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不是挨餓,而是與食物閤作
定價:38.00元
作者:伊芙琳特裏弗雷 、 埃利斯萊斯馳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5960295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這本顛覆性的書,暢銷美國22年,讓1000萬人告彆肥胖。
肥胖不僅是身體問題,更是心理問題。不止是減掉贅肉,更是一次心靈之旅。
內容提要
顛覆體重,必須先顛覆認識。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肥胖是身體問題,是吃得太多的問題,是管不住自己嘴的問題,於是人們試圖通過節食和挨餓來達到的目的。殊不知,短暫的成功之後,接下來的則是體重的反彈和長期的絕望。
這本書顛覆瞭人們所有的觀念,它明確地告訴我們:很多時候,肥胖不是身體問題,而是心理問題;不應該挨餓,而應該與食物閤作。許多人之所以吃得太多,並不是為瞭滿足身體的需要,而是為瞭滿足心理的需要。當人們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他們會暴飲暴食;當人們感到生氣和焦慮的時候,他們會用食物來安慰自己;當人們愉快和興奮的時候,他們會忽視身體的信號。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該書引爆瞭一係列顛覆性的方法,不僅讓上韆萬人告彆肥胖,獲得瞭好的身材,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理也由此變得更加健康,生活和工作都獲得瞭全麵的提升。
目錄
序 言 不僅是,也是一次心靈之旅 1
chapter1 你所謂的,不過是一次挨餓之旅 1
chapter2 怎麼吃,決定你是怎樣的人 13
chapter3 “與食物閤作”的十個原則 28
chapter4 “與食物閤作”的五個階段 39
chapter5 原則一:摒棄節食心態 47
chapter6 原則二:尊重自己的飢餓感 66
chapter7 原則三:與食物和平相處 81
chapter8 原則四:趕走“食物警察” 99
chapter9 原則五:感受自己的“吃飽感” 127
chapter10 原則六:發現滿足因子 137
chapter11 原則七:不要用食物應付情緒問題 153
chapter12 原則八:尊重自己的身體 170
chapter13 原則九:鍛煉——是為瞭讓自己感覺更棒 185
chapter14 原則十:尊重自己的健康——溫和營養 198
chapter15 培養“與食物閤作者”——怎樣教會你的孩子吃飯 220
chapter16 治愈飲食失調的方法 251
chapter17 “與食物閤作”背後強大的科學支撐 275
結 語 293
附 錄 1 關於“與食物閤作”的常見問題解答 295
附 錄 2 步驟引導 301
作者介紹
伊芙琳?特裏弗雷,美國注冊營養學傢,ABC節目《早安美國》特邀營養專傢,連續6年擔任美國飲食營養協會發言人,是很多政要名人的禦用營養谘詢師,並在加利福尼亞擁有自己的營養谘詢事務所。
埃利斯?萊斯馳,美國飲食協會研究員,注冊營養師,擁有30年臨床營養治療經驗,是美國飲食失調、預防性營養治療領域的首席專傢,很多嚴重肥胖患者經由她成功解決瞭體重問題,現就職於加利福尼亞一傢高端私人診所。
文摘
序言
哇,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都透露著一種非常積極、引人深思的氛圍,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看到“不是挨餓,而是與食物閤作”這幾個字,我的腦海裏就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現代飲食文化和我們對待食物態度的畫麵。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對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根深蒂固的“節食”和“限製”的心態進行瞭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放下對卡路裏的焦慮,轉而關注食物給予我們的能量、滋養和愉悅感。從書名來看,它似乎在倡導一種更加和諧、更具智慧的飲食哲學,也許會涉及到如何傾聽身體的聲音,如何從食物中獲得真正的滿足,而不是僅僅把它看作是需要被控製的外部因素。這種從“對抗”到“協作”的轉變,對於任何一個曾經在減肥的泥潭裏掙紮過的人來說,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解放的潛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係統地闡述這種“閤作”的具體實踐方式,是關於烹飪的哲學,還是關於采購的選擇,亦或是關於進食時的正念練習。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簡介,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哲學深度所吸引,這絕不是一本簡單的食譜或者流行的健康指南,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生活方式的宣言。我推測作者們一定深入探討瞭食物在人類文化、心理乃至精神層麵的復雜角色。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被各種相互矛盾的飲食建議包圍,這本書似乎試圖提供一個清晰的錨點,將我們從外部的噪音中拉迴到內在的智慧。我能想象其中會穿插著許多發人深省的故事或案例分析,闡述當一個人放棄瞭“懲罰式”的飲食模式,轉而與自己的身體和食物建立起一種相互尊重的關係時,生命會發生怎樣的積極變化。這種轉變不僅僅關乎體重秤上的數字,更關乎自尊、自我接納和整體的幸福感。我特彆期待看到他們如何論述“閤作”這個詞,它是否意味著更少內疚,更多好奇心?這種對食物的重新定義,無疑是對當前主流“節食文化”的一次有力挑戰,它承諾的不是暫時的快速效果,而是長久的心靈安寜。
評分從作者的名字來看,兩位來自美國的學者或專傢,這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因為美國在飲食文化的研究和商業化方麵都走在前沿,他們能提供的視角一定既有深度也有廣度。這本書給我的直覺是,它會非常強調心理層麵的乾預,比如如何處理情緒性進食,如何擺脫從小被灌輸的“好食物/壞食物”的二元對立思維。我猜測,書中可能會包含一些對傳統營養學觀點的顛覆性解讀,將重點從“吃什麼”轉移到“為什麼吃”和“如何感受”。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從根本上改變思維模式的方法,因為單純的技巧性指導往往治標不治本。如果這本書能夠像一本溫和的、充滿智慧的導師之聲,引導讀者去發現自己身體內在的節奏和智慧,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而是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指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際的工具,幫助我們把理論付諸實踐,真正做到在不犧牲享受的前提下,實現長遠的健康。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結構——一個否定句加一個肯定句——非常具有戲劇張力和說服力。它像是在對韆韆萬萬被節食睏擾的人喊話:“你過去的方法錯瞭!”然後立刻給齣瞭正確的方嚮:“請嘗試閤作!”我推測,書中可能會大量運用對比論證,生動地描繪齣“挨餓模式”帶來的副作用(如代謝紊亂、心理壓力增大)和“閤作模式”帶來的益處(如能量穩定、身心放鬆)。我特彆期待看到關於“閤作”的實踐細節,例如,作者是否會鼓勵大傢進行更長時間的、不帶評判的自我觀察實驗?這種觀察可能涉及食物的質地、味道的層次、進食後的飽腹感信號等細微之處。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幫助我徹底放下對食物的“道德審判”,將每一次用餐迴歸到其最本真的目的——為生命提供燃料和快樂。如果它能成功地將“自律”的概念轉化為“自我照顧”,那這本書的價值將是無法估量的。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給我的感覺是極其現代和務實的,它沒有使用那些空泛的“健康”或“自然”的詞匯,而是直接指齣瞭一個核心矛盾:“挨餓”的徒勞與“閤作”的潛力。我猜想,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可能非常直接,不拐彎抹角地揭示我們是如何被市場和媒體誤導,讓我們把食物當作敵人。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食物倫理和可持續性的討論,畢竟,真正的“閤作”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個體與食物之間,它應該延伸到我們與地球、與食物生産者之間的關係。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基於紮實研究的論據,來支持“閤作優於限製”的觀點,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我設想,它會提供一套實用的、但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框架,幫助讀者重建與餐桌的親密感,讓每一次進食都成為一次有意識的、滋養靈魂的體驗,而不是一次充滿算計的戰略部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