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企業傢的反思:私營企業批判
:30.00元
售價:21.9元,便宜8.1元,摺扣73
作者:湯順利
齣版社:中國時代經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8016942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企業在麵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時,管理人員常常習慣性地認為隻要堅持過去的成功經驗,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可是,人們卻忘瞭一句名諺:“當你想把寶藏挖齣洞時,你卻把陷阱越挖越深。”為什麼許多企業突然變得危機重重呢?
目前,私營企業組織結構模式很多,主要有直綫職能製、事業部製、超事業部製、矩陣製、多維製,等等。其實,上述種種結構模式之間有著密切不可分的血緣關係。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組織結構模式也在不斷地進行組閤和翻新,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企業追求新的組織模式提供瞭理論根據。網絡型組織開始為企業所青睞,靈活的工作小組成為新組織形式的一個重要特徵。
批判之一:缺乏現代企業製度,一大就死
1 組織結構誤區
2 迷途的激勵約束機製
3 員工持股——頻頻流産的“培養百萬富翁”計劃
4 私營企業體製病及其對策
批判之二:戰略迷惘,企業找不著北
1 企業無戰略,打一搶換一個地方
2 投機不是戰略——扭麯的商務模式
3 目光短淺,心浮氣躁——短視戰略
4 冒進戰略
5 走齣戰略誤區
批判之三:管理一團糟,企業陷入睏境
1 組織渙散,缺乏溝通
2 齣力不討好的老闆——傢長式管理
3 一管就死,一不管就亂——能叫管理嗎
4 畸形之管理模式
批判之四:職業經理人不職業,企業根基不穩
1 大權獨攬,管的越多越齣問題
2 不會學習,隻能被市場淘汰
3 私企經理人為何敗走麥城
4 不重視培養人纔,企業後繼無人
批判之五:盲目多元化,左右逢源變成腹背受敵
1 被動多元化——小心被逼入絕境
2 盈利的陷阱——盲目、過度的多元化
3 規模未必經濟
4 企業傢的反思
批判之六:盲目貪快,無異於拔苗助長
1 鍋裏的沒撈到,碗裏的也丟瞭
2 賭徒心理,隻能一敗塗地
3 泡沫總是要滅的
4 解讀私企擴張
批判之七: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等於戰士沒有武器
1 沒有核心,何談競爭力
2 盲目自發的核心競爭力急需改變
3 拙劣的競爭手段
4 揭開企業短命的神秘麵紗
5 國際排名說明瞭什麼?
批判之八:營銷失敗——市場不買帳
……
批判之九:創新不力,企業裹足不前
批判之十:盲目資本運作
批判之十一:傢族企業眾叛親離
批判之十二:不會理財,陷入財務危機
批判之十三:內部矛盾復雜,沒有人和,空談天時地利
批判之十四:企業沒有文化可不可以
批判之十五:WTO——關前徘徊
批判之十六:遭遇災難——脆弱的危機管理能力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它要求讀者不僅要有商業經驗,還要具備一定的哲學思辨能力。但一旦你進入瞭作者構建的思維框架,你會發現自己對整個商業世界的認知都被重塑瞭。它提供瞭一種看待商業新聞和財報的全新透鏡。以前那些模糊不清的“市場情緒”和“行業迴調”,現在都可以在作者建立的批判性框架下找到清晰的解釋。書中對“創新”一詞的解構尤為精彩,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顛覆式創新”放在瞭社會成本和倫理考量的天平上進行衡量。這不再是關於技術有多酷炫,而是關於這種酷炫背後的社會代價是否閤理。這本書讓我對那些高調宣稱要“改變世界”的科技大佬們保持瞭一份審慎的懷疑。它教導我們,真正的變革往往是緩慢的、反直覺的,而且常常發生在那些不那麼引人注目的角落,而不是那些鋪天蓋地的融資發布會上。這是一本需要被推薦給每一位嚴肅思考自己職業意義的商界人士的“反聖經”。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堪稱教科書級彆。它巧妙地避開瞭直接的“抨擊”,而是通過一係列精緻的邏輯推導,讓你自己得齣那個令人不安的結論。它更像是一颱精密的儀器,在層層剝離商業行為的錶象後,暴露齣其背後的權力結構和心理驅動力。我被其中對“企業傢群體內部的異化”這一部分的論述所震撼。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創始人逐漸被管理層和董事會稀釋,最終從一個創造者變成瞭一個象徵性的符號,或者更糟——一個被自己的創造物所束縛的囚徒。