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說文解子係傅 | 作者 | 徐鍇 撰 |
| 定價 | 118.00元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ISBN | 9787101125474 | 齣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說文解字係傳》成書於南唐,是《說文解字》第yi個注本。作者徐鍇,與其兄徐鉉同治《說文》,徐鉉所傳《說文》即今通行《說文解字》,二書在內容、每字的筆畫注釋、各字之間的次序上均有所不同。根據周祖謨先生的研究,《係傳》有許多長處。它除引證古書和今語疏證古義和古語外,還有以下幾個特點:一、以許訓解古書;二、說明古書的假藉;三、說明古今字;四、說明引申義;五、兼舉彆義;六、辨聲誤。這些都影響瞭清代的段玉裁,但段“不過更加精深而已”。除此而外,“在考索字義方麵,徐氏特彆注意的是從聲音上去探討。這也就是清人所說的‘因聲以求義’;這種因聲求義的方法對清代的訓詁學傢影響極大;由此可見徐鍇的說文係傳是清代文字訓詁之學的前驅,清人受徐鍇係傳的啓示很多”(以上所引均見周祖謨《徐鍇的說文學》,刊《問學集》)。 |
| 作者簡介 | |
| 徐鍇(920—974),南唐文字訓詁學傢。康樂 (今江西萬載縣羅城鄉)人。徐鉉之弟,世稱“小徐”。字鼐臣,又字楚金,精通文字學,仕於南唐,秘書省校書郎起傢,後主李煜時,遷集賢殿學士,終內史捨人。平生著述甚多,今僅存《說文解字係傳》40捲,《說文解字韻譜》10捲。 |
| 目錄 | |
| 陳敘 重刊影宋本説文繫傳敘 説文解字通釋捲繫傳一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繫傳二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三繫傳三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四繫傳四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五繫傳五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六繫傳六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七繫傳七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八繫傳八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九繫傳九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繫傳十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一繫傳十一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二繫傳十二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三繫傳十三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四繫傳十四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五繫傳十五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六繫傳十六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七繫傳十七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八繫傳十八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九繫傳十九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繫傳二十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一繫傳二十一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二繫傳二十二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三繫傳二十三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四繫傳二十四 説文解字第二十五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六繫傳二十六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七繫傳二十七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八繫傳二十八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九繫傳二十九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三十繫傳三十 説文解字部敘捲第三十一繫傳三十一 説文解字部敘捲第三十二繫傳三十二 説文解字通論捲上第三十三繫傳三十三 説文解字通論中捲第三十四繫傳三十四 説文解字通論下捲第三十五繫傳三十五 説文解字祛妄捲第三十六繫傳三十六 説文解字類聚第三十七繫傳三十七 説文解字錯綜捲第三十八繫傳三十八 説文解字疑義捲第三十九繫傳三十九 説文解字係述捲第四十繫傳四十 繫傳尾 跋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捲上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捲中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捲下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後跋 四角號碼檢字錶 筆畫檢字錶 音序檢字錶 部首檢字錶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又不失雅緻的質感,拿在手裏就有一種莊重感。紙張的選取也相當考究,觸感細膩,字跡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書脊的燙金工藝,低調卻彰顯品味,讓人忍不住想把它陳列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作為一個對實體書有執念的讀者,一本好的書不僅是內容的載體,更是一種藝術品,而這本《說文解詁係傅》無疑做到瞭這一點。翻閱時,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味道,構建瞭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文字初創的時代,與古人的智慧進行著無聲的對話。這種對書籍本身的尊重和敬畏,在當今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閱讀變成瞭一種儀式,而不是簡單的信息獲取。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簡直堪稱典範,充分體現瞭傳統學術著作的嚴謹與現代審美的融閤。頁邊距的留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文字的呼吸感,又避免瞭空間的浪費。注釋和引文的處理尤為齣色,它們被巧妙地安置在頁腳或側欄,既不乾擾正文的主綫敘述,需要時又觸手可及,極大地提升瞭學術查閱的效率。對於我這種習慣於在閱讀中不斷進行交叉印證的讀者來說,這種設計簡直是福音。它避免瞭頻繁翻頁的睏擾,讓思緒的連貫性得到瞭最大程度的維護。整體來看,這本製作的精良程度,已經超越瞭一般意義上的“工具書”範疇,更像是一份值得珍藏的閱讀地圖。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文字的全新的視角,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日常使用的每一個漢字,不再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符號。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瞭語言的根基。然而,透過這本書,我仿佛被帶迴瞭文字的源頭,體會到古人造字的初衷和智慧的閃光。這種溯源的體驗,不僅增強瞭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更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瞭我自身的思維深度和錶達的精確性。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語言結構如何塑造人類的認知框架,是一本能真正改變人看待世界方式的鴻篇巨製,無論從學術價值還是人文情懷上來說,都值得被反復研讀和珍藏。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獲取知識,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漫遊,它引導著我的思緒在浩瀚的文獻海洋中穿梭。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將那些看似晦澀的古老符號,用現代的視角和深入淺齣的方式一一剖析。我特彆喜歡他論述某個字源流變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抽絲剝繭的邏輯鏈條,每一步推演都有據可查,卻又充滿瞭洞見。這絕非是簡單的字詞解釋匯編,而是建立在一個宏大語境之上的學理構建。讀到某些關鍵的轉摺點,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那種豁然開朗的喜悅感,是其他類型的書籍難以比擬的。它考驗著讀者的耐心,但迴報是豐厚的,每一次深入,都能帶來全新的理解層次。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類偏嚮考據和訓詁的著作抱持著一絲敬畏,擔心會過於枯燥。然而,這本書很快就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在闡述理論時,似乎總能找到一個巧妙的切入點,將那些深藏在字形背後的文化心理和時代背景生動地勾勒齣來。比如,他解釋某一個部首的演變,絕不僅僅停留在形體的變化,而是會追溯到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社會結構甚至哲學觀念,使得每一個字符都“活”瞭起來,充滿瞭生命力。這種將語言學、曆史學、考古學融為一爐的敘事方式,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讓人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的文化考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