书中所倡导的“日课”习惯,虽然效果远不及书中主人公,但仅仅是这种“向内求索”的过程,就已让我获益匪浅。它教导的不是如何投机取巧,而是如何耐得住寂寞,在漫长的时间跨度里,用持之以恒的努力雕刻自我。这种内在的力量,比任何外在的权势或财富都更加持久和可靠。
评分真正吸引我的是作者(或编者)在史料挖掘上的独到眼光和严谨态度。通读下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稗官野史堆砌,而是基于大量一手资料进行扎实考证的成果。那些看似琐碎的记载,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宏大历史叙事的精确补充和校正。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军事部署和幕府运作的细节描写,逻辑链条清晰有力,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我个人对清代中后期的政治生态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从高层决策者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那个复杂局面的绝佳窗口。编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平衡“学术深度”与“可读性”,既没有让专业术语堆砌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步,也从未因为追求流畅而牺牲了历史的真实性。这种分寸感的拿捏,是很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选择的古朴典雅,与曾公那个时代的氛围很是契合。阅读过程中,光影投射在泛黄的书页上,仿佛能闻到墨香,感受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扑面而来。装帧设计上没有过多花哨的修饰,保持了对这位历史人物应有的尊重和肃穆,这对于一本严肃的传记或文集来说至关重要。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了一壶清茶,慢慢地品读,那种心境的沉淀是其他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每一次的摩挲和翻阅,都是一次与古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对话。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坐标,提醒着我处世应有的审慎与坚韧。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变化多端,展现了非凡的驾驭能力。时而如山岳般沉稳庄重,笔力遒劲,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时而又在私密的信札中流露出人性的柔软与细腻,那种对家人朋友的深切关怀,让人感觉到他绝非一个冰冷的政治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复杂个体。这种在不同文体间游刃有余的切换,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与层次感。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哲思的段落,它们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穿透力。这种文学与思想的完美融合,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史料汇编,成为了值得反复咀嚼的文学经典。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必须点赞其注释体系的完善性。对于一些地方的典故、官职的变迁,或是当时特有的方言术语,注释都给得及时且精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避免了频繁中断查阅的烦恼。许多历史人物的名字和事件,如果不是通过这样详尽的注解串联起来,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模糊的印象。这本书的注释工作,简直就是一位耐心的私人导游,在你疑惑的瞬间,便为你点亮前方的路标。这体现了出版方对普通读者的关怀,知道严肃的史学著作,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很容易成为少数专家的“自娱自乐”。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配套服务,使得本书的知识密度得以高效地传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