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一碗乡味儿 9787514314861

食一碗乡味儿 978751431486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雪英著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家乡菜
  • 地方风味
  • 饮食文化
  • 烹饪
  • 菜谱
  • 生活
  • 回忆
  • 乡愁
  • 中国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14861
商品编码:297632026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食一碗乡味儿 作者 汪雪英著
定价 32.00元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 9787514314861 出版日期 2013-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009Kg

   内容简介

  《食一碗乡味儿》介绍了全国各地的美食佳肴,风味小吃,还有与之有关的饮食文化,历史人文掌故。

  历史和文化相融,美食与思念下饭。

  每个人心中的家乡拼凑在一起,成为—幅壮阔的江湖地图。汇集各地菜肴,以及食物背后的故事,快乐或感动,都将在嘴唇碰触的那—刻突然有所感怀。

  用味觉牵线,将游走在外的脚步和思绪相连。只因一个味道,便有太多记忆涌上心头。


   作者简介

  汪雪英,女,笔名汪洋。美食记者,杂志编辑。

  已出版作品:《漂流花季》、《漂在东莞十八年》、《其实,签单原来很简单》、《不再让命运流浪》、《同一屋瞻下:婆媳关系》。


   目录

前言 我的食言食语

章 江西菜,我故乡的味道

赣菜的红色文化

到“井冈人家”喝南瓜汤,追忆红色文化

江西血鸭

酱萝卜老鸭汤与美女豆腐

藜蒿:鄱阳湖里的草,南昌人餐桌上的宝

黄焖石鸡与清蒸石鸡

葱油蒲蛋

双龙过江,也叫鲫鱼蒸蛋

干锅笋干

第二章 粤菜,我第二故乡的美食

广东人的年夜饭

又闻粽子飘香来

淳朴的客家菜

粥趣

陈启泰的家乡风味

松山茶居:松湖烟雨茶餐情

煮在鸡蛋里的艾草:芳香四溢

街巷里的小美食

鲜活美味的顺德菜与全鱼宴

春之味,顺德人爱的客家菜

客家人农庄:原汁原味中的乡野味道

清鲜不腻的潮州菜

“蚝”门盛宴

潮江渔村:新鲜海味,从渔船到饭桌

食以“芥”为先

素食非斋——健康素食新概念

贵“蚬”有别

第三章 地方菜,或与之有关的

鲁菜:山东菜的历史源流

湖北菜:大肆做鱼,大碗吃鱼

湖南菜:生葱熟蒜的美味

东北菜:老刘野生大鱼,来自乌苏里江

云南美食:花花草草、虫虫鸟鸟亦是菜

川菜: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

微菜:安徽菜与徽菜的区别

陕西菜:陕西饮食文化

河南菜:河南老乡,吃馍喝汤

苏杭菜:甜甜的味道

梦里水乡浙江菜:清淡新咸味儿

贵州菜:酸辣可口的开胃菜

内蒙古菜:呼伦贝尔草原,飘来清香的烤羊肉的吱吱声

台湾菜:小食的魅惑

新疆菜:遥远的地方,有我向往的孜然美味

第四章 异域风味美食环游记

文艺的意大利也是美食胜地

午餐,让我们享受印度咖喱的美味

从东莞去“老巴刹”,品味新加坡美食

口味酸辣让人上瘾的泰国菜

第五章 我的美丽健康饮食秘籍

美颜果蔬:吃出天然美丽自然健康

家庭厨房:吃出温馨美味健康营养

珍贵菜肴:吃出口味美容养颜

第六章 食色性也,我的美食小情调

调酒师:夜色,旋转于指间的舞蹈

松山湖畔红酒香

美女铁板烧,清风扑面来

浪漫情牵甜丝丝

蓝岸,红酒映红了西餐扒房

爱上蓝岸

心累了,到卡尔福去躲雨

感·悟·香鹅掌

帝豪花园酒店荔枝宴

后记


   编辑推荐

  《食一碗乡味儿》内容介绍了全国各地的美食佳肴,风味小吃,还有与之有关的饮食文化,历史人文掌故。这是作者在全国各地行走八年中撰写的一部有关美食,有关历史人文,有关情感的“江湖食语”。能够走遍天下、能够品尝人间美食中是福分,作者希望与读者分享从美食升华的精神感悟。


