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编导形象语言研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吴蓓,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副教授。首届国家艺术类人才培养项目访问学者和纽约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骨干人才。主要作品:编剧/总编导中国舞剧《半生缘》《那个秋天里的女人——秋瑾》《北京人》等。执行总编导民族舞剧《周原女人》,执行导演大型舞蹈诗《紫气京华》,合作编剧/编导中国舞剧《原野》。担任编导的舞剧《满江红》《篱笆墙的影子》,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卖火柴的小女孩》,舞蹈诗《天地之上》《下西洋》,音乐剧《天地七月情》等。主要获奖: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作品金奖,第二届和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比赛作品银奖,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诗比赛作品金奖和舞剧比赛作品铜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优秀作品奖,第八届中宣部“五个—工程”奖,2014年国家大剧院舞蹈节展演作品,第十二届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展演作品,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文艺作品评比一等奖,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学术论文一等奖等。并多次担任戏剧的舞蹈编导,获奖作品有黄梅戏《徽州女人》、话剧《红领巾》、京剧《图兰朵公主》、越剧《蝴蝶梦》等,曾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第十届和第十一届文华大奖等。
绪论
第一章中国舞蹈的文化特质
一、中国艺术的特征
二、中国古代舞蹈“形象”
第二章中国舞蹈形象语言的审美品质
一、中国舞蹈“形象”之“意象”
二、中国舞蹈“形象”的美育作用
三、舞蹈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四、中国舞蹈“形象”中的再现与表现
五、中国舞蹈“形象”的精神审美
第三章舞蹈形象的艺术品质
一、舞蹈语言的抽象性和舞蹈作品的形象塑造
1.舞蹈动作中的抽象因素
2.舞蹈作品的诉求
3.塑造与方法
二、舞蹈“人体”的局限与无限
1.舞蹈的局限
2.在限制中创造
3.自我舞蹈与交流沟通
三、舞蹈动作的内在色调和外部环境构成
1.舞蹈动作的内在色调
2.舞蹈动作的外部环境构成
3.编导自身与舞蹈语言的关系
第四章身体运动的空间时间与形象认知
一、舞蹈形象背后的潜藏能量
1.树立形象
2.打破形象
3.剥离形象
二、舞蹈的理性化层面和舞蹈的感性化层面
1.动作意念的思想意识
2.动作的外观和联系
3.动作序列和组织
三、舞蹈的肢体语言与观众交流
1.身体、空间、时间
2.线索、固定、消解
3.形、神、境、情
第五章舞蹈形象语言的编导教学
一、主题动作中舞蹈形象的确立与发展
1.主题动作
2.形象元素确立
3.发展变化
二、群舞中主导动机和主题动作的形象包含
1.主导动机和主题动作
2.主体舞段在群舞中的作用
3.群舞中的形象和意境营造
三、段落中对形象种子的发展
1.舞剧中人物形象主题的确立
2.舞段中人物形象的丰满和性格成长
3.形象的连贯和音乐舞蹈视觉化在舞剧叙事结构中的更迭
第六章舞剧创作中形象语言的深化
一、结构立意作为语言的作用
二、创作手法作为语言的作用
三、舞蹈动作作为语言的作用
结语
附录
自觉于“限制”和“放浪”间的心灵表现
舞剧《那个秋天里的女人——秋瑾》创作谈
舞剧《原野》创作谈
中国舞剧《半生缘》之创作“表现”
舞剧《北京人》创作有感
参考书目
后记
我是一位对古典舞理论非常感兴趣的爱好者,这次购书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系统学习一下编导思维的构建过程。这本书在探讨“跳舞”这一行为如何转化为可被观众理解和感知的“语言”时,采用了多维度的分析视角,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它没有停留在对单一舞种的描述上,而是将视野放到了更广阔的戏剧艺术领域,探讨了舞蹈语汇如何与舞台空间、灯光、音乐进行有效的张力构建。书中引用的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们并非那些陈旧的、早已被研究烂熟的经典,而是穿插了一些更贴近当代语境的编创实例,这让理论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新鲜感和启发性。更关键的是,作者在介绍那些复杂的理论框架时,总是能够巧妙地穿插一些具有画面感的描述,比如如何通过“肢体的速度变化来暗示心理的波动”,这些精妙的措辞,极大地帮助我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了可以想象的具体舞台画面。这对于我今后尝试构思自己的作品,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智力地图。
评分我是在进行毕业论文的资料搜集时偶然发现这本书的,一开始只是抱着碰运气的心理,希望能找到一些与“中国文化元素如何融入当代编舞”相关的扎实论据。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的学术严谨性体现在对文献的广泛引用和对研究范式的清晰界定上,让人深信其论点的可靠性。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中国舞蹈局限于传统符号的简单复刻,而是非常前沿地探讨了在多元文化碰撞下,如何提炼出具有现代性的“中国舞蹈形象语言”。作者的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对于某些过度浪漫化或符号化的倾向提出了理性的反思,引导读者去探寻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书页空白处做笔记,很多观点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角度,这对于突破现有研究瓶颈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无疑是我的研究宝库。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买过几本号称是“教材”的舞蹈理论书籍,结果发现它们要么过于偏重技术动作的分解,要么就是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让人读起来非常吃力,很多句子需要反复揣摩才能勉强领会其意。但是,这本《中国舞蹈编导形象语言研究》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它仿佛是为那些有一定舞蹈基础,但渴望从“如何跳”提升到“如何创”的专业人士量身定做。书中对于“意象”与“叙事”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尤为精彩,作者清晰地指出了纯粹的意象堆砌如果不附着于内在的逻辑结构,就容易沦为形式主义的空洞展示。我尤其喜欢它对“节奏感”在空间布局中的体现所做的深入剖析,这部分内容刷新了我对舞台调度这一环节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走位,而是教你如何用位移来塑造情感的起伏和故事的张力,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对未来的教学或创作方向有了更坚定的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迷人,它有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保有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和专业性,又没有牺牲掉作为艺术理论书籍应有的诗意和感染力。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总能用精准而富有韵律感的句子来描述那些转瞬即逝的舞蹈瞬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时间性”在舞蹈中的表达时所用的比喻,那种将抽象的时间感具象化到肢体运动轨迹中的手法,既形象又深刻。虽然涉及大量的理论术语,但每一次专业词汇的出现,都伴随着清晰的释义和直观的例证,这使得即使是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但对舞蹈艺术抱有深厚热情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汲取营养。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审美上的提升,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观看舞蹈时的视角,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一个有能力进行深度解码和欣赏的参与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里面内容肯定很扎实。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市面上关于舞蹈理论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深入浅出、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却不多见。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舞蹈的“形象语言”这一核心概念时所下的功夫,结构组织得非常清晰,从基础的动作分析到更高层次的意象构建,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特别是初读前几章时,作者对“非语言符号”在舞蹈表达中的独特作用的论述,让我立刻明白了许多过去在观看演出时模糊感受到的东西,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适中,行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它不像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耐心地为你揭示舞蹈艺术的内在奥秘,每一个理论点的阐述后面似乎都能看到作者多年舞台实践的影子,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舞蹈本体之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