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懒人学做菜创意下厨365变 陈师兰 青岛出版社

正版新书--懒人学做菜创意下厨365变 陈师兰 青岛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师兰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烹饪
  • 家常菜
  • 懒人食谱
  • 创意料理
  • 下厨房
  • 新手学做菜
  • 陈师兰
  • 青岛出版社
  • 菜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31394
商品编码:299865637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懒人学做菜创意下厨365变

定价:29.00元

作者:陈师兰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55231394

字数:

页码:1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今天想吃粗饱的米饭,明天想吃清淡的蔬菜,后天想来个下午茶聚会,大后天想准备一桌什么都有的大餐……这种善变爱玩的心情,《懒人学做菜创意下厨365变》都懂——主食、简餐、快炒、甜点,为您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整理,想吃什么自由选择。
  冰箱只有某几种菜的时候怎么做?不喜欢吃这种菜或这种味道又该怎么办?没关系!每道菜品都有无数变化,酸辣的、清爽的、香浓的,风味可以任意调配,内容可以就地取材。创意下厨365变,我的厨房我做主!

目录


作者序
前言
如何使用本书

Part 1 自由主食
懒人电锅咖喱饭
日式五目炊饭·时蔬咖喱饭
味噌炖饭·茄汁炖饭
西班牙炖饭·印度蔬菜炖饭
黑胡椒菇菇盖饭
琼脂黑椒菇菇盖饭
洋葱黑椒菇菇盖饭
电饭锅黑椒菇菇盖饭
咖喱菇菇盖饭
味噌菇菇盖饭
碎茄子烤饭
碎茄子烤箱饭
洋葱碎茄子烤饭
素肉末碎茄子烤饭
素火腿碎茄子烤饭
五色蔬果烤饭
嫩豆皮盖饭
酥排盖饭
豆皮蛋包饭
南瓜豌豆粥
南瓜什蔬饭·南瓜炒饭
味噌南瓜粥·洋葱南瓜粥
素培根丁粥·南瓜焗饭
八宝炸酱面
八宝炸酱饭·八宝炸酱什蔬
八宝炒饭·八宝贝壳面
瓜仔素燥面·八宝包
八宝水饺·八宝盒子
什蔬冬粉汤
什蔬泡饭·什蔬米粉汤
彩色蔬菜面·什蔬宁波年糕
什蔬粿条·什蔬绘面
什蔬韩式年糕·什蔬烩饭
什蔬小火锅
百变煸烤薯泥
生菜土豆色拉
镶青椒煸烤土豆泥
香酥薯饼·土豆泥挞
……

