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小学生品行障碍-识别、评估和治疗(万千心理)
定价:25.00元
作者:(美)休斯(Hughes, T. L.)等,彭维 ,傅宏 审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19843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学校常见心理问题译丛由加州大学“咨询、临床和学校心理学项目”副教授S. R.Jimerson等诸位业内专家联合撰写。
北师大心理系林崇德教授、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倾情推荐。
此套译丛特别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撰写。基于学校教师的工作需要,提供了有关多动症、自闭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品行障碍、自伤问题和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等多种常见儿童期发展性精神疾病的丰富资讯。为一线教师识别、评估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了**、*全的实用信息,并详细介绍了在学校环境中如何进行有效干预的丰富建议。
内容提要
此套译丛特别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撰写。基于学校教师的工作需要,提供了有关多动症、自闭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品行障碍、自伤问题和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等多种常见儿童期发展性精神疾病的丰富资讯。为一线教师识别、评估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了*、全的实用信息,并详细介绍了在学校环境中如何进行有效干预的丰富建议
目录
章 导 论
为什么学校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应该阅读本书
品行障碍的定义
品行障碍与教育支持服务
本书的目标和计划
第二章 病 因
潜在的神经学病因
潜在的遗传因素
潜在的环境因素
神经学、基因以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理解风险因素的影响
总 结
第三章 流行病学相关情况
发病率
相关疾病
双重诊断的问题
目前和将来的适应不良
总 结
第四章 病例发现、筛查和转介
来自学校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关键信息
发展的环境
品行障碍的形成过程
筛 查
行为观察
何时转介
总 结
第五章 诊断性评估
诊断标准
佳评估程序
宽带行为等级量表
窄带行为等级量表
行为观察
访 谈
以实验室和临床为基础的各类量表
人格问卷
画图测验
评估中的性别差异问题
总 结
第六章 心理教育评估
校园品行障碍
关于分类的争议
品行障碍的评估
评估框架
教育评价的具体实践
阐释品行障碍本质的具体领域
发展性水平
测量的评估参数和组织策略
评估报告的注意事项
总 结
第七章 治 疗
基于学校设置的干预策略
发展性问题的注意事项
提升亲社会能力的干预措施
多维干预
循证干预概要
总 结
附 录 品行障碍的相关资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审校者介绍
傅宏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民进江苏省直工委主任等职。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及马来西亚儿童教育研究中心从事访问、合作研究和讲学。目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宽恕及其文化差异比较,儿童认知行为治疗策略等方面。曾先后出版《认同社会》《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多部个人学术专著,并在《国际心理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 ofPsychology)等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主讲课程《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为国家精品课程。
文摘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行为问题上,但实际上,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行为管理生态系统。它不仅关注了行为本身,还深入探讨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乃至同伴关系对孩子品行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环境支持系统”的构建部分,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如何与学校的辅导老师进行有效协作,如何设定清晰且可执行的家庭规则。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意识到解决问题不能单靠一个人的努力。此外,书中对“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强调得非常充分,它提供了一系列在问题尚未形成时就可以介入的策略,这对于未雨绸缪的家长来说,价值巨大。它教会我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安全港湾”,而不仅仅是学会如何应对危机。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被赋权”的感觉。在面对孩子挑战性的行为时,很多家长会感到无助和挫败,仿佛自己是这场拉锯战中的弱者。然而,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和方法,使得我们有能力去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从而从被动的反应者转变为主动的引导者。它详尽地阐述了不同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和调整,而不是盲目套用模板。这种强调“适应性”和“灵活应用”的写作风格,使得书中的内容极具操作性。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一种干预措施后,都会附带一个“风险提示”或“常见误区”,这使得我们在实践中能够更加审慎,避免好心办坏事,真正做到了科学育儿和心理健康维护的结合。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它对复杂行为模式的拆解,简直是拨云见日。我过去总觉得孩子那些难以捉摸的“小脾气”或者突然爆发的情绪是无迹可寻,读完后才明白,很多看似随机的事件背后,其实都有着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在驱动。作者非常细腻地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在社交互动中可能遇到的困境,以及这些困境如何逐渐演变成我们日常所说的“问题行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如何建立有效、非对抗性的沟通桥梁给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我尝试运用其中提到的一种“镜像反馈”技巧,发现孩子对我的理解程度明显提高了,原本僵持的局面很快就缓和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观察、去倾听,去真正看到孩子在行为背后想要表达的需求。对于任何一个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的家长或老师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实践的指南。它让我从一个“解决问题”的急躁心态,转变为一个“理解和陪伴”的耐心模式,这种转变本身就是巨大的收获。
评分读完这本心理学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令人安心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处理孩子情绪波动或不当行为时,我们大人往往容易陷入情绪化的应对,要么是严厉指责,要么是过度溺爱,缺乏一个可循的框架。这本书提供的评估工具和方法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引导我们像侦探一样去收集信息:行为发生的频率、强度、诱因以及环境的关联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功能性分析”的阐述,这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行为会持续存在——因为它们总能带来某种“回报”,哪怕是负面的关注。这种分析方法论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孩子行为的洞察力,使得后续的干预措施不再是盲目的“堵截”,而是有针对性的“疏导”。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紧凑,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操作,环环相扣,让人感到每一步的推理都是站得住脚的,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实践这些复杂概念的信心。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这对于一本专业的心理学书籍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它没有过度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理论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思路。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非常注重情境的真实性。书中穿插了大量不同场景下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细节处理得极为到位,让我很容易就能在自己的经验中找到对应的影子。例如,关于“寻求关注型”和“逃避责任型”行为的区分,书中的描述细致到连孩子微小的肢体语言和眼神变化都考虑进去了,这对于日常观察至关重要。它没有提供那种一劳永逸的“神奇药方”,而是强调治疗是一个持续调整和反馈优化的过程,这非常符合现实生活的复杂性。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条理地记录和分析,将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感觉”,转化为可以被量化和讨论的“数据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