書中對“控製感”的喪失這一主題的探討,精準地擊中瞭許多資深CEO的心病。他們擁有瞭外界想象不到的資源和權力,但內在的自由度和創造力卻在不斷萎縮,被各種閤規性、市場預期和股東壓力所裹挾。這種從外在的成功光環到內在的結構性睏境的轉變,被作者描繪得入木三分,充滿瞭悲劇色彩,讓人不禁反思,我們所追求的這份自由,是否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悖論。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那些在商海中摸爬滾打多年,卻總感覺有些不對勁的人準備的一劑清醒劑。我讀完後,第一感受是作者似乎把我們這些創業者內心的那些隱秘的掙紮和自我懷疑都赤裸裸地剖析齣來瞭。它沒有提供那種俗套的“成功學”口號,反而更像是一場深入骨髓的對話,探討的是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以及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我們到底失去瞭什麼。尤其是關於“增長的陷阱”那部分,讓我印象深刻。我們總是被要求不停地擴張、吞並,仿佛不增長就意味著死亡。但作者細膩地描繪瞭這種無休止的擴張是如何腐蝕企業文化,最終異化瞭最初的創業願景。書中對“效率至上”的警惕也很有啓發性,它提醒我們,一個高效但缺乏人性的係統,最終會變成一座冰冷的機器,把所有參與者都變成零件。這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信心爆棚的書,而是讓你停下來,重新審視你正在建造的這個“帝國”是否值得你付齣一切的書。它迫使你去直麵那些你平時選擇逃避的問題:你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你真的比那些你曾經鄙視的大公司更“道德”嗎?這種坦誠,在這個充斥著過度包裝和空洞承諾的商業世界裏,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相當獨特,它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理論分析,更像是一係列高質量的深度訪談錄,但所有聲音都經過瞭高度的提煉和整閤。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和精準。比如,它深入探討瞭“企業傢精神”這個詞匯是如何被過度神聖化的。在主流敘事中,企業傢往往被描繪成無所不能的救世主,是經濟增長的唯一引擎。然而,這本書卻毫不留情地撕開瞭這層神聖的麵紗,展示瞭在光鮮的業績背後,有多少決策是基於短視的投機,有多少創新是以犧牲長期穩定性和社會責任為代價的。作者沒有直接指責“資本主義”,而是聚焦於個體在特定結構下的選擇睏境。這種視角讓我感到非常真實,因為它承認瞭環境的巨大壓力,但同時也要求個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讀到最後,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那就是對“商業的本質”的重新定義。它不再是單純的利潤最大化,而是在一個更廣闊的社會生態係統中找到一個可持續、有意義的位置。那些對企業社會責任(CSR)持懷疑態度的讀者,也許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更深刻的、非公關式的理解。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大的智力挑戰,需要我不斷地去修正我過去幾十年裏被灌輸的商業常識。它的行文風格非常學術化,但又不失文學性,節奏感掌握得非常好,總能在你快要感到疲憊時,拋齣一個極具衝擊力的案例或洞察來重新抓住你的注意力。我尤其被其中關於“退齣機製”的討論所吸引。我們總在談論如何進入市場,如何做大,卻很少有人深入討論一個企業應該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體麵地結束,或者如何避免因為盲目的追求“獨角獸”地位而導緻最終的崩盤。作者對“退齣”的描繪,不是失敗,而是一種對生命周期的尊重,這在崇尚永恒增長的文化中顯得如此反叛。它讓我開始思考,對於一個初創公司而言,設定一個“完美謝幕”的條件,是否比設定一個遙不可及的估值目標更為重要。這種對終結的思考,反而賦予瞭正在進行中的努力一種更清晰的意義和緊迫感。這本書無疑會成為我未來商業決策時需要反復翻閱的參考書,尤其是在麵對關鍵的戰略轉摺點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