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
定价:32.00元
作者:徐大晨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8106491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饮食文化的每一步前进,都能在成语中找到印迹。
 【茹毛饮血】“昔者……术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茹毛饮血”反映的正是人类还不会使用火时的饮食状况,发展至今,这条成语仍用来称谓蒙昧野蛮的牛活状态。
 【不食人间烟火】而当我们的祖先掌握了火以后,“烟火食”立时进入汉语。“不食人间烟火”本指那些被称为“不食火者”的“夷”、“蛮”等落后民族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这条成语却与道家神仙联系起柬,形容情趣高雅的人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
 【烹龙炮凤】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烹饪方法更加多样,菜肴更加美味。
 唐朝李贺的“烹龙炮凤玉脂泣”,正是极言珍稀名贵美味菜肴的诗句,“烹龙炮凤”从此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成龙配套】明清时代,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高度成熟,各种“全席” 脱颖而出,全羊席、全牛席、全鱼席、仝鸭席等,多达几十种。筵宴的设置讲究套路,诸如“四盘六碗”、“三蒸九扪”之类,洒品冷碟、热炒大菜、饭点茶果具备。清末民初,没落的八旗子弟,穷困潦倒,吃窝窝头尚且难乎为继,请客时却仍讲究几个盘子几个碗,成语“战龙配套”应运而生。
目录
总论引食文化与成语
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生食到熟食
 1.蒙昧时期的自然饮食状态
 2.火的使用
二 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作将来——炊具与餐具
 1.炊具
 2.餐具
 3.厨用器具
三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丰富的食物原料
 1.粮食类
 2.肉类
 3.蔬菜类
 4.果品类
 5.蛋类
 6.调味品
四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熟油新作饼香——丰富的食物原料
 1.面食
 2.粥饭
 3.菜肴
五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筵宴
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饮食卫生
七 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名人与饮食
八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闭(she)黎饭后钟——宗教与饮食
 1.佛教
 2.道教
 3.伊斯兰教
 4.基督教
九 世间万事不挂口,齿颊尽日留甘香——茶
索引
作者介绍
徐大晨,编辑,1995年毕业于旨都师范大学中文系。70年代初,徐大晨生于北京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家庭。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作者对艺文传媒行业的喜爱与敏感,大学尚未毕业之时就初露头角,担任了《中国策划大百科》的编委,并担纲《中国策划大
文摘
序言
我必须说,《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成语知识的增添。它更像是一次对中国文化根基的一次深度挖掘,而饮食文化,恰恰是中国文化最朴实、最接地气的载体之一。书中对那些看似与饮食无关的成语,进行了令人拍案叫绝的“饮食化”解读,让我看到了语言的生命力和文化的联通性。比如,书中对“大快朵颐”的分析,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表述,更是古代社会对于丰衣足食、生活富足的一种向往和描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食”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中扮演角色的探讨,许多成语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通过饮食来维系和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它让我认识到,成语的背后,不仅仅是词语的含义,更是千万年来中国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历史变迁的缩影。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更多的成语,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文化深度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以为饮食文化主要体现在菜品的种类、烹饪技巧或者饮食礼仪上,但这本书却通过成语这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了饮食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度。书中对“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的对比分析,不仅仅是描述了两种用餐方式,更折射出古人对于生命节律、人生态度甚至道德修养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食”与“礼”之间关系的论述,很多成语都与宴饮、待客、节庆等饮食活动紧密相关,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情往来的重要方式。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一些关于“饥”与“饱”的成语,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状态,更是与贫富、理想、满足感等精神层面的议题息息相关。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道道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每一口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读《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的过程中,我最大的乐趣在于它串联起了我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或者在古籍中遇到的许多成语,并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力。以前,很多成语我只是知道意思,但总觉得与现代生活有些距离感。这本书却像一位渊博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回了古人的餐桌,去体验他们是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这些精妙绝伦的表达方式。书中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解读,就让我明白了古代文人对“食”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考量;而“饭来张口”则生动地描绘了某种生活态度。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触及了一些可能被忽略的细节,比如某种特定食材的稀有性如何催生了“锦衣玉食”这样的成语,或者某种烹饪方式的繁复如何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阶层差异。整本书的逻辑清晰,论证严谨,同时又不失趣味性,让我沉浸在一种“食”与“言”的双重体验之中,仿佛一边品尝着古老的滋味,一边倾听着历史的回响。
评分这本《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我一直对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和那些生动形象的成语都充满好奇,尤其是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那简直是思想的盛宴。想象一下,在品尝一道道美味佳肴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那些与食物息息相关的成语背后的故事、历史渊源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妙用,这该是多么别致的学习体验啊!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经典成语进行抽丝剥茧般的解读,比如“脍炙人口”是否真的源自烤肉,“杯弓蛇影”又如何与饮食场景联系起来。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地方特色饮食,并借此引出地域性强的成语?或者,它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成语的演变过程中,饮食文化扮演了怎样的推手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精致的食谱,既有主菜的深刻洞见,也有配菜的生动细节,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拓展知识的边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开篇就让我充满期待,仿佛已经闻到了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浓郁文化气息,以及那份独属于中国味道的“齿颊生香”。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富有启发性。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介绍成语的书,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将重点放在了饮食文化如何深刻地影响并融入了成语的形成与传播。书中对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溯源”工作,不只是简单地解释词义,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成语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特别是其中涉及到的饮食习俗、烹饪技艺、食材的普及程度等等。例如,书中对“食不言”和“食言”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成语,从古代的餐桌礼仪和诚实守信的社会观念出发,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让我对这两个成语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古代食材的描述,以及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从而解释了为何某些食材或饮食方式会成为成语的载体。这种“以食为媒”的解读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成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伦理和智慧的文化符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