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士兵: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 新华出版社

被遗忘的士兵: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 新华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盖伊·萨杰,杨华钢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苏德战争
  • 回忆录
  • 德国士兵
  • 战争历史
  • 历史
  • 新华出版社
  • 个人经历
  • 战争回忆
  • 士兵视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28263
商品编码:2966996958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被遗忘的士兵: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

定价:39.80元

作者:盖伊·萨杰, 杨华钢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6282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读完此书您将永远不会忘怀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名普通德国士兵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讲述作者在1942年至1945年德国与苏联惨烈战争中的真实个人经历,语言朴实生动,因而深具震撼力。他参加了德国与苏联的几乎所有重要战役,以及德国本土的防御战,他的回忆侧重描述这些战役的细节和士兵在残酷战场上的心理感受,深刻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纽约时报》评价说:“读完此书的任何人都永远不会忘记它。”许多读者认为是“震撼人心的战争回忆录”。本书一直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陆军与参谋学院列为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荐阅读图书。

目录


译者序1

作者自序3

前言5

部俄国(1942年秋)

章向斯大林格勒前进19

明斯克基辅战火的洗礼哈尔科夫

第二章前线55

沃罗涅日以南顿河

第三章到后方70

从顿河到哈尔科夫个春天次撤退

顿涅茨战役

第二部大德意志师(1943年春至1943年夏)

第四章休假105

柏林葆拉

第五章精锐师里的训练139

齐步走!向前进!

第六章别尔戈罗德151

第三部撤退(1943年秋)

第七章新的前线191

第八章科诺托普的突围212

第九章跨过第聂伯河223

第四部向西部的行军(1943年冬至1944年夏)

第十章上帝与我们同在239

第十一章被取消的休假256

游击队

第十二章红军坦克273

第聂伯河第二道防线

第十三章第三次撤退287

游击队1943年圣诞节伯普鲁维斯卡的包围

第十四章回到波兰303

第十五章回到乌克兰314

后的春天魏斯雷德少校的死大逃亡

第五部结局(1944年秋至1945年春)

第十六章从波兰到东普鲁士343

人民冲锋队入侵

第十七章美迈尔战役361

第十八章后的磨难383

皮洛卡尔堡但泽哥滕哈芬——我们的后一战

第十九章后的西部前线394

海拉丹麦基尔英国人战俘

后记403

回家

译后札记408

作者介绍


盖伊·萨杰,真实名字是居伊·穆米诺斯,是出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德法混血后裔(阿尔萨斯在一战后被法国占领),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德国人。盖伊于1942年17岁时应征入伍,担任苏德前线上的一名年轻的运输兵,1943年他转入了东部前线德国陆军精锐的部队——大德意志师,并参加了与苏军的几乎所有重要会战,其中包括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会战、明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会战一直到德国的防御战役等。

