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15版:中药养生治百病
定价:29.8元
售价:20.3元,便宜9.5元,折扣68
作者:谢文英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36954755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一本书学会居家中药使用知识!一本看的懂、学的会的健康指南!
中药不但能防病治病,还能抵抗衰老、强身健体、改善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是公认的养生保健佳品。本书精心挑选了*常用的中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和养生妙用,内容丰富,体例明晰,十分便于广大中医保健爱好者参考阅读。
15版《中药养生治百病》根据体质的不同将中药重新分类详细的介绍了中药的功能主治、挑选保存、养生禁忌,并添加居家验方及药膳养生等内容,充实详尽,条理清晰,方便实用。希望通过阅读15版《中药养生治百病》,有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利用中药的养生作用,并得到健康和快乐!
谢文英,河南省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持省级课题二项,获省级课题二等奖二项,厅级课题6项,获厅级1等奖多项。著作主编5本,参编著作多本。临床从事中医慢性杂症。
上篇 小中药,大学问
节 四季滋补中药
中医认为:昼夜、四季,甚至气候的变化都会使人受到影响,其中尤以四季的影响为明显。因此,养生措施、滋补原则也要随着季节的不同作出相应的改变,把握春宜升补,夏宜清补,秋宜平补,冬宜滋补的原则。
春季滋补中药 春季,春阳上升,气潜发散,天气温,地气发,温发相合,应给予益气补血、平补阴阳的药物,如益气补血的滋补中药有黄芪、当归、川穹、党参等;平补阴阳的滋补中药有冬虫夏草、麦冬、肉苁蓉、菟丝子、海参、莲子、桂枝等。另外,肝属木,与春季相对应,因此春季应多进一些补益肝血、养肝的药食,如灵芝、枸杞子、山药、菊花、白芍等。
……
“治未病”的概念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还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亚健康已经成为常态,并有年轻化、扩大化的趋势,分清自己倾向于哪种体质,并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成为目前养生的新潮流。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养生需求,15版《中药养生治百病》根据体质的不同将中药重新分类详细的介绍了中药的功能主治、挑选保存、养生禁忌,并添加居家验方及药膳养生等内容,充实详尽,条理清晰,方便实用。希望通过阅读15版《中药养生治百病》,有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利用中药的养生作用,并得到健康和快乐!
这本关于草药养生的书,虽然没能直接涵盖我心目中那位特定老中医的独门秘方,但它的整体架构和对传统药理的梳理,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原本期望它能深入讲解几种特定疑难杂症在民间流传的“偏方祖传秘籍”,比如针对顽固性失眠那种流传于江浙一带、据说能让服者一夜好眠到天亮的特殊配伍。然而,这本书的着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宏观的“体质辨识”与“季节调理”。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湿气重”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食材搭配来祛湿,这部分内容虽然实用,但对于我这种已经对基础中医理论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略显基础。比如,书中对“脾胃虚弱”的论述,更多是停留在“多吃健脾食物”的层面,而没有像我期待的那样,去剖析那些古籍中记载的、针对不同程度脾虚所使用的君臣佐使的精妙配伍,那些需要特定炮制方法的药材组合。总而言之,它是一部优秀的入门或进阶参考书,但对于追求“绝招秘方”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火候略有不足,更像是一本精美的“养生手册”,而非“秘籍宝典”。那种直击痛点的、针对个体差异的精细化调理方案,在这本书里似乎被有意地淡化了,转向了更普适、更安全的大众养生路线。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其“治百病”这个宏大叙事与内容实际涵盖范围之间的落差。我带着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来寻找答案:我的亲戚常年受偏头痛困扰,我们尝试过很多方法效果都不理想,我特别希望这本书里能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在不同季节的辨证用药方案,特别是关于那些需要配合针灸或特定穴位按摩的辅助疗法。然而,这本书对于“痛症”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气滞血瘀的基础描述上,给出的药方多是活血化瘀的常用组合,比如桃红四物汤的变式。它缺乏那种针对“疑难杂症的个性化破局思路”。我理解,要做到“治百病”确实不易,但至少在一些常见但顽固的慢性病上,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更具穿透力的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疏通经络”这种基础性指导上。感觉作者更像是一位优秀的健康宣教者,而非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实践者,内容的安全系数很高,但也因此牺牲了部分解决“疑难杂症”的锐度。
评分我拿到这本《15版:中药养生治百病》后,最大的感触是它的排版和插图设计极其考究,简直可以当做艺术品收藏。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复刻,里面堆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古代的植物图谱。但实际上,它采用了大量现代医学插图的风格来解释药材的功效和经络走向,色彩柔和,图文并茂。遗憾的是,这种现代化的处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中医那种“古朴沧桑感”和“药性逼真感”。我本想了解的是,比如川芎这种药材,在不同产地(川芎与兴芎的区别),其药效和适用范围是否有细微差别,以及过去药铺里的老药师是如何通过闻气味、看色泽来判断药材真伪和药效强弱的“口诀”。这本书虽然提到了产地,但对这些细节的描述非常简略,更像是一张现代化的成分表。它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容易引起争议或需要专业指导才能操作的“烈性”药材的深度剖析,转而聚焦于枸杞、红枣、山药这类日常易得的食疗佳品。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深入到“药房背后的秘密”和“古法炮制的玄妙”,这本书提供的可能只是一个非常清晰、但略显表层的“导览图”。
评分相对而言,这本书在“药材的日常储存与炮制”这一章节的论述相对薄弱,这让我感到非常可惜。我原本期待能深入学习如何在家中对一些常见药材进行简单的预处理,以最大化其功效。比如,不同的“炒制”方法对药材的药性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当归应如何在家中用文火慢炒,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其行气活血的特性而不至于燥烈?或者,针对不同季节采集的草药,其处理方法是否有本质区别?这本书只是简单地提到了“炮制的重要性”,然后就转向了下一章的病症论述。对于那些热衷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养生爱好者来说,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手把手”指导,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在“从采买到入药”的链条前端打了折扣。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吃什么”的指南,而不是一份关于“如何准备和使用这些药材”的实用工具书,这种信息上的缺失,让它在深度体验传统中医生活化的环节上有所欠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严谨且学术化的,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它很少使用夸张的语言来描述疗效,数据和引用的文献也显得相当扎实。但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缺乏“故事性”和“感染力”。我个人偏爱那种带有历史烟云和人文关怀的养生书籍,比如记载着某位名医行医过程中,如何凭借一味药材挽救危机的传奇故事。我希望看到,在中药调理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情感之间的微妙互动是如何影响药效的。这本书将中药的功效描述得像化学反应一样清晰客观,比如某种成分如何作用于某个靶点。虽然科学,但缺少了“药到病除”时那种精神层面的震撼。我想知道,那些流传已久、带有民间传奇色彩的药膳,是如何从口耳相传最终被科学地记录和验证的,而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标准的教科书附录,严密、准确,但缺少了让人读后忍不住想立刻尝试的冲动和代入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