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训之祖(颜氏训) | ||
| 作者 | 冯祖贻 | ||
| 定价 | 22.00元 | ||
| ISBN号 | 9787534846359 | ||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4-05-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129 | |
| 插图 | |
| 借人典籍须爱护,“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为颜之推所推重。他特举当时济阳江禄借别人书籍从无损坏为例加以说明。 “勤学”为颜之推《训》中反复训导的主题之一。他举出一系列古人、今人勤学而成大器的例子以为倡。 儿子与后母的关系,在庭中很难处理。他举汉代孝子薛包的故事,又举自己亲戚中的例子,说明后母亦会为儿子的诚意所感动。 第二,用反面的事例,说明某事不可行,行产生严重后果,让后世引以为戒。 为说明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可逾度,过分的爱成其害。颜之推举北齐琅邪王的例子,认为太后对其爱护过分,增长了他的骄横,至矫诏斩宰相,终罹灾祸。又举春秋时共叔也因母爱过分而遭杀,汉代刘邦爱赵王如意,如意被杀等古今事例,不仅说明父母对子女的爱不能过度,而且要“均”的道理。他称这些例子“可为灵龟明鉴也”,让后世做借鉴的用意是很明显的。 为说明“巧伪不如拙诚”、名实应相符的道理,颜之推以《左传》中伯石辞让卿位及王莽篡汉假意推辞的故事,说明任何自以为“巧密”之计,终将为后人看穿,并将遗臭万年,此类事,“可为骨寒毛竖也”。 颜之推鄙视那些“贾诚(忠)以求位,鬻言以干禄”的人,认为他们与与事“或无丝毫之益”。这些人中,他列举了历史上的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等人。他要表明的态度是“论政得失,非士君子守法度者所为也”。他倒并非一律排斥臣下对君主进行谏诤,他要求谏诤时,要考虑谏诤的内容是否合乎自己的地位,以及君王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否则,是危险的。这是颜之推为官的经验之谈。 颜之推所举的反面例子,看来,倒并不都是负面的。如他为了证明自身族写文章一贯是“典正”的,从不作“轻薄”之语,在《文章》一篇中,将东汉至南北朝玄学之士的为人、为文,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贬抑;又将从屈原、宋玉以下的数十人乃至汉武帝及曹氏三代(曹操、曹丕、曹叡)、宋武帝都进行了负面评价,也都有失公允。 第三,为将道理讲得更透彻,同时举出正、反两面的例子,让后人从中选择,而且留下深刻印象。 为强调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训》举了正、反两例来说明。正面例子是梁元帝大司马王僧辩,时已40岁,为统兵大将军,但稍有过失,其母魏太夫人还要“捶挞之,故成其勋业”。反面例子是一位学士,自小受父亲宠爱,只表扬不批评,以是“暴慢日滋”,终被一将军“抽肠衅鼓”。 在《治》一篇中,《训》同时举两组例子:一组治过于“严刻”或过于“宽仁”,均不足为法;另一组则是素清贫,即宽厚待人。显然宽厚待人的裴子野是颜之推树立的榜样。 《勉学》篇中同样有两两对立的例子。帝王中,梁元帝是好学的典范北齐孝宣帝虽孝顺其母,但临死诏文却说“恨不见太后山陵之事”,等于是“见古人之讥欲母早死”,是“无学所为”造成的。颜之推又表彰了北朝崔浩、张伟、刘芳、邢子才四儒,认为他们“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与之相反的是一批“只读义疏”的士大夫,他们只能称“田间闲人”。两两对比,颜之推要后世学习的对象一看便知。 第四,《颜氏训》是一部严肃的教育书,所讲的道理是严肃的,所引用的故事或事例大多是严肃的;但全书中,颜氏也选择了某些“可笑之人”和“可笑之事”,让读者能轻松一下,增添了该书的可读性。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训之祖:颜氏训》对颜氏后代及中后世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颜氏后代的为人、处世、人格循其训,是世人的表率。《华夏文库·儒学书系·训之祖:颜氏训》为后世训树立了典范,其重人伦、礼为教本、应世经务、蒙养、传统美德等思想,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 一 颜之推的世、经历和写作《颜氏训》的背景 1 南迁世族 2 三为亡之人 3 写作《颜氏训》的历史背景 二 《颜氏训》——训之祖 1 庭教育 2 道德教育 3 学习的目的与方法 4 理想人生的度过 5 艺术修养和对族传统的固守 三 《颜氏训》的叙事方法和教育方法 1 以儒经典、格言为出发点 2 以历代圣贤、明达之士作楷模 3 以亲身经历当教材 4 以古今事例供借鉴 四 《颜氏训》对后世的影响 1 对颜氏后代的影响 2 对后世训、范、诫的影响 |
通读完《训之祖(颜氏训) 冯祖贻》,我体会到了一种由内而外的宁静感。这本书并非那种能让你看完后立刻拍案叫绝的“爽文”,它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如同春雨润物,无声无息却滋养深厚。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看似枯燥的训诫总结中,融入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和具体的案例,这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关于“孝悌”的论述,它没有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到日常起居、言语分寸的具体要求上,这才是真正的“训诫”之道——教人如何生活。然而,我也思考,在高度个体化的现代社会,这种基于家族和宗族的集体伦理,如何在不扼杀个人独立性的前提下发挥其积极作用?这本书也许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提供的思考框架和价值坐标,足以让我们在面临现代困境时,找到一个参照系。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反复揣摩的经典之作,它对读者的要求高,但给予的回报也同样丰厚,它引导我们关注那些被现代生活快速节奏所忽略的、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人”的永恒命题。