   文摘

   序言

《江山万里风云录:一部跨越百年的史诗》 内容简介 《江山万里风云录》是一部宏大叙事、气势磅礴的家族史诗与国家命运交织的鸿篇巨制。它以波澜壮阔的笔触,描绘了从清末风云变幻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古老家族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与挣扎,以及他们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命运轨迹。全书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更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迁、文化冲突与民族精神觉醒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旧梦初醒(1890-1911) 故事始于江南水乡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沈家。沈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主沈怀瑾,一位恪守儒家传统、饱读诗书的士大夫,试图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保持家族的体面与宁静。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西方思潮的冲击如同洪水猛兽,开始侵蚀着这座古老的宅院。 沈怀瑾的长子沈清源,生性聪慧,却对八股文的僵化深感厌倦。他偷偷研读维新派的书籍,心系天下大事,对国家积弱的现状深感忧虑。在上海结识了革命志士,被新思想彻底点燃了救国的热情。书中细致地描绘了清末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忠君与爱国之间的艰难抉择。清源的蜕变,是从一个养在深闺的书生,转变为一个敢于投身革命洪流的先行者。 与此同时,家族内部也暗流涌动。二少爷沈清越,性格内敛沉稳,更倾向于实业救国。他远赴海外学习最新的工业技术,立志要在实业上为家族乃至国家争一口气。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另一股重要的力量——脚踏实地的建设者。 第二部分:战火与新生(1912-1927) 辛亥革命爆发,沈家经历了从震惊、观望到最终接受的复杂心路历程。清源投身讨袁的斗争中,屡经生死考验,他的理想主义与残酷的现实不断碰撞。家族的田产因战乱而遭受损失,传统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 抗日救亡的烽火渐起,故事的焦点转向了民族危亡之际的知识分子与地方士绅的态度。沈家的女儿沈婉仪,原被视为典型的大家闺秀,却在目睹了列强欺凌和民生凋敝后,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由进步人士组织的救亡团体。她利用自己在文化圈的影响力,进行秘密的宣传和募捐活动,展现了女性在历史转型期的独特力量。 这一阶段,家族成员分散于不同阵营,有人追随北洋军阀的灰色政治,有人投身于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有人则默默坚守在教育岗位上,试图以文化薪火来对抗黑暗。家族成员间的观念冲突和立场差异,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次争吵背后,都是对国家未来道路的深刻思考。 第三部分:烽烟下的坚守(1928-1949)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沈家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沈清源和沈清越共同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清源所在的地下组织,在敌占区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不仅要躲避特务的监视,还要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保护着江南的文化遗产不被战火吞噬。 清越则利用他的实业基础,将工厂秘密转移到后方,或将其改造为军工生产线。他必须在残酷的商业竞争、资源的匮乏以及日军的威逼利诱中,艰难地维系着实业的命脉。书中对后方工业建设的描写,充满了对民族工业家坚韧不拔精神的赞颂。 沈婉仪投身于战地医院和难民救助工作。她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和平的渴望。她与一位游击队员的爱情,是在硝烟中萌芽的坚贞,他们的结合象征着理想主义与行动力的完美统一。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曾经对立的家族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保卫家园,最终达成了深刻的和解。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家族成员,而是肩负着历史使命的中国人。 第四部分:重建与展望(1949年以后) 新中国的成立,为沈家带来了新的曙光,但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必须适应全新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清源和清越在新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参与到国家的基础建设和工业重建工作中。他们将毕生的学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新生的共和国。 书中细腻地展现了他们如何放下过去的身份标签,以务实的态度融入新的时代。他们的后代,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继承了前辈的理想,但选择了更广阔的天地——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工程师、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奋斗,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主题与艺术特色 《江山万里风云录》的魅力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与精微的人物刻画的完美融合。它避免了脸谱化的处理,每一个角色都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多面的道德选择。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小说探讨了“家国情怀”这一永恒的主题:家园的稳固是国家强盛的基础,而国家的安宁才是小家幸福的保障。它是一部关于责任、牺牲、坚守与传承的史诗,带领读者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理解今日之幸福的来之不易。这部作品,是写给所有经历过、或正经历着时代变革的国人的一曲深情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字的韵律感要求比较高的人,很多美食散文读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像是在念说明书。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就透露出一种悠扬的节奏感。我瞥了一眼其中一段关于制作某种传统点心的描写,文字的流动性很强,仿佛能听到锅铲碰撞的声响和食物在火上滋滋作响的声音。这说明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能够将静态的食物转化为动态的感官体验。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这个味道是什么,而是“让我感受”到这个味道的诞生过程。比如说,描写食材的采摘,应该是带着清晨的露水和泥土的芬芳;描述烹饪时的等待,应该是带着一丝焦灼和最终的期待。好的美食文字,是能够调动起读者全部感官的,包括嗅觉、触觉、甚至听觉。如果这本书能做到,那么它绝对值得被反复阅读,甚至可以作为提升写作技巧的范本。

