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解读奥林匹克运动会
定价:30.00元
作者: 格吉诺夫·瓦西尔,董进霞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11009156
字数: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都已为举世所瞩目。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人们看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体育现象,奥运会是人类探索体能极限的引人入胜的赛场,奥运会纪录、奖牌成为运动员追求的崇高目标,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解读奥林匹克运动会》带你全面了解奥运会的历史渊源。
目录
章 奥林匹克主义的理念
一、奥林匹克主义:一种普世的社会哲学
二、奥林匹克主义的概念
三、奥林匹克主义的哲学人类学
四、作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和德行
第二章 古代奥运会
一、神、神话与奥运会之起源
二、奥林匹克庆祝活动与竞赛的发展
三、奥林匹亚遗址
四、比赛项目、程序表
五、组织
六、规则(章程)
七、气氛、含义
八、黄金时代,品达的颂扬
九、古代竞技
十、竞赛的衰落
第三章 现代奥运会的复兴
一、跨越多世纪的体育运动
二、奥林匹亚的再现
三、17-19世纪“仿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复兴
四、扎帕斯的希腊奥运会
五、顾拜旦的理念
六、届现代奥运会(雅典,1896年)
第四章 英国的奥棘匹克运动
一、英国的奥林匹克先驱
二、罗伯特·多弗的奥林匹克(1612一1850)
三、利物浦奥运会(1862一1867)
四、马奇温洛克奥林匹克竞赛(1850-1895)
五、现代英国奥林匹克协会
第五章 中国奥林匹克运动
一、蹒跚起步——1949年
二、为合法性而战——1949-1979年
三、中坚力量——1980年后
四、中国奥委会与国家体育总局的关系
第六章 残疾人奥运会
一、残障和运动:更深层的背景
二、残疾人是以三个主要的概念为中心
三、早期历史观点
四、20世纪的观点
五、残障奥运活动:从治疗到竞技体育活动
六、国际残障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残奥会)
七、残疾人运动会
第七章 奥林匹克与大众传媒
一、什么是大众传媒
二、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三、奥林匹克与大众传媒:一个逐渐发展的关系
四、奥运竞赛:从新闻到媒体事件
五、奥运会的媒体结构
第八章 奥林匹克营销
一、什么是奥林匹克营销
二、现代奥林匹克营销的形成要素
三、奥林匹克营销组织及收入来源
四、营销奥林匹克品牌
第九章 奥运会对经济和环境的影晌
一、对改变社会的策略
二、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
三、奥运会对环境方面的冲击
第十章 举办奥运会
一、申办和组织比赛:从象征主义到实用主义
二、什么是奥运会
三、主办奥林匹克运动会需要什么条件
四、奥运会组织
第十一章 奥林匹克政治
一、了解奥林匹克活动的政治视角
二、国际奥委会与政治
三、奥林匹克的政治特性
四、奥林匹克活动与政治转移
第十二章 运动伦理学与奥林匹克主义
一、运动与公平竞争
二、欺——道德的问题
三、瞒、欺与不公平的利益
四、平等
五、暴力及攻击
六、奥林匹克主义与运动伦理
七、奥林匹克主义与国际认识
第十三章 体育、艺术与奥运会
一、艺术和古代运动会
二、古代奥林匹亚的艺术
三、美术作品对于现代奥运会的贡献
四、近代奥运会中的艺术竞赛(1912-1948年)
五、1948年后的奥林匹克艺术节目
六、顾拜旦及运动对艺术的关系
七、运动、艺术及美学
八、文化与仪式
第十四章 奥林匹克教育——庆祝奥运会
一、顾拜旦的远见
二、国际奥林匹克学院
三、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
四、迈向奥林匹克教育学
第十五章 个案研究
一、2000年悉尼奥运会
二、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
三、北京准备2008年奥运会
四、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视觉冲击力,让我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探究奥林匹克运动会那穿越时空的魅力。我一直对体育史,尤其是那些源远流长、承载了无数人类精神追求的赛事特别着迷。想象一下,古希腊的橄榄树林中,那些最初的竞技场景,与现代奥运会上万众瞩目的盛大场面之间,究竟是如何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这条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轨迹。不仅仅是罗列时间线上的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深入挖掘出奥林匹克精神——那种超越国界、追求卓越、和平友谊的核心价值——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不断地塑造、考验和弘扬的。尤其是在当代,面对商业化、政治化等诸多挑战时,这种精神又该如何保持其纯粹性与生命力?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解读,让即便是对体育史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被其间的跌宕起伏所深深吸引,感受到这项人类盛事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人文关怀。