文摘


序言



被遗忘的士兵: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 作者:[请在此处填写原书作者姓名]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一、 时代背景与战争全景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叙事的战争史,而是一扇直接通往二十世纪最残酷战场——苏德战场的私人窗口。它以一个普通德国士兵的亲身经历为经纬,细致描摹了从“巴巴罗萨”行动伊始,直至战争末期柏林陷落前夕,那段血与火交织的五年历程。 苏德战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毁灭性和意识形态对抗色彩的战区,其规模之空前、伤亡之惨重,在人类战争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本书的叙事背景,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极端的环境中:纳粹德国的“闪电战”初期的狂热与胜利的眩晕,如何迅速被苏联广袤的土地、严酷的气候和坚韧的抵抗意志所吞噬。 作者深刻地捕捉了战争初期德军高昂的士气和对胜利的盲目自信。他详细记述了他们如何穿越波兰平原,如何面对基辅和莫斯科城下的泥泞与严寒。然而,随着战线的拉长和伤亡的增加,那种最初的“征服者”心态开始瓦解。书中不仅有对大型战役的侧写,更聚焦于日常的行军、驻防、以及与当地平民的零星接触,展现了战争对欧洲东部社会结构的撕裂。 二、 士兵的日常与心理转变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普通士兵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在宏大的战略布局之外,生存成为士兵个体最核心的诉求。 物质的匮乏与环境的磨砺: 作者不避讳地描述了后勤保障的逐步失效。从最初的罐头、面包,到后期对一切可食之物的抢夺;从轻便的夏装到被冻伤的脚趾和对一件羊毛大衣的奢望。他详尽记录了东线冬季的恐怖——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如何比敌人的炮火更致命,如何在简陋的战壕中与虱子、伤寒为伴。这种对生理极限的挑战,是理解苏德战争残酷性的关键。 道德的边界与人性的挣扎: 作为占领军的一员,士兵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战争机器的运转中。书中细致地探讨了意识形态宣传如何渗透到基层,以及个体在执行命令与良知之间产生的微妙冲突。作者没有进行道德上的自我拔高或彻底的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麻木的坦诚,记录了战争如何使得“非人化”成为一种生存机制。他对战俘的处理、对被占领村庄的看法,都反映了一个在极端环境下被扭曲的道德罗盘。 战友间的依存与疏离: 在死亡的阴影下,战友情成为唯一的慰藉。作者生动地刻画了那些在战壕中互相取暖、分享最后一块烟草的战友形象。然而,随着伤亡率的上升,这种连接也变得脆弱。每次新的征兵到来,都意味着老兵们要重新建立信任链,而每一次告别,都可能意味着永别。这种循环往复的失去,深刻地影响了士兵的心理结构,使他们逐渐变得内向和对未来失去想象。 三、 从进攻到绝望的转折 本书清晰地标记了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尽管作者的部队可能未直接参与该战役的核心绞杀,但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所带来的信息震动和士气低落,是无法回避的。 随着德军开始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叙事基调也随之发生变化。胜利的口号被“坚守阵地”取代,狂热被疲惫和防御性的焦躁所取代。作者描述了对苏军“人海战术”的恐惧,以及对他们越来越有效的组织和火力的新认识。 后期的章节,充满了对撤退的描写。不再是快速的机动,而是漫长、拖沓、充满牺牲的后撤。“被遗忘”的感觉在此时愈发强烈。军队后撤,补给跟不上,上层的决策越来越脱离前线的现实。士兵们开始怀疑自己为何而战,这场战争是否还有终点。他们不再是为“德意志的荣耀”而战,而是为了活到明天黎明。 四、 战争的余烬与反思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面对苏军的钢铁洪流,生存的本能超越了一切军事纪律。本书细致记录了德军在东线最后抵抗的混乱与绝望。无论是面对苏军的猛烈反扑,还是在逃亡中目睹的家园被毁,都迫使这位士兵进行深刻的内在反思。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试图为纳粹主义辩护,也没有将作者塑造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个体视角。他是一个被卷入历史洪流的普通人,一个执行了命令的机器部件,同时也是一个在极端困境中努力保持人性的个体。 最终,通过对战败的体验和对战后生活的描绘,这本书不仅是关于苏德战争的回忆录,更是对战争本质的一次沉痛的拷问——关于信念的瓦解、关于生存的代价,以及那些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被简化和掩盖的,普通士兵的真实命运。它让读者得以窥见,在那些被史书标注为“胜利”或“失败”的巨大数字背后,每一个生命所经历的、无法被遗忘的煎熬与挣扎。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不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或快速的满足感。它像是一面冰冷而巨大的镜子,直白地映照出人性的脆弱与坚韧并存的复杂面貌。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场景的真实感而感到呼吸困难,需要放下书本,在房间里走动片刻才能平复心情。作者对负面情绪的直陈,尤其是对自我欺骗和道德滑坡的坦诚记录,要求读者必须具备相当的心理准备和面对残酷真相的勇气。这绝对不是一本适合在轻松午后消遣的书籍,它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和同理心,去与之进行一场艰苦的对话。然而,正是这份艰难,成就了它的价值——它强迫你直面历史的阴影,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在脑海中久久回荡着那些关于“人性底线”的深刻拷问。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审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它不像官方记录那样严谨刻板,也不同于纯粹的文学创作那样充满虚构的浪漫色彩。作者似乎在努力寻找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要保证事实的准确性,又要用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将其承载下来。我尤其欣赏他运用的一些比喻,虽然是德语的内化翻译,但那种带有北方民族特有的那种坚韧与内敛,透过文字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比如他描述炮火袭来时的寂静,那种不是声音消失,而是声音被“压扁”的感觉,非常新颖独特。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句子的含义,这说明作者在文字的雕琢上是用心良苦的,他不仅仅是在叙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索“是如何感受的”,这种深层次的探究,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质感和阅读的厚度。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极力推荐下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最初我以为这又是一部常见的战争文学作品,无非是描绘宏大叙事下的个人悲欢,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其叙事的细腻程度远超我的想象。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或对战争罪行的直接控诉,而是专注于记录“日常的荒谬”。比如,他对前线补给短缺、极度寒冷中对一块发霉面包的争夺、甚至是战壕里几个士兵之间关于家乡土豆如何烹饪的争辩,这些细枝末节的描写,反而比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场面更具穿透力,它们构筑了一个极其真实、有血有肉的底层士兵的生存图景。这种“去史诗化”的处理方式,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背后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更贴近人性的真实困境。这种冷静的观察和记录,让人不得不深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着一个普通人,在那种环境下日复一日地生存下去。

评分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历史理解的再审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被动参与者”的视角。我们过去习惯于从胜利者的光环或者受害者的悲情中去理解战争,但这本书里呈现的这个普通士兵,他的动机是复杂的,或许最初源于一时的狂热、环境的裹挟,最终则完全沦为一种求生的本能。他对于政治的理解是模糊的,对战争的意义是麻木的,他眼中只有眼前的泥土、饥饿和恐惧。这种视角迫使我跳出以往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的框架,去思考在极端历史环境下,个体是如何被结构性地卷入历史洪流,并最终被历史所消耗的。这种对“非英雄”个体的深入挖掘,让整部作品具有了超越特定时空局限的哲学意味,它关于生存、服从与良知的探讨,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稳而厚重,黑白灰的主色调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没有采用那种花哨的现代字体,而是选用了略带年代感的衬线体,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量不错,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非常清晰,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当,使得阅读的节奏感很强,即便是面对那些冗长而严肃的历史描述,也不会感到压抑。整体来看,出版社在新书的制作上确实下足了功夫,看得出他们对历史文献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心保存的文物,让人在翻阅之初就对其中蕴含的故事充满了敬畏。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内容的深度和严肃性,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