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被遗忘的士兵: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
定价:39.80元
作者:盖伊·萨杰, 杨华钢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6282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读完此书您将永远不会忘怀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名普通德国士兵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讲述作者在1942年至1945年德国与苏联惨烈战争中的真实个人经历,语言朴实生动,因而深具震撼力。他参加了德国与苏联的几乎所有重要战役,以及德国本土的防御战,他的回忆侧重描述这些战役的细节和士兵在残酷战场上的心理感受,深刻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纽约时报》评价说:“读完此书的任何人都永远不会忘记它。”许多读者认为是“震撼人心的战争回忆录”。本书一直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陆军与参谋学院列为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荐阅读图书。
目录
译者序1
作者自序3
前言5
部俄国(1942年秋)
章向斯大林格勒前进19
明斯克基辅战火的洗礼哈尔科夫
第二章前线55
沃罗涅日以南顿河
第三章到后方70
从顿河到哈尔科夫个春天次撤退
顿涅茨战役
第二部大德意志师(1943年春至1943年夏)
第四章休假105
柏林葆拉
第五章精锐师里的训练139
齐步走!向前进!
第六章别尔戈罗德151
第三部撤退(1943年秋)
第七章新的前线191
第八章科诺托普的突围212
第九章跨过第聂伯河223
第四部向西部的行军(1943年冬至1944年夏)
第十章上帝与我们同在239
第十一章被取消的休假256
游击队
第十二章红军坦克273
第聂伯河第二道防线
第十三章第三次撤退287
游击队1943年圣诞节伯普鲁维斯卡的包围
第十四章回到波兰303
第十五章回到乌克兰314
后的春天魏斯雷德少校的死大逃亡
第五部结局(1944年秋至1945年春)
第十六章从波兰到东普鲁士343
人民冲锋队入侵
第十七章美迈尔战役361
第十八章后的磨难383
皮洛卡尔堡但泽哥滕哈芬——我们的后一战
第十九章后的西部前线394
海拉丹麦基尔英国人战俘
后记403
回家
译后札记408
作者介绍
盖伊·萨杰,真实名字是居伊·穆米诺斯,是出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德法混血后裔(阿尔萨斯在一战后被法国占领),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德国人。盖伊于1942年17岁时应征入伍,担任苏德前线上的一名年轻的运输兵,1943年他转入了东部前线德国陆军精锐的部队——大德意志师,并参加了与苏军的几乎所有重要会战,其中包括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会战、明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会战一直到德国的防御战役等。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不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或快速的满足感。它像是一面冰冷而巨大的镜子,直白地映照出人性的脆弱与坚韧并存的复杂面貌。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场景的真实感而感到呼吸困难,需要放下书本,在房间里走动片刻才能平复心情。作者对负面情绪的直陈,尤其是对自我欺骗和道德滑坡的坦诚记录,要求读者必须具备相当的心理准备和面对残酷真相的勇气。这绝对不是一本适合在轻松午后消遣的书籍,它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和同理心,去与之进行一场艰苦的对话。然而,正是这份艰难,成就了它的价值——它强迫你直面历史的阴影,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在脑海中久久回荡着那些关于“人性底线”的深刻拷问。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审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它不像官方记录那样严谨刻板,也不同于纯粹的文学创作那样充满虚构的浪漫色彩。作者似乎在努力寻找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要保证事实的准确性,又要用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将其承载下来。我尤其欣赏他运用的一些比喻,虽然是德语的内化翻译,但那种带有北方民族特有的那种坚韧与内敛,透过文字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比如他描述炮火袭来时的寂静,那种不是声音消失,而是声音被“压扁”的感觉,非常新颖独特。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句子的含义,这说明作者在文字的雕琢上是用心良苦的,他不仅仅是在叙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索“是如何感受的”,这种深层次的探究,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质感和阅读的厚度。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极力推荐下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最初我以为这又是一部常见的战争文学作品,无非是描绘宏大叙事下的个人悲欢,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其叙事的细腻程度远超我的想象。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或对战争罪行的直接控诉,而是专注于记录“日常的荒谬”。比如,他对前线补给短缺、极度寒冷中对一块发霉面包的争夺、甚至是战壕里几个士兵之间关于家乡土豆如何烹饪的争辩,这些细枝末节的描写,反而比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场面更具穿透力,它们构筑了一个极其真实、有血有肉的底层士兵的生存图景。这种“去史诗化”的处理方式,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背后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更贴近人性的真实困境。这种冷静的观察和记录,让人不得不深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着一个普通人,在那种环境下日复一日地生存下去。
评分这本书引发了我对历史理解的再审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被动参与者”的视角。我们过去习惯于从胜利者的光环或者受害者的悲情中去理解战争,但这本书里呈现的这个普通士兵,他的动机是复杂的,或许最初源于一时的狂热、环境的裹挟,最终则完全沦为一种求生的本能。他对于政治的理解是模糊的,对战争的意义是麻木的,他眼中只有眼前的泥土、饥饿和恐惧。这种视角迫使我跳出以往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的框架,去思考在极端历史环境下,个体是如何被结构性地卷入历史洪流,并最终被历史所消耗的。这种对“非英雄”个体的深入挖掘,让整部作品具有了超越特定时空局限的哲学意味,它关于生存、服从与良知的探讨,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稳而厚重,黑白灰的主色调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没有采用那种花哨的现代字体,而是选用了略带年代感的衬线体,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量不错,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非常清晰,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当,使得阅读的节奏感很强,即便是面对那些冗长而严肃的历史描述,也不会感到压抑。整体来看,出版社在新书的制作上确实下足了功夫,看得出他们对历史文献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心保存的文物,让人在翻阅之初就对其中蕴含的故事充满了敬畏。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内容的深度和严肃性,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