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读茶经学泡茶 | 作者 | 戴玄,周旭著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501991891 | 出版日期 | 2013-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20开 | 商品重量 | 0.622Kg |
| 内容简介 | |
这是一本通过介绍陆羽《茶经》,以《茶经》的结构作为全书体例,通过《茶经》的脉络结构,古今对比,教大家了解古代的茶知识,学习现代的茶知识。尊重现代人的习惯,使读者在对比的学习了解中,更进一步地认识茶经、学习泡茶、了解茶道。 |
| 作者简介 | |
| 戴玄,从事茶文化研究、传播工作多年,茶树策划,爱茶人士。茶文化简单阅读的先行者与传播者,希望为每一个喜欢茶的读者提供内容全面、阅读简单的作品,成为搭建茶叶专家与普通读者沟通的桥梁,把专业的茶知识变成简单有趣的文字奉献给每一个爱茶的读者。 |
| 目录 | |
| 一之源 ——南方有嘉木,茶的产地溯源 南方有嘉木 茶树的种植发展史 现代的茶树类型 好山好水出好茶 唐人饮茶,求于险峰山野 今人种茶,多在山区坡地 二之具 ——采集、运输、加工茶叶的工具 唐人采茶常用的工具 现代采茶、制茶的工具 上品采摘,纯人工采集 中品采摘,成团向下剪 下品采摘,成片向下剪 现代化机械的运用 三之造 ——茶叶的制作过程 唐人制茶 讲究采春茶 制茶的步骤 怎样鉴别好茶 陆羽鉴茶 我们如何选茶 制作方法不同,现代茶分七类 绿茶:未发酵茶,大限度保留了茶的原味 乌龙茶:半发酵茶,绿叶镶红边,七泡有余香 红茶:全发酵茶,茶香极为浓郁 黑茶:越陈越香的茶中另类 白茶:绿妆素裹 黄茶:黄汤黄叶的茶黄金 花茶:茶香花香两相宜 四之器 ——泡茶常用的工具 唐代泡茶器具和使用方法 现代茶盘及周围茶具的摆放 从风炉到煮水器的演变 唐代煮茶器具:风炉、笤、炭挝、火笑、□、交床 现代烧水器具:煮水器(随手泡) 现代泡茶器具:茶壶 茶壶——紫砂壶 从茶碗到盖碗、茶杯、公道杯 陆羽选碗选名窑 茶类不同,选择的材质也不同 现代泡茶器具:茶杯、/厶\道杯、盖碗 从简单的纸包茶叶到各种各样的茶叶容器 唐代的纸包茶 现代多种多样的存茶方式 怎样用好茶叶罐 家庭存茶小诀窍 古今通用的茶巾 唐代的粗绸茶巾 现代茶巾的使用 从夹、则到现在的茶道六用 唐代的茶夹和茶则 现代的茶道六用 从具列、都篮到现代的茶盘 具列:摆放茶具 都篮:储存茶具 茶盘:现代茶艺的基础 从唐代的滓方到现在的水盂、废水桶 滓方 废水桶 水盂 从札到养壶笔 札,用来清理的刷子 养壶笔,清理带养护 从畚到杯托、壶承、盖置 畚,用来放茶碗的垫子 杯托——护杯护桌 壶承——保护茶壶 盖置——保护壶盖 现代人使用的一些新茶具 闻香杯 普洱刀 茶荷 滤网 滤网架 茶玩 五之煮 ——泡茶的方法与技巧 泡茶进化论 泡茶方法的演变 水为茶之母,泡茶如何择水 陆羽如何择水 现代人泡茶如何选水 现代人泡茶如何控制好水温 七大类茶的冲泡方法 冲泡绿茶 冲泡乌龙茶 冲泡黑茶 冲泡红茶 冲泡黄茶 冲泡白茶 冲泡花茶 六之饮 ——喝茶也很讲究 茶圣陆羽的饮茶原则 不同的茶适合用不同的茶具 茶礼趣谈 茶艺用语欣赏 学习专业的冲泡方法 泡茶基本手法 从新手到高手的泡茶细节 四季茶饮各不同 饮茶需度量 七之事 ——古今茶人茶事 唐之前的茶文化 茶俗 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 不同国家的饮茶习俗 茶食 古今茶书 茶诗 八之略 ——茶叶产区与名茶 唐代茶区分布 四大茶区 江北茶区 江南茶区 西南茶区 华南茶区 茶乡 铁观音之乡安溪 南坪林,北鹿谷 茶古府普洱 九之图 ——饮茶贵在自然,不要拘泥 不论古今,喝茶要因地制宜 办公室简易泡茶 户外及旅行喝茶 十之 ——把经写在纸上,把茶悟在心里 附录:续茶经(节选) |
| 编辑推荐 | |
| 穿越时空,与茶圣陆羽共享一杯好茶。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读茶经学泡茶》让我感觉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泡茶技巧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指南。我一直觉得,懂得如何泡一杯好茶,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味觉和嗅觉上。例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讲解不同茶系的香气特点,是清幽的兰花香,还是浓郁的花果香,亦或是沉稳的木质香?并且告诉我如何分辨这些香气,以及如何通过嗅闻来判断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在口感方面,我期望它能引导我品味茶汤的甘甜、醇厚、回甘,甚至那些微妙的涩感和苦味,并理解它们在整体风味中的作用。书中是否也会提及一些与茶搭配的点心,或者在什么场景下饮用什么茶最合适?比如,在阅读时适合品味哪种茶,在朋友聚会时又该选择哪种茶来营造气氛?这本书在我眼中,更像是在教会我如何用一杯茶来点缀生活,让每一个平凡的时刻都充满仪式感和雅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读茶经学泡茶》让我联想到了一份传承,一份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智慧。我一直觉得,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光是听一些关于茶道的说法,就觉得很有哲学意味。这本书的出现,仿佛给我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能窥探到这份古老的智慧。