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别把烦恼带回家-心理治疗师的自我关怀指南(万千心理)
定价:32.00元
作者:(美)诺科斯,(美)盖伊 ,蔡丹,朱愉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5019687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很多年前,有个轰动一时的事件:广东省某自杀危机干预中心的主任*终因患抑郁症自杀身亡。这足以说明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一职业的高危性。想想原因也简单:环境险恶,经常接触负面情绪和信息;自以为是,遇到自己过不去的坎觉得无人能给自己答疑解惑;压力巨大,被别人的烦恼乃至生死牵连;内心挣扎,遇到移情、反移情效应不得不天人交战……
现在,有这样的一本指南性的书提醒咨询师们加强对自己的觉察,告诉咨询师如何处理自己的压力和心理问题,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更何况,这是一本操作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好书呢!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叶斌教授
常被问起“老为别人排忧解难,你自己有烦恼怎么办?”嗯,工作繁忙难免会有压力,只有懂得自我关怀,才能重拾轻松与快乐。从事情商研究多年,我总会为找到提升情商能力的好方法雀跃不已,迫不及待地想与周围的朋友分享。而这本书,不仅指导你我轻松工作的秘诀,更亮出了“爱惜自己,为心灵除疫”的秘方,相信定会令每位读者获益匪浅。让我们一起甩开烦恼,享受精彩生活吧!
——心理咨询师,媒体人 张怡筠博士
在助人领域,人们往往更关注求助者,而事实上,助人的过程本质上是助人者与求助者双向互动、平行成长的交互关系,这意味着助人者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潜在案主。这本书打破了一个神话,还原了一个事实,卸下了一个沉甸甸的包袱:助人者也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容易受伤而且需要治疗的脆弱群体。助人者同样需要不断的自我维护、自我治疗、自我关爱和自我发展。
这是写给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助人者的一本自助指导手册,它不仅发出了善意的提醒,而且,留下了清晰的路标。即使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也是一份帮助我们忙里偷闲进行自我疗伤并且优化生活的精美礼物。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主任 王瑞鸿教授
内容提要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你的内心,推动你的实践工作。希望这12个自我关怀的方法能够让你无论是在进行心理治疗工作时,还是回归到一个普通人的时候,都能够拥有全新的感受。我们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你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你自己首先必须振奋精神,要对生命的每一刻都心存感激,满怀热情!如果你的激情已经被这本书点燃,哪怕还只是星星之火,那么我们也可以欣慰地说,我们的努力已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目录
章 心理治疗师的个人价值
科学与实践的融合
个体与环境的结合
逆势而行
自我关怀的伦理需要
自我关怀中的悖论
关于心理治疗师自我关怀的研究
步,自我意识与自我监控
把自我关怀当做头等大事
第二章 回顾回报
办公室里获得的回报
办公室外获得的回报
内化回报重新定位
第三章 认识危害
空间隔离
情感孤立
患者行为
工作环境
治疗关系
心理健康的产业化
心理治疗师个人固有的危害
职业倦怠
应对危害
第四章 关注身体
睡眠
身体休息
营养和水合作用
身体锻炼
人际接触
小结
第五章 扶持关系
办公室里的扶持关系
办公室外的扶持关系
小结
第六章 设定界限
设定办公室里的界限
设定办公室外的界限
小结
第七章 认知重建
自我监控
治疗师的5项错误的“必须”认知
错误认知
反移情管理
小结
第八章 维持健康驿站
不健康的逃避方式
办公室里的健康驿站
办公室外的健康驿站
一个学院派的警告
小结
第九章 营造充满活力的环境
第十章 接受个人治疗
第十一章 塑造咨询师的精神与使命感
第十二章 培养创造与成长
作者介绍
John C.Norcross(JC.N),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国心理学职业委员会委员,美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大学心理系教授。国际社会与临床心理学会前任主席,美国心理学会(APA)心理治疗分会前任主席、常务委员,《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会成员。已出版15部专著,如《基于证据开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那些觉得自己“不配休息”或者“必须时刻在线”的朋友。我以前总觉得,只有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妥当,我才有资格放松,结果就是把自己逼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关怀”这件事:你必须先学会关怀自己,才能真正地、可持续地关怀他人。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贴近现实,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尴尬的、甚至有些羞耻的自我挣扎。比如,关于如何处理来自同事的无理要求,或者如何面对那些似乎永远无法被“治愈”的来访者时内心的波动,作者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人性化的应对策略。我尝试了其中关于“身体扫描”的练习,它帮助我重新连接了我的身体感受,要知道,我们常常因为过度专注于思绪而忽略了身体发出的疲劳信号。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最近工作压力山大,感觉自己像个漏气的皮球,整天提不起精神。读完这本书,我简直像是被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紧紧拥抱了一下,那种温暖和理解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总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比如,书中提到的“情绪急救包”的概念,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总是试图压抑那些不舒服的情绪,结果反而让它们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现在,我开始学着用书中的方法,在感觉快要被淹没的时候,及时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做一些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小事。这本书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一次平等的对话,它没有给我灌输生硬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边界感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无休止地为别人付出并不等于高尚,学会拒绝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这本书真的帮我找回了一些久违的自我掌控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直抵人心最深处。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以往看心理学书籍总希望能看到严谨的实验数据和模型支撑,但这本书更侧重于“体验”和“接纳”。它让我学会了一个很重要的词:自我慈悲。在过去,我对自己要求极高,一旦犯错或感到无力,就会陷入无休止的自我苛责。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专业人士。它用一种非常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引导读者放下“必须完美”的执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无助感”时的表达方式,那种承认局限性的坦诚,反而给人带来了更大的力量。我开始允许自己在面对某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而不是一味地硬撑。这种“松弛感”的获得,极大地改善了我的睡眠质量,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到“踏实”的书。市场上的心理自助书籍很多,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强调“积极思考”,让人感觉压力更大。然而,这本《别把烦恼带回家》却非常务实地处理了“灰色地带”。它承认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痛苦是常态,重点不在于消灭烦恼,而在于如何带着这些烦恼,更轻盈、更健康地前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成熟、沉稳,仿佛一位阅尽千帆的长者在低语。我非常欣赏它对于“专业界限”的探讨,这对于我们这些工作需要大量情感投入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它不是教你如何变得更强大,而是教你如何更智慧地保护自己不被消耗殆尽。读完之后,我不再认为照顾好自己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必要的、对职业生涯负责任的态度。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奉献”的真正含义。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自我成长”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大多是些空洞的口号,听起来振聋发聩,实践起来却水土不服。但是,这本读下来,感觉完全不一样。它没有那种“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虚假乐观,而是非常坦诚地剖析了我们这些助人工作者,尤其是那些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人,会面临的真实困境——那种被耗竭、职业倦怠感,以及偶尔产生的自我怀疑。书中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纯理论的教科书,而是更像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箱。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共情疲劳”的论述,那段写得太到位了,让我感觉终于有人理解了我那种“明明很想帮别人,但一转身就觉得自己被掏空”的复杂心境。我开始尝试书中建议的那些“微小的仪式感”来结束一天的工作,比如睡前五分钟的冥想,或是写下一件今天做得不错的小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我对日常生活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