评分坦白说,初读《训之祖(颜氏训) 冯祖贻》时,我感觉自己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在面对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这本书的结构似乎并不追求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它更像是一本案头的参考书,需要读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查阅和印证。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某种“中道”的反复强调,那种对平衡、对适度的追求,在今天这个极端化倾向日益明显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但是,这种“中道”是如何界定的?它的边界在哪里?作者在这方面论述得是否足够清晰,还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后人想象和发挥?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过于绝对的论断往往禁锢思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雅而内敛的,没有太多激昂的口号,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论证和对具体情境的剖析来达到说服的目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私密交谈,他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探索提问本身。这是一种高明的教育方式,也是这本书价值的体现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倒是挺有意思的,《训之祖(颜氏训) 冯祖贻》。光是‘训之祖’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某种渊源流长的学问或是治世的准则,带着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我一开始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种期待的,毕竟名字里带着‘颜氏训’和‘冯祖贻’,这暗示着某种家族传承的智慧或者是一位重要人物的学说结晶。我猜想这或许是一本关于伦理道德、家风传承,或者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某种核心思想的深入阐释。翻开书页,那种纸张特有的年代感和油墨香,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重量。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些“训诫”系统地组织起来的,是按时间脉络,还是按主题分类?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这些看似古老的训诫,如何还能焕发出新的光彩,给予我们现实的指导?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而不是僵硬的教条。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启发,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个立足的根基和思考的方向。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沉甸甸的学术气质,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仔细揣摩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
评分拿到这本《训之祖(颜氏训) 冯祖贻》后,我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考古探秘。我首先被其行文的节奏感所吸引,它不像现代那种直白的叙事,而是充满了古典的韵味,那种措辞的精妙和逻辑的严谨,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功力。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冯祖贻先生是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对“颜氏训”进行继承与发展的。这其中一定蕴含着他对社会治理、人际交往乃至个体修养的深刻理解。我总是在思考,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教诲,在经过历史的发酵后,其核心精神究竟是什么?是强调克己复礼,还是注重实用主义的处世哲学?如果只是简单地复述前人,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有限了。我更看重的是,作者是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将这些传统智慧与他那个时代的现实问题进行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段落,那种感觉就像是寻宝一样,每一次的深入都会发现新的线索和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本书绝不是可以囫囵吞枣的快餐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品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内里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但需要读者自己去打磨和发掘。我尤其注意到冯祖贻先生在阐述“训诫”时的那种严谨态度,仿佛他深知自己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后世子孙的行事准则,因此下笔极为审慎。我好奇的是,在“颜氏训”的框架下,冯祖贻是如何处理那些可能与时代发展产生矛盾的传统观念的?是坚决摒弃,还是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这种取舍之道,往往最能体现一位思想家的深度和勇气。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既能保持传统的根脉,又能拥抱时代精神的智慧结晶。这本书的难点或许在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否则很容易将某些论述误读为脱离现实的空谈。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查阅相关的历史典籍,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所处的语境,这种相互印证的过程,反而极大地加深了我对全书的理解和认同。这种需要“做功课”的阅读体验,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反而成了一种难得的奢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