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泡好一杯茶”的表层,更希望能挖掘茶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茶的历史典故,那些与茶相关的名人轶事,或者古代文人墨客是如何将茶融入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的。我特别期待能了解不同茶类的起源,它们是如何从一片片茶叶变成我们手中香醇的饮品的,这个过程是否也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和自然的馈赠。此外,“茶经”这个词本身就很有分量,我好奇它是否会借鉴《茶经》的精髓,用现代人的语言和视角来解读古老的茶道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喝茶不仅仅是解渴,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与自然、与历史对话的体验。如果能从书中感受到那种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那就更棒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我,我一直对茶文化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享受一杯好茶的时候,总觉得背后蕴含着很多故事和讲究。这本书的标题“读茶经学泡茶”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感觉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更深层次的茶的世界。我期待它能详细地介绍茶的种类,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等,并且告诉我它们各自的特点,包括产地、制作工艺、口感风味,甚至连它们各自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都希望能够有所涉及。当然,作为一名初学者,我更关注的是“学泡茶”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泡茶步骤,从选择合适的茶具,到水温的控制,再到茶叶的投量,每一个细节都能够被清晰地讲解。最好还能有一些针对不同茶类的冲泡技巧,比如绿茶需要低温慢泡,而红茶则可以稍高水温。我也希望它能告诉我如何通过观察茶汤的颜色、闻茶香、品尝茶味来鉴别茶的品质,并且理解不同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泡茶的技巧,更是一次探索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旅程,我希望能从中获得知识,提升自己的品茶鉴赏能力,也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雅致。
评分当我看到“读茶经学泡茶”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种静谧而专注的画面。我设想这本书的排版一定是清新雅致的,用词也会是温润细腻的,就像一杯泡好的龙井,绿意盎然,清香扑鼻。我期待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复杂的泡茶知识娓娓道来。也许书中会配有精美的插图,详细展示茶叶的形态、茶具的样式,甚至冲泡过程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茶叶分类和品鉴方法开始,比如如何区分不同绿茶的外形和口感,如何欣赏乌龙茶的“绿叶红镶边”。然后,再深入到泡茶的环节,一步步地指导我掌握水温、投茶量、冲泡时间等关键要素。我尤其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进阶”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调整这些参数来品尝到茶叶的更多层次的风味,如何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来调制出独一无二的茶饮。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位细心的茶艺导师,能引领我一步步从对茶的懵懂走向对茶的品鉴和热爱。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是否能够帮助我解决在日常生活中泡茶时遇到的困惑。比如,有时候泡出来的茶味道很涩,或者香气不够浓郁,又或者汤色浑浊,这些问题都让我觉得自己在泡茶这件事上还不够“专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耐心地解答我这些“小白”级别的疑问。它应该会从最基础的泡茶水入手,讲解不同水源对茶汤风味的影响,是纯净水更好,还是山泉水更胜一筹?接着,它可能会深入探讨茶具的选择,是陶瓷的、玻璃的还是紫砂的茶壶更适合泡不同种类的茶?再往细了说,它甚至可能教我如何正确地清洗和保养茶具,以保证下一次泡茶的纯净。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避坑指南”,告诉我泡茶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有哪些,以及如何避免它们。例如,是不是茶叶放多了就会苦涩?水温太高会不会破坏茶叶的香气?这些实操性的建议,对我这样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随便泡泡”升级到“有章可循”,让每一杯茶都能达到我期望中的美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