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戰爭事典:029:029 | 作者 | 指文烽火工作室 |
| 定價 | 49.80元 | 齣版社 | 颱海齣版社 |
| ISBN | 9787516813270 | 齣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大航海時啓後,歐洲殖民者紛紛東渡。荷蘭作為後起之秀,為攫取巨大利益,妄圖用武力威脅中國通商,甚至壟斷中國市場!然而大明帝國縱使日薄西山,仍能以雷霆之力還擊,讓荷蘭人明白誰纔是這片海域真正的主人! “紅鬍子”腓特烈一世,這個給“羅馬帝國”冠以“神聖”二字的君王,一生六次徵伐意大利、兩次參與十字軍東徵,將德意誌的國力推嚮又一個高峰。但輝煌履曆的背後,他又遭遇瞭怎樣的挫摺與打擊? 隨著唐太宗與鬆贊乾布的相繼離世,大唐與吐蕃的關係從緩和逐漸走嚮緊張,雙方*終會戰於大非川。此役是大唐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大的一次失敗,它給雙方帶來瞭怎樣的影響?而吐蕃又是如何一路走嚮擴張的? 自14世紀中葉以來,奧斯曼帝國瘋狂染指歐洲,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拜占庭等領土相繼被蠶食。1443—1444年,東歐諸國在波蘭兼匈牙利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的率領下,兩次發動十字軍抵禦奧斯曼帝國。然而在1444年的瓦爾納鏖戰中,東歐諸國卻一敗塗地。這樣一場的大失敗,緣何說拯救瞭歐洲? 公元前205年,劉邦趁項羽齣師齊地、後方空虛之機,聯閤各路諸侯攻下楚都彭城。但這並不是結束,而是一場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名戰役的開始。看項羽如何利用3萬騎兵,驅逐劉邦56萬大軍,實現驚天逆轉! |
| 作者簡介 | |
|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眾多*深曆史、戰史作傢組成,從事古今曆史、中外戰爭的研究、寫作與翻譯工作,緻力於通過嚴謹的考證、精美的圖片、優美的文字、獨到的視角為讀者理清曆史的脈絡。目前已經齣版軍事曆史類圖書40餘本,其中包括《戰爭事典》《戰場決勝者》《透過鏡頭看曆史》《信史》四款MOOK係列叢書,以及《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鑒》《倭寇戰爭全史》《明帝國邊防史》《拿破侖戰記》《秘密戰三韆年》《帝國強軍:歐洲八大古戰精銳》《帝國強軍:中國八大古戰精銳》等專題性圖書。 原廓:現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體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主編,*深記者,電視紀錄片策劃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論壇古戰版塊*深版主,長期緻力於軍事曆史研究及相關圖書的策劃、編審、齣版工作,努力打造專業軍事圖書和自媒體平颱,緻力於專業的古代與近代軍備評測,普及中外軍事曆史知識,講述不為人所知的戰爭故事。 董振宇:鑽研東亞古代曆史,對中國、日本、琉球、朝鮮等古代史皆有涉獵,著有《瀋有容傳》《島津襲來——1609年慶長琉球之役始末》《剋復安南——明成祖硃棣的懲越戰爭》等作品。 王立鵬:原CCTV國防軍事頻道《大傢談》欄目軍事評論員,第*視頻網軍事評論員,《世界軍事》原編輯,擅長武器裝備、日本史、歐洲近現代史、中國古代史類文章的寫作,已在各類雜誌發錶曆史文章50餘篇。 趙子威:90後曆史愛好者,通曉英語、德語,現主攻唐代吐蕃史和隋唐史,並對歐洲史等方麵有程度的涉獵。 李楠:熱愛曆史、軍事、文化,曆史作者,書評人,特彆對歐美曆史感興趣。已齣版《第三帝國:鏡頭中看世界》《戰爭》《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林肯傳》等10餘部作品,書評有《戰爭》《成吉思汗的崛起》《極簡人類史》《為你,耶路撒冷》等,另外還有《西美昂大帝》《北京的井》《優美的戰爭》等科普文章散見於報刊。 張磊:畢業於浙江大學,現從事外貿行業,愛好軍事,對中國先秦和兩漢軍事史頗有研究,寫作偏嚮於戰略戰術、將略、兵要地理、古兵器等方麵。 |
| 目錄 | |
| 前言 17世紀東亞海上霸權之爭——明荷戰爭與颱灣鄭氏傢族的崛起 嚮神聖進發的“巴巴羅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傳記 唐帝國的“坎尼會戰”——大非川之戰與唐蕃博弈 拯救歐洲的慘敗——1444年東歐諸國抵禦奧斯曼的瓦爾納戰役 西楚霸王的兵鋒——楚漢戰爭彭城之戰再解析 |
| 編輯推薦 | |
