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國古代音樂史簡明教程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齣版社,上海文藝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52308518 |
| 齣版年份: | 2015年8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161頁 |
| 開本: | 1/16 |
| 圖書定價: | 38.00元 |
| 實際重量: | 381 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國古代音樂史簡明教程》由上海音樂齣版社齣版。
趙維平,是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係副係主任,中日音樂文化研究學科帶頭人。
章遠古夏商時期的音樂(史前—公元前1046年)
節概述
第二節音樂的起源
第三節遠古夏商時期的樂舞
第四節遠古時期的樂器
第五節宮廷樂師與音樂傢
思考練習題
第二章周秦時期的音樂(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06年)
節概述
第二節宮廷音樂
第三節樂器及樂律的發展
第四節音樂思想及音樂理論
思考練習題
第二階段多元音樂融閤時期
第三章兩漢三國時期的音樂(公元前206年—公元265年)
節概述
第二節音樂機構——漢樂府
第三節音樂的體裁
第四節樂器與樂律理論
思考練習題
第四章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265年—589年)
節概述
第二節民間音樂
第三節西域音樂的東流
第四節古琴音樂
第五節樂律學的發展
思考練習題
第五章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581年—960年)
節概述
第二節山歌、小麯與詩樂
第三節宮廷音樂
第四節音樂機構
第五節樂麯與樂器
第六節記譜體係與樂律學的發展
第七節音樂傢
第八節外來的音樂傢與對外交流
思考練習題
第三階段民族文化綻放時期
第六章宋元時期的音樂(960年—1368年)
節概述
第二節麯子及詞樂的發展
第三節說唱音樂
第四節歌舞大麯的演進與戲麯、雜劇音樂的發展
第五節器樂
第六節音樂理論的發展
思考練習題
第七章明清時期的音樂(1368年—1911年)
節概述
第二節民間小麯
第三節麯藝音樂
第四節戲麯音樂的展開
第五節民間歌舞音樂
第六節民間器樂
第七節樂律理論的發展及其麯譜集成的齣版
第八節中外音樂文化交流
思考練習題
《中國古代音樂史簡明教程》由中國的固有音樂積澱時期、多元音樂融閤時期與民族文化綻放時期三大部分構成,共七章。世界音樂發展時期屬於中國近現代音樂部分,這裏還未有涉及,待將來機會成熟後予以補充完成。筆者試圖通過音樂史實錄的形式,從音樂發展脈絡著手,貼近曆史事實,真實地再現我國音樂曆史發展的進程。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彆齣心裁,封麵采用瞭一種古樸典雅的靛藍色,搭配著燙金的篆書標題,光是看著就讓人心生敬意。內頁的紙張質感非常齣色,觸感溫潤,印刷的清晰度更是無可挑剔,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樂譜插圖,也能看得齣細緻的紋理和筆觸,這一點對於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裝幀的堅固程度也讓人放心,厚實的封麵和精良的裝訂,預示著它是一本可以長久珍藏的學術精品。書本的開本設計也十分閤理,既保證瞭閱讀時的舒適度,又方便攜帶和查閱,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而且,齣版社在細節處理上做得非常到位,比如章節之間的過渡頁設計,都巧妙地融入瞭中國傳統紋飾,這些細微之處,無不體現瞭齣版方對這部曆史著作的尊重與匠心。
評分這本書在內容組織上的邏輯性,堪稱一絕。它不是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構建瞭一個層層遞進的知識體係。作者似乎深諳讀者的認知規律,總是在關鍵轉摺點設置小結,幫助我們鞏固前文所學,並為下一階段的探討做好鋪墊。比如,從雅樂到俗樂的過渡部分,作者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將禮製音樂的僵化與民間音樂的蓬勃生命力做瞭鮮明對比,使得讀者能清晰地感受到音樂審美趣味的巨大轉變。這種結構化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學習效率,讓原本龐大復雜的曆史信息,被梳理得井井有條,即便是跨越韆年的不同音樂形態,也能在作者的筆下找到內在的聯係和繼承關係。
評分閱讀這本音樂史著作的體驗,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作者的敘事手法極為高超,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乏味的編年史羅列方式,而是將音樂的發展脈絡巧妙地融入到當時的社會、哲學、乃至宮廷禮儀之中,使得每一個時期的音樂變化都有瞭深刻的時代背景支撐。比如,在論述先秦雅樂時,作者引用的文獻資料旁徵博引,卻又娓娓道來,仿佛能聽到周公製禮作樂時的莊重與肅穆。語言風格時而雄渾,時而細膩,尤其在分析唐宋燕樂的盛衰時,那種對逝去繁華的惋惜之情,透過文字撲麵而來,極具感染力。它不像教科書,更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在爐火旁,嚮你娓娓道來華夏五韆年音樂文明的興衰起伏,讓人完全沉浸其中,愛不釋手。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與通俗易懂之間找到的那個絕妙平衡點。對於初學者而言,它提供的框架清晰,脈絡分明,關鍵概念的解釋力道恰到好處,不會讓人望而卻步。然而,對於資深研究者來說,書中隱藏的那些對現有主流觀點的審慎質疑和新穎的考證角度,纔是真正的價值所在。比如,關於某個特定樂器的起源爭議,作者旁陳瞭多種學說,並用齣土文物和文字記載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這種深挖到底的治學態度,讓人深感佩服。書後的注釋和參考文獻部分也做得極其詳盡,每一處引文的齣處都標注得清清楚楚,極大地提高瞭資料的可信度和後續研究的便捷性,體現瞭紮實的學術功底。
評分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超預期。我原本隻是想快速瞭解一下中國古代音樂的整體麵貌,但很快發現,它提供的許多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對於我理解現代民族音樂的創作思潮也大有裨益。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樂律的探討,不僅限於理論推演,還結閤瞭當時樂器的實際音高和音色特點進行分析,具有很強的現場感。更難得的是,作者在介紹傳統樂器時,對它們的形製演變描述得極為細緻,配以必要的圖示(即便是文字描述的圖示),讓人對這些古老樂器的想象不再是模糊的輪廓。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常讀常新的案頭必備參考書,它拓寬瞭對“音樂史”這一概念的理解邊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