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皖北民俗体育概论
定价:48.00元
作者:殷旵林,余梅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4426682
字数:
页码:2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皖北民俗体育概论》共分为七章,其中章着重从地理风貌和人文历史脉络两个层面对皖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梳理,对皖北地区在整体上形成初步认识;第二章从民俗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民俗体育的概念和分类以及民俗体育保护和传承的价值与意义三个层面对民俗体育做了概述,便于系统把握我国民俗体育的研究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第三章皖北民俗体育项目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第三章主要是皖北民俗体育研究项目概述,交代了皖北民俗体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四章、五、六三章是《皖北民俗体育概论》的重点内容,就皖北地区民俗体育项目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阐述,第五章就皖北地区实际情况结合当地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进行分析,第六章提出发展皖北民俗体育的可行性模式进行探索,以期能够对皖北地区民俗体育资源的保护、发掘及开发做出一些参考,也为皖北地区在经济、旅游、民俗三结合大时代背景下的综合发展提供绵薄之力,从而多维度真正推动皖北地区的综合发展,并解决好皖北民俗体育的发展传承问题;第七章是《皖北民俗体育概论》的主体部分,分别就亳州、阜阳、淮南、蚌埠、淮北和宿州六个市的民俗体育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了介绍,目的是唤起读者对皖北民俗的关注,以期能够唤醒社会力量加强对我国民俗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皖北民俗体育的书籍,在我看来,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仿佛是一位身经百战的田野调查者,用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些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活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摔跤”这一项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力量较量,更渗透着深厚的乡土伦理和人际关系。书中对不同村落间比赛规则的细微差异的记录,展现了中国广袤土地上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色彩的浓郁。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种泥土的芬芳和汗水的味道,那些鲜活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上演。这种扎根于现实的叙事,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民间史诗,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那些热烈的赛场之中,体会普通民众在体育活动中寻求的纯粹快乐和精神寄托。那些关于节庆、祭祀与体育的结合点的描写,更是点睛之笔,揭示了体育活动在皖北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代沧桑感。这本书所记录的许多体育活动,它们的生命力正日益衰微,甚至某些仪式已经完全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消逝过程中的张力——传统希望被保留的渴望与现代化进程的不可逆转之间的矛盾。这种“抢救式”的记录,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巨大努力去维护的。读完全书,我不再仅仅将这些视为“体育运动”,而是将其看作是皖北人民几百年生活智慧和集体记忆的载体。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能帮我们重拾那些技艺,而在于它能让我们铭记那些曾经鲜活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是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世界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封面那古朴的字体选择,到内文纸张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这绝非那种流水线生产的、为应付任务而出的教材,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我注意到书中穿插的一些老照片和手绘插图,虽然分辨率可能不是现代高清标准,但那种年代感和历史厚重感,是任何数字化重建都无法替代的。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让抽象的理论分析立刻变得具象化。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仔细端详那些图片,想象着拍摄者当时的场景。这种注重细节的出版态度,无疑是对研究对象——那些活态的民俗文化——最好的尊重。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们这些身处现代都市的读者与那片遥远的土地和古老的记忆。
评分作为一名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出乎意料的流畅。尽管主题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但行文风格却充满了一种叙事魅力,读起来毫不晦涩。作者在讲述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体育仪式时,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和生动的比喻,仿佛邻家老人向你娓娓道来家族旧事。比如,对于某些被遗忘的“走高跷”技艺的描述,那种对表演者身体控制和精神集中的描绘,极具画面感,让人读完后甚至有点想去现场观摩一番。这种将“研究性”与“可读性”完美融合的能力,是许多学术著作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那些原本只属于特定地域的文化密码,转化成了能够被更广泛群体理解和欣赏的文化财富,功德无量。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尽管它探讨的是“民俗”这样看似零散的主题,但作者显然是运用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多重视角进行剖析的。我特别欣赏它没有陷入对“怀旧”的盲目歌颂,而是保持了一种审慎的、批判性的观察。例如,书中对于某些项目在现代社会冲击下面临的传承困境的分析,就显得尤为客观和深刻。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有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以及“未来会走向何方”。这种超越纯粹记录的深度思考,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以彰显。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中国民间文化动力学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案例支撑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从看似简单的民间游戏中,解读出复杂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文化认同的构建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