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杨澄甫武学辑注(全二册) |
| 作者 | 杨澄甫著,邵奇青校注 |
| 定价 | 176.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0483947 |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杨澄甫传世之作,民国出版《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影印点校套装,两者参照,可看出太极拳技击练用法与养生用法的侧重之不同。 |
| 作者简介 | |
| 杨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年),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代表人物。自幼随父亲杨健侯研习家传太极拳。先后在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教拳。1928年,他应张之江邀请到南京中央国术馆任职,后在浙江、上海、广州均教过拳。杨澄甫为适应社会发展,将原杨式太极拳的十五个套路简化定型为五个套路。一生以授拳为业,可谓桃李满天下。现在社会上演练杨式太极拳的大多都是他一脉相传。国家体委武术科于1957年组织专家编排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基本上就是杨澄甫先生所简化定型的八十五式太极拳的虚腿拳架。邵奇青,江苏无锡人,音乐评论家、摄影家、太极拳爱好者。曾随多位太极拳明师习练杨式传统太极拳、剑、刀及散手,喜好拳学理论和各派拳术学研,收藏各时期太极拳及其他武学专著四百余册。习拳套路无定式,依据各阶段所感悟,集杨门各派拳架于一体。练拳理念:纵向沿袭继承,横向博采众长。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
| 目录 | |
| 《太极拳使用法》传人谱杨儒禅先师轶事凡例十三势歌太极大小解凡例论太极郑序例言推手大捋四隅推手解明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歌打手歌 |
| 编辑推荐 | |
| 太极拳经典必读,杨禄禅之孙杨澄甫传世之作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触感极佳。书页的排版也很讲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在一些关键的动作图解部分,插图的清晰度和细节刻画都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到其中的精髓。出版社在整体制作上看得出是用心了,体现了对武学经典的尊重。这种高品质的实体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更别提内容上的价值了,每次翻开它,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邵奇青先生的校注工作也功不可没,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更加流畅易读,为我们现代的习武者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于真正热爱传统武术,并且追求收藏价值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的硬件条件绝对是顶级的享受。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杨澄甫先生是太极拳从民间艺术走向现代科学化的关键人物,他的贡献在于确立了一套相对规范化的训练体系。这套辑注本,就像是一份详尽的“历史文献档案”,完整地保留了那个时代武学大家对拳理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我们不仅学到了拳术本身,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感受了老一辈武术家对“内家”功夫的执着追求。邵奇青先生的校注,也很大程度上还原了那个特定语境下的武术表达,避免了现代语言对古老概念的过度解读或误读。对于研究武术史或传承脉络的人来说,这套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它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清晰地审视太极拳的演变历程。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套书时,我被其信息的密度和专业性震慑了一下。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浅尝辄止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必须慢下来,带着思考去逐字逐句地研读,甚至需要反复对照图示和文字进行揣摩。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词汇,经过辑注的梳理后,会展现出惊人的复杂性和层次感。这套书更像是一部精密的“武学工具书”,而不是一本消遣的读物。我更倾向于把它放在身边,随时进行查阅和印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种迭代式的学习体验,是其他许多速成类的武术书籍无法给予的。它真正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境界。
评分作为一名习武多年的同道中人,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套书最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它在理论阐述之后,总能巧妙地引导读者回到身法的实践层面。它不是纯粹的“纸上谈兵”,而是充满了可操作性的指导。例如,对“周身一家”的描述,不仅停留在抽象的意境上,还具体指出了如何通过调整呼吸、重心和关节的配合来实现这种状态。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提示去调整自己的练习,发现果然在某些原本停滞不前的环节上有了新的突破。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馈,是这套书价值的核心所在。它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在旁边轻轻点拨,让你在自己的练习中去验证和体会武学的真谛,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动作。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这套详尽的整理本,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经典总是难以被完全复原和诠释。然而,通读下来,我不得不佩服编者在梳理杨澄甫先生的武学思想时所下的苦功。他们没有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通过大量的对比和考据,将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杨老先生的讲解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提炼。这种“辑注”的方式,使得原本零散的口传心授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尤其是对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掤劲”和“掤劲的对拉拔长”的细致剖析,不再是笼统的一句话带过,而是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让人豁然开朗。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到太极拳理论的内在逻辑,远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武术读物可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