评分

从书名来看,“乡味儿”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地域属性和时间沉淀感,它指向的不仅仅是一种味觉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个人对于那些能够成功“地理标记”食物的书籍抱有特殊的偏爱,因为它们承载着特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我期待这本书能在介绍食物的同时,也为我们勾勒出那个特定地域的社会图景——农民的作息、节日的习俗、人与土地的关系。它应该像一个精密的仪器,捕捉住那些即将消逝的地域文化基因。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为什么在那个地方的人们会选择用这种特定的方式烹饪,背后的气候、资源甚至是历史事件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他们的餐桌文化。如果这本书能将美食叙事提升到文化人类学的层面,那么它无疑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经典之作,而非转瞬即逝的潮流读物。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感觉它带着一种独立出版的精神,没有过多商业化的修饰,这让我对它的内容纯粹性抱有极大的信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各种精致的、经过滤镜美化过的“完美食物”包围,反而遗忘了那些粗粝但真实的美味。我猜想,这本书的主角可能不是那些昂贵的海鲜或异域食材,而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土豆、豆角、甚至是粗粮。通过对这些寻常之物的深入挖掘,作者或许在探讨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如何从平凡中发现非凡,如何通过食物来维系家庭和社群的纽带。这种返璞归真的姿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无疑是一种温柔的抵抗。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带有生活印记的“不完美”,比如哪道菜火候稍过,比如哪种食材因季节不佳而味道略逊,正是这些细微的瑕疵,才构筑了真实可信的“乡味儿”。

评分

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泥土气息和烟火气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小时候外婆家的厨房。我特别喜欢它那种质朴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翻开扉页,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文字里的温暖和故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个章节,但光是浏览目录和那些精美的插图,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的独到眼光。它似乎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美食评论,而更像是邻家阿姨拉着你絮叨家常,聊聊那些关于“吃”的记忆和情感。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收藏了许多快要失传的老味道,那些用时间和爱熬煮出来的独特风味,是现代都市生活中越来越稀缺的宝藏。我期待着跟随作者的笔触,去体验那种从食材到成品,再到最后被品尝、被铭记的完整过程,那种踏实又满足的幸福感。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快消品,而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礼物。我打算周末泡上一壶清茶,慢慢享受这段味蕾的旅程,相信它会带给我很多惊喜和感动。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阅读的几本同类型书籍,要么是过于强调烹饪技巧的学院派作品,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的网红打卡指南,让人读起来总觉得少了一点灵魂。但是,从这本书的整体调性来看,它似乎走的是一条更深入、更有人文关怀的路线。我猜想,作者在记录这些“乡味儿”的时候,一定花了大量时间去了解背后的人和事,是哪些朴实的劳动换来了桌上的佳肴,是怎样的生活哲学让这些简单的食材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这种对生活本真的尊重和挖掘,是当下很多文化产品所缺失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地域特色和普适情感的,如何在描绘具体风味的同时,又让身处不同地域的读者都能找到共鸣点。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只是一本美食书,而是一部微型的社会风俗史。那种深入骨髓的烟火气,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期待着能从中汲取一些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