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
定价:25.00元
作者:(美)古德尼克,付玲毓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5008476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09kg
编辑推荐
一个人有没有可能完全没有任何自己无法忍受的行为?为什么我们的举止常常让我们自己都感到讨厌?为什么我们不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为什么所谓的意志力不能发挥作用?
在本书中,你将会了解造成你现在问题的思维方式;将会发现你不快乐行为的真正原因;将会知道为什么你将孩提时的行为方式带到了成年;将会明白是什么给你制造了障碍,让你看不清真相,甚至任何善意的劝告都不能帮助你、对你产生影响,或者让你改变自己的生活。
内容提要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这是令许多人都感到困惑的问题。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得背离自己的本意,例如,你会在售货员的劝说下买下本不想买的东西;或者不顾自己的兴趣,对别人的建议和请求一律答应;还有,几乎所有的人都曾放纵自己,不顾体重和健康问题贪吃美食,而我们的快乐并没有因为事后的懊恼而消失……或许,你会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类的话来为你的行为找到一些合理性因素,而事实上,这不过是一而再再而三重蹈覆辙的借口,真正的原因藏在冰山的底下。作者欧文‘古德尼克从一个心理医生的角度,为你揭开“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的真正原因,明白了真相,改变也将随之而至。
目录
作者介绍
欧文·古德尼克,美国心理医生,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学府演讲教学。在与许多受严重情绪困扰的患者的接触中,发展出新的技术与团体治疗方法,帮助心理患者重新找到心灵阳光。本书为他早年的研究成果之一,还著有《自助的智慧:关于、爱情、事业及育儿成功的
文摘
序言
对于我这种经常陷入“选择困难症”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像是一盏指路明灯。我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一件事情,理性上知道应该做,但情绪上就是排斥,然后就在这种拉扯中耽误了事情,或者最终还是做了,但过程极其痛苦。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它不再是将“做不喜欢的事”简单归结为意志力的问题,而是深入到更深层次的动机和价值体系的冲突。它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对某些事情产生抵触,很可能是在我们的价值体系中,这件事情并没有获得足够高的优先级,或者它与我们更深层的需求发生了冲突。比如,我曾经因为一份工作不符合我的长期职业规划,虽然收入尚可,但我每天都觉得身心俱疲,但又迫于生计不得不继续。这本书的观点就给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开始思考,我是否可以尝试去寻找那些更符合我价值观的事情,即使初期会有一些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它会带来更多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被迫的消耗。这本书鼓励我去探索内心的真实渴望,并为之付出行动,而不是仅仅被外界的压力和期望所裹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色彩运用大胆但不失沉稳,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就扑面而来。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上的思考,让人忍不住去探究“为什么”,这个“为什么”背后隐藏着多少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动机和原因。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行为,并非完全出于本心,而是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裹挟。有时候,明明知道做某件事会让自己不舒服,甚至会产生负面情绪,但我们还是会去做。这种矛盾和挣扎,我个人生活中也时常遇到。比如,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却总是抵挡不住深夜刷手机的诱惑;或者,明明对某个同事的某些行为感到不满,却碍于情面不得不维持表面的和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喜欢的事”,日积月累,其实都在悄悄地侵蚀着我们的幸福感和内在的平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它似乎在告诉我,这些困惑并非我一人独有,而且,也许存在着某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并超越这种“不得不”的状态。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找到一种更清晰的自我认知,以及更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摆脱那些让我们身不由己的“不喜欢”。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像是被敲开了一扇窗,很多过去模糊不清的念头一下子清晰起来。之前,我总是觉得,那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可能是因为我太懒惰,或者性格不够坚定。但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给你几条“要勇敢”、“要坚持”的口号,而是深入地剖析了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影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社会认同”和“习惯性行为”的讨论,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去做那些不喜欢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融入群体,是为了避免被孤立,或者仅仅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按照某种模式去行动,而没有去质疑它。举个例子,我曾经因为害怕别人说闲话,明明不愿意参加某个聚会,还是硬着头皮去了,结果在现场浑身不自在。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中的观点就完美地解释了当时我的行为动机。它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想要”去做,而是“觉得应该”或者“不得不”去做。这种区分非常重要,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改变的可能性。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可以主动去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不再被那些无形的力量所束缚。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晦涩,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 relatable 的例子。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又不失犀利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解读得通俗易懂。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很多当时不理解的自己的行为,现在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比如,我曾经为了“讨好”别人,牺牲了很多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事后却感到非常委屈和不被尊重。这本书就点出了,这种行为往往源于内在的不安全感,以及对他人评价的过度依赖。它不是在指责,而是在引导我们去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根源,然后才能找到真正健康的应对方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边界感”的探讨,这对于我这样容易过度付出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教会我,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保护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再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而牺牲内心的真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做一个“好人”不等于要无条件地满足所有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爱自己,尊重自己。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是一种切实的改变的力量。我之前以为,改变自己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痛苦。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切入点。这本书不是直接告诉你“你应该如何如何”,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然后自然而然地去调整。我最喜欢的是关于“自我同情”的部分,这让我认识到,对待自己,不应该总是那么苛责。当我们在做不喜欢的事情时,与其不断地自责,不如试着用一种更温和、更理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同时寻找微小的进步空间。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更容易去面对那些困难和挑战,不再像过去那样一遇到挫折就全盘放弃。它让我明白,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微小的觉察和调整,都在积累着向着更自由、更真实的状态迈进的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朋友,在低语着,引导着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也让我有勇气去拥抱那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并从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