Part 2 快手简餐
Part 3 懒人好菜
Part 4 乐活点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舌尖上的冒险:探索风味与技巧的烹饪殿堂 书籍名称: 《风味图鉴:从零开始的精进烹饪指南》 作者: 李明,王芳 出版社: 蓝海文化 ISBN: 978-7-5096-8888-0 --- 内容简介: 《风味图鉴:从零开始的精进烹饪指南》 并非仅仅是一本菜谱的简单汇编,它是一部深入剖析烹饪科学、艺术与哲学的实战手册。本书旨在引导所有热爱美食的读者——无论是初入厨房的烹饪新手,还是渴望突破瓶颈的进阶爱好者——构建起扎实的烹饪知识体系,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非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 我们相信,烹饪的乐趣源于掌控与创造。本书的核心理念是“解构与重塑”,将复杂的烹饪过程分解为最基础的元素,让学习过程清晰、高效且充满成就感。 第一部分:厨房的基石——食材的秘密语言 本部分着重于食材的内在特性与处理的艺术。我们摒弃了笼统的描述,转而深入探究每一种核心食材的化学变化与最佳运用方式。 1. 蔬菜的生命力: 详细介绍了十字花科、茄科、根茎类蔬菜的细胞结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焯水时间对菠菜和西兰花至关重要。我们提供了“水分管理”的精细指南,教你如何通过控制火候和油温,最大限度地保留蔬菜的天然脆度和营养,而非仅仅是“炒熟”。针对不同季节的当令蔬菜,提供了最佳的保鲜与唤醒技术。 2. 蛋白质的蜕变: 针对肉类(牛、猪、禽类)和海鲜,我们构建了“温度与质地”对照表。不再依赖模糊的“几分熟”,而是精确到食物核心温度对肌肉纤维的影响。例如,慢炖(Braising)与快速煎封(Searing)如何通过梅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创造出截然不同的风味层次。书中特别辟出章节,讲解如何通过腌制中的酶解作用,自然嫩化肉质,达到餐厅级的口感。 3. 谷物与淀粉的魔法: 大米、面粉、土豆,这些看似平凡的淀粉类食材,却是风味的载体。我们将揭示意大利面条的“硬度(Al Dente)”与面筋形成的关系,以及烘焙中酵母的活性如何受环境温度和酸碱度调控。对于米饭,我们提供了不同米种(如粳米、籼米、糙米)在吸水率上的差异化处理方案。 第二部分:火候的艺术——热传导的精确控制 烹饪的本质是对热能的驾驭。本书的第二部分专注于传热方式对最终成品风味和口感的决定性影响。 1. 煎、炒、炸、烤: 不再是简单的操作步骤,而是基于物理学的选择。我们用图表对比了深度油炸(Deep Frying)与浅层煎炸(Pan-Frying)在水分蒸发速率上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高温能形成酥脆外壳,而低温却能保持内部多汁。对于中式炒菜中的“镬气”,我们从空气流动、油烟点和锅具材质三个维度进行了科学解析,并提供家庭厨房实现这一效果的技巧。 2. 慢煮与低温: 重点介绍了“舒肥法”(Sous Vide)的家庭应用潜力,以及传统文火慢炖的能量转化过程。如何利用极低的温度长时间作用,让结缔组织缓慢转化为胶质,是本章的亮点。我们详细对比了蒸汽、水浴和烤箱烘烤对食物内部水分重分布的影响。 3. 调味的时机: 盐、糖、酸、香料的加入时机,直接决定了菜肴的成败。何时放盐才能促进肉类脱水、何时放糖才能防止焦糊、以及如何利用酸性物质(如醋和柑橘汁)来平衡厚重的味道,都配有详细的实验案例说明。 第三部分:风味的交响——调味料与香料的深度搭配 本书拒绝平庸的“少许”和“适量”,提倡“按需取用”的精准调味。 1. 香料的萃取与激活: 深入介绍全球常见的香料,如孜然、豆蔻、丁香、辣椒等。讲解如何通过干烘(Toasting)和湿润(Tempering)技术,激活香料中挥发性油脂的潜力,从而释放出其最饱满的香气。我们提供了一套“味道轮盘”,帮助读者在基础风味(咸、甜、酸、苦、鲜)之外,探索更深层次的组合。 2. 酱汁的构建系统: 酱汁是风味的灵魂载体。本书构建了“基础母酱”体系,从法式清汤(Stock)的熬制开始,延伸出如贝夏梅尔(Béchamel)、德米格拉斯(Demi-Glace)等经典基础酱的制作流程。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了如何利用亚洲食材(如味噌、鱼露、豆瓣酱)来制作具有本地特色的“增味剂”。 3. 鲜味(Umami)的科学运用: 详细阐述谷氨酸钠(MSG)在自然食材(如番茄、蘑菇、海带)中的存在形式,并提供如何通过发酵、熟成等手段,人为地提高菜肴的鲜味水平,实现“自然提鲜”的效果。 第四部分:餐桌的呈现——视觉与感官的完整体验 烹饪的最后一步,是将美味呈现在视觉上。本章关注摆盘的几何学和色彩学。 1. 结构与平衡: 学习如何利用高度、对比和留白来构建富有层次感的盘面。我们推荐了“三点原则”和“引导线原则”,帮助读者在不显得刻意的情况下,引导食客的目光。 2. 色彩的调和与对比: 如何利用天然色素(如甜菜的红色、菠菜的绿色)来增强菜肴的吸引力。同时,如何避免颜色过于混杂,保持视觉的清晰度。 3. 质地的交响乐: 一道成功的菜肴,应该在口感上包含软、脆、滑、韧等多种体验。本书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叠加不同的烹饪层次,确保每一口都能带来丰富的触觉享受。 《风味图鉴》 是一本面向未来的烹饪书。它不仅教你如何烹饪出令人称赞的菜肴,更致力于培养你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风味建筑师”。翻开它,你将踏上一段永无止境的、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色彩搭配得很大胆,图片质量非常高,几乎每一道菜都有成品展示图,而且视角选择得很专业,让人看了就食欲大开。但问题也出在这里,过于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创意”,导致一些基础步骤的文字说明显得有些单薄。举个例子,做一道看起来很酷炫的“彩虹蔬菜卷”,图示上展示了神奇的卷曲技巧,但真正动手时,我发现固定造型的关键点——比如用什么粘合剂、蔬菜的厚度要如何控制——在文字描述中几乎被一笔带过,全靠猜测和试错。我花了大量时间在调整食材的形态上,而不是在享受烹饪的过程。对于我这种对细节有强迫症的读者来说,这种“意会大于言传”的教学方式,确实有点令人抓狂。我宁愿牺牲一点点版面的美观度,多配几张关键步骤的特写照片,哪怕是黑白照片也行,只要能把那个“窍门”讲清楚。