评分我对于这类历史题材的著作,最看重的是其论证的严谨性和资料的翔实度。毕竟,“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命题,任何轻率的论述都难以令人信服。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早期文献的引用和考古发现的解读,这些“一手”的证据才是支撑起整个叙事骨架的关键。如果能看到关于古代祭祀仪式与竞技活动之间复杂关联的细致分析,那将是极大的惊喜。毕竟,早期的奥运会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体育比赛,它深深植根于宗教、政治和社会结构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不仅仅从体育史的角度,还能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甚至神学(如果适用)的理论工具,来剖析奥林匹克运动的演变。一个好的历史解读,应该是能够让读者“看见”历史现场的,我期待这本书的文字能够具备这种穿透力,将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新激活,让冷冰冰的史实变得鲜活而有温度,展现出人类文明在不同阶段对“理想人”形象的共同追求。
评分我尤其期待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能够有所创新,避免传统历史书籍的枯燥与刻板。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融入一些精彩的运动员传记片段,或者对某几届奥运会做出主题式的深度聚焦,相信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比如,聚焦于那些突破身体极限、创造历史瞬间的个体故事,通过他们的汗水和泪水来折射出奥林匹克精神的具象化体现。我想了解那些幕后的英雄,那些默默耕耘的教练,以及那些在赛场上为争取荣誉而付出的巨大牺牲。这种从宏大叙事(起源、发展脉络)回归到微观体验(个体奋斗)的叙事策略,能让冰冷的概念变得可感可知。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再仅仅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部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热血、鼓励人超越自我的励志读本,带领我们重新感受那种纯粹的、对更高目标的永恒向往。
评分拿到一本关于奥运历史的书,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关于“现代复兴”那段充满戏剧性的历程。皮埃尔·德·顾拜旦的构想,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是一场极具前瞻性的文化工程。我非常好奇书中如何处理19世纪末欧洲的文化思潮与古典理想的对接过程。这种“跨时空借用”的逻辑,是如何被构建和合理化的?更进一步地,从1896年的雅典到后来的每一次举办,奥运会是如何适应不同时代的政治气候和社会需求而自我调整的?比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停摆与抵制事件,对于奥运精神的冲击与反思,无疑是研究其韧性的绝佳切入点。我期待作者能够对这些转折点进行深刻的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叙述事件本身。这种对“危机与重生”的关注,往往能最集中地体现出奥林匹克理念的内在张力与适应性,让我们思考,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如何才能确保这项运动的普适价值不被稀释。
评分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对奥运会是如何成为一种“软实力”工具的演变过程尤为感兴趣。从早期的“绅士游戏”到后来被国家意志深度介入,奥运会场上的奖牌竞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成为国家形象展示、意识形态对抗乃至外交博弈的舞台。这本书若能揭示出这种政治化进程中的微妙平衡——即运动的理想与现实的政治角力之间的拉扯——那无疑会大大增加其厚度。我想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冷战时期的东西方阵营对垒如何映射在赛场上,或者某个东道主国家为举办奥运所付出的社会代价与文化输出策略。这不仅仅是关于体育史,更是关于20世纪以来全球政治格局变迁的一个缩影。一个成功的奥运解读,必须能够将赛场内外的故事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体育现象背后的复杂社会动力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