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设计心理学
定价:49.80元
作者:田蕴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1212151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本书从市场、用户、设计师及工学等多个角度来阐述心理学的内容。从市场的角度,介绍了消费者心理学的内容,包括消费者的需要、动机、态度、决策及个性等。从用户使用角度,阐述了知觉、知觉过程、认知、用户的理解、用户的出错及产品的界面设计等内容。设计师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本书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奇特的体验,就像是走进一个装满了各种精美艺术品的画廊,每件作品都技艺高超,色彩和谐,但当你试图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摆放”或者“这组作品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时,导览员却突然走开了。它的文字风格非常流畅,遣词造句考究,尤其在描述一些抽象概念时,能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画面感。然而,这种对语言美学的过度追求,似乎牺牲了一部分内容的实操性。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犯错”和“失败”的设计案例分析,因为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在错误之中。书中反复强调了“用户中心”的理念,但对于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小团队中,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快速、有效地践行这一理念,却没有给出太多可操作性的“捷径”或“变通”方案。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设计工作室图景,在那里,每一个决策都有充足的时间和预算去反复打磨。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指导更像是一种遥远的理想,而非可以立刻拿来应对明天会议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明显偏快,像是一部剪辑紧凑的纪录片,信息密度极高,但留给读者消化的时间很少。作者似乎急于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导致很多关键概念在没有足够铺垫的情况下就被抛了出来。我尤其不习惯它在讨论“创新”时所采取的语气,它过于强调“颠覆性”的重要性,这对于那些致力于在现有成熟产品体系中进行微调和优化的设计人员来说,参考价值有限。真正的设计工作往往是渐进式的改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书中关于如何与工程师、产品经理进行有效沟通的部分写得还算具体,但这些沟通技巧更多是建立在设计团队本身已经掌握了扎实的设计语言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初学者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来读,很可能会在术语的海洋里迷失方向,最后感觉自己只是看了一场高水平的行业内行人的“内部交流会”,而自己并没有被真正“带入”这个圈子。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是它最大的亮点,每一页的留白、字体的选择,都体现了一种克制而高级的美学。但讽刺的是,作为一本探讨设计之书,内容本身却显得有些“失重”。它非常热衷于引用历史上的大师和经典案例,但这些引用的方式往往是碎片化的,缺乏深入的挖掘。例如,当提到某位建筑大师的设计哲学时,作者只是简要概括了其主要观点,然后迅速转入下一个案例的介绍。我本来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设计伦理和技术责任的深度讨论,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日益介入设计流程的今天,设计师的边界在哪里?如何确保设计不会被用于不良目的?这些严肃的问题在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篇幅和批判性的审视,反倒是花了大篇幅来讨论如何优化用户点击路径,这种轻重不分让我感到困惑。它提供了一种舒适的阅读体验,但这种舒适感似乎掩盖了内容上的某种空泛,像是华丽的包装下装载着一份略显平庸的“设计速览”。
评分这本新近读完的书,虽然封面和名字都挺吸引人,但翻开之后,给我的感觉却像是在看一本精心打磨的学术论文集,只不过主题跳跃得有点厉害。它似乎试图涵盖太多领域,从宏观的社会学趋势到微观的个体决策模型,每一个切面都点到为止,却缺乏足够的深度去真正剖析问题背后的复杂性。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设计如何影响长期行为模式的扎实案例,而不是停留在对当前热门APP界面按钮颜色的争论上。书中引用的数据来源标注得相当详尽,这对于需要进行严谨引用的研究者来说或许是福音,但对于一个纯粹的“设计爱好者”来说,大量的统计图表和脚注反而成了阅读的阻碍。它更像是一份给行业内专家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面向广大设计从业者或对设计好奇的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结构上,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略显生硬,仿佛是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点拼凑起来的稿件,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引人入胜的叙事线索来引导读者。总而言之,它在信息的广度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在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深刻洞察和实用指导方面,略显力不从心。
评分我是在一个长途旅行中开始阅读的,本以为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内容来打发时间,但它更像是一本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教材。书中对某些特定媒介,比如网页和移动应用的设计规范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这部分内容确实是及时的,因为技术标准总是在不断更新。但是,这种对“当下技术”的过度关注,使得它在探讨那些超越媒介本身的普适性设计原则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如何处理复杂信息的可视化、如何平衡美观与功能的永恒矛盾,这些核心议题在书中只是被轻轻带过。我读完整本书后,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是无数个“应该注意这个”、“不要忘记那个”的清单,而不是一套可以融会贯通、自我修正的设计哲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不出错”的指南,而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创造卓越”的宣言。如果未来的设计趋势发生根本性转变,这本书中许多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建议可能会迅速过时,而其理论基石的厚重感却未能给我带来长久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