评分

我之所以入手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365变”的承诺去的,想着能覆盖一整年的不同主题和食材搭配。然而,翻阅了目录后,我发现有些“创意”的实现门槛似乎有点高,至少对我现有的厨房设备来说是这样。比如,里面提到了好几样需要用到分子料理工具或者特殊的烘焙模具才能完成的效果。我住的公寓厨房空间有限,根本放不下那么多专业设备。所以,书里很多令人惊艳的“变身”,对我来说,更像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不是我能在周三晚上为自己准备的晚餐。这让我感到一丝沮丧,因为我真正需要的,是那些用普通炒锅、电饭煲就能搞定的,但看起来又不像“剩菜”的快速变通法。如果书能更明确地标注出“需要特殊工具”和“适合新手”的区分,那么读者在购买时就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抱持着一个全年都能用的美好幻想。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署名是“陈师兰”,从书的整体风格来看,她显然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并且极富个人风格的烹饪专家。然而,这种强烈的个人烙印有时候也会成为普通读者的障碍。书里很多步骤的逻辑跳转非常快,似乎是作者心血来潮的灵感迸发,但在记录下来时,她省略了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比如,为什么这道菜要先冷冻再油炸?这样做能带来什么质变?这些背后的烹饪原理,这本书几乎没有涉及。对我来说,学会“做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我才能把这个技巧迁移到其他菜品上去。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步骤,一旦某一步出错,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补救,也无法举一反三。所以,它更像是一本精彩的“美食画册”或者“灵感速查本”,而不是一本能系统性提升我厨艺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菜谱的封面设计得挺有意思,用了一种比较清新的色调,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觉得自己对烹饪有点“无能为力”,特别是下班后只想快点吃上饭,所以看到“懒人学做菜”这几个字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不过,我拿到手后,还是有点小小的期待落空,因为它似乎更侧重于“创意”本身,而不是真正面向厨房新手的那种手把手教学。比如,一些基础的火候控制、油温的判断,这些我特别需要的内容,介绍得就比较简略了。感觉作者是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厨房常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做花样翻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连切菜姿势不对都会被特别提醒的详尽指南,这样我才有安全感。可能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吧,毕竟“365变”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性。总之,它更像是一本给有点基础,想让自己的家常菜变得有趣起来的读者的升级指南,而不是给厨房小白的入门宝典。对于那些追求效率和创意的年轻人来说,或许会发现很多惊喜。

评分

从内容实用性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创新性”确实很强,很多菜品的组合方式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比如将某种甜点元素融入到咸味的主菜里,或者使用一些不常见的香料进行搭配。这确实拓宽了我的味觉边界,让我意识到烹饪不只是重复已知的食谱,更是一种探索。然而,这份探索感带来的结果往往是“高风险”。我尝试了几次书里的进阶菜式,失败率比我以往自己瞎琢磨的还要高。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作者在描述调味比例时,更多地使用了“适量”、“少许”、“根据口味调整”这类模糊的表达。我理解这是为了鼓励自由发挥,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适量”可能意味着一勺,也可能意味着一小碗。我迫切希望看到的是克数或者精确的毫升数,哪怕是建议范围也好,比如“2克干香草或15毫升新鲜香草”,这样我心里才有底,知道自己离成功有多远,而不是凭空猜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