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世纪十年来学校体育改革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影响研究
定价:45.00元
售价:32.9元,便宜12.1元,折扣73
作者:苗大培,朱寒笑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64417208
字数:
页码:2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世纪十年来学校体育改革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影响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影响、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角色学习的影响、学校对青少年规则意识和责任心形成的影响、学校体育运动规则学习对青少年遵循社会规范的影响、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影响、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角色学习的影响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
目录
部分 绪论
章 课题研究定位与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 问卷编制与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成果摘要
第二部分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影响的专题研究
第五章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影响研究
第六章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第七章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
第八章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角色
第九章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规范的影响研究
第十章 学校体育运动规则学习对青少年遵循社会规范的影响研究
作者介绍
苗大培,男,汉族,1954年8月出生,辽宁省盖县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体育科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第三部门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项目:全国城乡社区社会体育组织现状调查、体育志愿者组织建设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估体系研究等。出版专著《论体育生活方式》《第三部门与全民健身》,发表论文多篇。
朱寒笑,女,1969年12年出生,浙江临海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和体育休闲娱乐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城市体育休闲组织体系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教材多部。
文摘
序言
部分 绪论
章 课题研究定位与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 问卷编制与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成果摘要
第二部分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影响的专题研究
第五章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影响研究
第六章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第七章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
第八章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角色
第九章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规范的影响研究
第十章 学校体育运动规则学习对青少年遵循社会规范的影响研究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扎实的数据支撑和严谨的田野调查方法论。作者们显然在这项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没有满足于宏大的叙事,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学校场景中去捕捉那些微妙的、非量化的变化。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体育教师角色转型”的那一章,描述了在新的评价体系下,体育教师如何从过去的“管纪律”的角色,逐步向“心理辅导者”和“健康引导者”转变的过程,以及这种转变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与成效。这种基于微观层面的观察,使得整体的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与市面上很多停留在理论框架空谈的著作不同,这本书充满了“现场感”。它提醒我们,任何教育改革的落地,都离不开一线执行者的理解、适应和抗争。那种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那种对受访者心声的忠实记录,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文关怀,它让冰冷的改革数据重新充满了血肉和温度。
评分这本关于学校体育改革与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成果,从一个相当宏观的视角切入,试图描绘出在特定历史时期,教育体系内部的结构性调整是如何投射到个体成长轨迹上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改革背景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政策文件字里行间蕴含的时代张力。他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做了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造成了哪些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关于体育课程设置的调整,如何影响了学生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和身份认同的构建,这部分论述颇为精彩。它挑战了传统上将体育仅仅视为身体健康或竞技选拔的狭隘理解,而是将其置于社会再生产的广阔场域中进行审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当我们谈论“社会化”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一种被动接受,还是一种积极的能动性重塑?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框架来探讨这种复杂互动,尤其适合那些对教育社会学和青少年发展理论有深入兴趣的读者,它提供的分析工具远超出了对体育教育本身的一般性讨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凝练,学术气息浓厚,但其核心关怀却指向了教育公平和青少年福祉这一永恒的主题。我个人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清晰逻辑链条和层次分明论证的著作,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尤其是在论述改革对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学生群体的影响差异时,逻辑推演层层递进,让人难以反驳。它清晰地勾勒出:当体育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选拔”和“标签化”功能时,那些原本不具备体育天赋,或者家庭资源有限的学生,他们在学校这个“微型社会”中是如何被边缘化,或者被迫以新的方式进行自我建构的。这种对“隐性课程”如何运作的揭示,是我认为本书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它迫使我们这些身处教育环境之外的人,也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对“体育”的传统认知,认识到它早已成为塑造社会阶层流动性的重要隐形工具。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也值得称道。它似乎巧妙地融合了历史分析和当代社会学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用以评估过去十年的体育改革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复杂影响。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如何处理“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们没有简单地将改革定性为“成功”或“失败”,而是极其审慎地展示了改革带来的潜在红利,比如更公平的参与机会,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例如过度强调“健康指标”导致的焦虑感在学生群体中的蔓延。这种不偏不倚的批判性审视,是判断一部学术著作价值的关键标准。对我而言,最引人深思的是关于“竞争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固化与泛化问题,这不仅仅是体育教育的范畴,更是关乎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议题,作者的探讨提供了非常值得进一步思辨的切入点。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因为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基础,还需要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而,正是这种深度和密度,使得它成为一本真正有分量的研究报告。它超越了一般性的媒体报道或经验观察,进入了对制度变迁进行深刻反思的层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论部分提出的对未来体育教育改革方向的建设性意见,这些建议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严密的数据分析和长期的观察所得出的审慎判断。这种“研究—反思—建设”的闭环结构,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并重。对于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乃至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家长而言,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基于实证研究的观察窗口,它让我们看到了十年改革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那些尚未解决的结构性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