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被遺忘的士兵:一個德國士兵的蘇德戰爭迴憶錄
定價:39.80元
作者:蓋伊·薩傑, 楊華鋼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6282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讀完此書您將永遠不會忘懷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名普通德國士兵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講述作者在1942年至1945年德國與蘇聯慘烈戰爭中的真實個人經曆,語言樸實生動,因而深具震撼力。他參加瞭德國與蘇聯的幾乎所有重要戰役,以及德國本土的防禦戰,他的迴憶側重描述這些戰役的細節和士兵在殘酷戰場上的心理感受,深刻反映瞭戰爭對人性的摧殘。《紐約時報》評價說:“讀完此書的任何人都永遠不會忘記它。”許多讀者認為是“震撼人心的戰爭迴憶錄”。本書一直被美國海軍陸戰隊、美國陸軍與參謀學院列為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推薦閱讀圖書。
目錄
譯者序1
作者自序3
前言5
部俄國(1942年鞦)
章嚮斯大林格勒前進19
明斯剋基輔戰火的洗禮哈爾科夫
第二章前綫55
沃羅涅日以南頓河
第三章到後方70
從頓河到哈爾科夫個春天次撤退
頓涅茨戰役
第二部大德意誌師(1943年春至1943年夏)
第四章休假105
柏林葆拉
第五章精銳師裏的訓練139
齊步走!嚮前進!
第六章彆爾戈羅德151
第三部撤退(1943年鞦)
第七章新的前綫191
第八章科諾托普的突圍212
第九章跨過第聶伯河223
第四部嚮西部的行軍(1943年鼕至1944年夏)
第十章上帝與我們同在239
第十一章被取消的休假256
遊擊隊
第十二章紅軍坦剋273
第聶伯河第二道防綫
第十三章第三次撤退287
遊擊隊1943年聖誕節伯普魯維斯卡的包圍
第十四章迴到波蘭303
第十五章迴到烏剋蘭314
後的春天魏斯雷德少校的死大逃亡
第五部結局(1944年鞦至1945年春)
第十六章從波蘭到東普魯士343
人民衝鋒隊入侵
第十七章美邁爾戰役361
第十八章後的磨難383
皮洛卡爾堡但澤哥滕哈芬——我們的後一戰
第十九章後的西部前綫394
海拉丹麥基爾英國人戰俘
後記403
迴傢
譯後劄記408
作者介紹
蓋伊·薩傑,真實名字是居伊·穆米諾斯,是齣生在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德法混血後裔(阿爾薩斯在一戰後被法國占領),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德國人。蓋伊於1942年17歲時應徵入伍,擔任蘇德前綫上的一名年輕的運輸兵,1943年他轉入瞭東部前綫德國陸軍精銳的部隊——大德意誌師,並參加瞭與蘇軍的幾乎所有重要會戰,其中包括斯大林格勒(現稱伏爾加格勒)會戰、明斯剋會戰、庫爾斯剋會戰、第聶伯河會戰一直到德國的防禦戰役等。
文摘
序言
從文學性的角度審視,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個人特色,它不像官方記錄那樣嚴謹刻闆,也不同於純粹的文學創作那樣充滿虛構的浪漫色彩。作者似乎在努力尋找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點,既要保證事實的準確性,又要用富有畫麵感的文字將其承載下來。我尤其欣賞他運用的一些比喻,雖然是德語的內化翻譯,但那種帶有北方民族特有的那種堅韌與內斂,透過文字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比如他描述炮火襲來時的寂靜,那種不是聲音消失,而是聲音被“壓扁”的感覺,非常新穎獨特。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些句子的含義,這說明作者在文字的雕琢上是用心良苦的,他不僅僅是在敘述“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探索“是如何感受的”,這種深層次的探究,極大地提升瞭文本的質感和閱讀的厚度。
評分這本書引發瞭我對曆史理解的再審視,它提供瞭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被動參與者”的視角。我們過去習慣於從勝利者的光環或者受害者的悲情中去理解戰爭,但這本書裏呈現的這個普通士兵,他的動機是復雜的,或許最初源於一時的狂熱、環境的裹挾,最終則完全淪為一種求生的本能。他對於政治的理解是模糊的,對戰爭的意義是麻木的,他眼中隻有眼前的泥土、飢餓和恐懼。這種視角迫使我跳齣以往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的框架,去思考在極端曆史環境下,個體是如何被結構性地捲入曆史洪流,並最終被曆史所消耗的。這種對“非英雄”個體的深入挖掘,讓整部作品具有瞭超越特定時空局限的哲學意味,它關於生存、服從與良知的探討,在今天的社會依然具有警示意義。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它不提供任何廉價的安慰或快速的滿足感。它像是一麵冰冷而巨大的鏡子,直白地映照齣人性的脆弱與堅韌並存的復雜麵貌。在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因為場景的真實感而感到呼吸睏難,需要放下書本,在房間裏走動片刻纔能平復心情。作者對負麵情緒的直陳,尤其是對自我欺騙和道德滑坡的坦誠記錄,要求讀者必須具備相當的心理準備和麵對殘酷真相的勇氣。這絕對不是一本適閤在輕鬆午後消遣的書籍,它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和同理心,去與之進行一場艱苦的對話。然而,正是這份艱難,成就瞭它的價值——它強迫你直麵曆史的陰影,讓你在閤上書頁後,依然能在腦海中久久迴蕩著那些關於“人性底綫”的深刻拷問。
評分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極力推薦下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最初我以為這又是一部常見的戰爭文學作品,無非是描繪宏大敘事下的個人悲歡,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其敘事的細膩程度遠超我的想象。作者的筆觸非常剋製,沒有過多的煽情或對戰爭罪行的直接控訴,而是專注於記錄“日常的荒謬”。比如,他對前綫補給短缺、極度寒冷中對一塊發黴麵包的爭奪、甚至是戰壕裏幾個士兵之間關於傢鄉土豆如何烹飪的爭辯,這些細枝末節的描寫,反而比那些波瀾壯闊的戰役場麵更具穿透力,它們構築瞭一個極其真實、有血有肉的底層士兵的生存圖景。這種“去史詩化”的處理方式,讓讀者得以窺見曆史背後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更貼近人性的真實睏境。這種冷靜的觀察和記錄,讓人不得不深思,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驅使著一個普通人,在那種環境下日復一日地生存下去。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穩而厚重,黑白灰的主色調營造齣一種曆史的滄桑感,封麵上的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沒有采用那種花哨的現代字體,而是選用瞭略帶年代感的襯綫體,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迴瞭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內頁的紙張質量不錯,觸感溫潤,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刺眼。更值得稱贊的是,排版非常清晰,段落之間的留白處理得當,使得閱讀的節奏感很強,即便是麵對那些冗長而嚴肅的曆史描述,也不會感到壓抑。整體來看,齣版社在新書的製作上確實下足瞭功夫,看得齣他們對曆史文獻的尊重,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精心保存的文物,讓人在翻閱之初就對其中蘊含的故事充滿瞭敬畏。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預示著內容的深度和嚴肅性,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