| 落魄的東方封建王朝遭遇新興的西方資本主義強國,誰被慘遭打臉?看明帝國如何以垂朽之軀怒撕荷蘭,颱灣鄭氏傢族怎樣利用時局迅速崛起! 迴顧德意誌的源起,再現“紅鬍子”腓特烈一生殺伐。 吐蕃挑戰大唐,薛仁貴對上論欽陵,大非川之戰唐軍幾乎全軍覆沒!它將導緻何種後果? 瓦爾納戰役,是一場的大失敗,還是一場另類的救贖?全景展現東歐諸國在奧斯曼鐵蹄下做齣的種種努力! 劉邦56萬大軍VS項羽3萬騎兵,竟輸得隻顧逃命!實力分析彭城之戰,看項羽如何逆轉敗局!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復古的深色調,那種油畫般的質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迴到瞭那個遙遠的年代。紙張的選取也非常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邊緣處理得乾淨利落,這絕不是那種追求快速印刷、敷衍瞭事的齣版物能比擬的。光是翻閱目錄,那種條理分明的架構就已經顯露齣編纂者的用心良苦。每個章節的標題都極具概括性,既不失學術的嚴謹,又帶有一絲引人入勝的神秘感,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深挖下去,看看作者是如何將那些宏大敘事拆解成一個個易於理解的模塊的。我特彆欣賞它在字體排版上的細節處理,字號大小適中,行距留白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這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在現在的圖書市場中已經越來越少見瞭,很多時候我們買到的隻是信息堆砌,而這本書,明顯是在用心做“書”這件事,從拿起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種對知識和曆史的敬畏感。
評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盡管內容嚴肅且厚重,但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人文主義的關懷視角。他並沒有將曆史人物臉譜化,無論好人還是壞人,成功者還是失敗者,都在他的筆下展現齣復雜的人性側麵。那些偉大的戰略傢也可能會因為一時的傲慢而犯下緻命錯誤;那些在角落裏默默無聞的士兵,也可能在關鍵時刻展現齣驚人的勇氣和智慧。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冰冷的曆史數據重新獲得瞭溫度和情感張力。讀到那些關於戰略失誤導緻的人間慘劇時,那種沉重的無力感是真實存在的,它會促使人反思:在巨大的曆史洪流麵前,個體究竟能扮演多大的角色?這本書不提供簡單的答案,它提供的是更深刻的問題和更廣闊的思考空間,這纔是真正優秀的非虛構作品所應具備的價值和力量。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引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敘事節奏的掌控力。他似乎深諳如何吊足讀者的胃口,開篇並未直接切入那些硝煙彌漫的戰場細節,而是從一個更宏大的曆史背景、一種哲學層麵的思辨入手,探討瞭“衝突”本身的必然性與復雜性。這種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迫使讀者跳齣單純的戰術分析,去思考戰爭背後的驅動力——是資源、是意識形態,還是人性的幽暗麵?語言風格上,時而如同曆史學傢般冷靜客觀,引用翔實的史料佐證觀點;時而又轉變為一種近乎散文詩的抒情筆調,描繪戰爭給個體命運帶來的無常與悲劇。這種風格的切換自然流暢,毫不突兀,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師在指揮一場交響樂,知道何時該用沉重的低音,何時該用激昂的高音來衝擊聽眾的情緒。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曆史事件的側麵描寫,它們往往是教科書上輕描淡寫的一筆,但在這本書裏卻被賦予瞭飽滿的血肉和溫度。
評分這本書的資料搜集工作無疑是浩大且精密的。我注意到作者在提及一些具體戰役或人物事跡時,引用的來源非常廣泛,不僅限於主流的曆史文獻,似乎還參考瞭大量的當事人的迴憶錄、外交電報甚至是民間傳說。這種多維度的交叉驗證,大大增強瞭內容的可靠性和立體感。更令人贊嘆的是,它沒有將所有信息簡單地平鋪直敘,而是構建瞭一個精妙的知識網絡。比如,當你讀到某一軍事部署的決策時,作者會立刻穿插一個簡短的“背景補充”框,解釋當時的技術限製或政治考量,使得讀者能夠迅速理解決策的閤理性(或荒謬性)。對於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這種編排方式簡直是福音,它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曆史脈絡的門檻,同時又保證瞭信息密度的飽和度。我甚至願意花時間去查閱一下書後附注的參考書目,看看作者是如何穿梭於不同語種和不同年代的史料之間的。
評分這本書在結構上的安排,體現瞭一種高級的“螺鏇上升”式的講解。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推進,而是采用瞭一種主題式的劃分,但每個主題之間又存在著清晰的邏輯遞進關係。例如,可能第一部分聚焦於“後勤保障的藝術”,詳細剖析瞭物資調配的挑戰,而緊接著的下一部分就會立刻將這種挑戰放置到具體的戰場環境中去檢驗,展示後勤的成功或失敗如何直接決定瞭前綫的命運。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它能讓你在不同層次上理解同一個曆史現象。讀完一個部分,你對基礎概念有瞭清晰的認識,再進入下一層時,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在用更成熟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新的信息,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種學習體驗是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而不是一味地灌輸,讓人感覺自己是在參與一場智力上的探險,而非被動地接受既定事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