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味道上海
定价:39.00元
作者:欧阳应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495403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一本记录了这座城市各种精彩食踪的美味指南
一本浸染了这座城市“人间烟火”的异乡食录
香港饭人欧阳应霁点火X上海地陪殳俏煽风
与七十位上海好友严选一百二十个吃喝地标
走遍外滩潜入老宅钻进弄堂出走乡镇
吃出上海前世今生大未来
内容提要
上海,是欧阳应霁母亲出生的地方,因此上海味道对他来说承载着一种记忆。他邀请了在上海从小吃到大的美食作家殳俏作为地陪,用上传说中的“味觉定位法”,一鼓作气吃遍城中一百二三十家大小食肆,用*的热情和*的肚量拥抱着各种上海的食物。
他们会一早起来,去人气旺的包子铺面排队买肉馒头、菜馒头、豆沙馒头;也会撑到很晚,特地跑去号称是上海美味宵夜之一的小摊尝试令人难忘的深夜豆浆;他们会在铺着塑胶桌布的本帮菜家庭小馆里吃油腻腻的草头圈子、油爆虾、酱肉;也到人满为患的充满了老爷爷老奶奶的点心店里温习鲜肉小笼、千层油糕、糯米烧卖;从时髦雅致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小馆,到作为时代产物的半中半洋“海派”老西餐馆,到人气旺能量足的传统菜市场,这是一本试图记录这座城市各种精彩食踪的觅食指南,也是一本浸染了这座城市“人间烟火”的异乡指南,满心满胃的温暖。
旅行,有各式动机种种目的,各式主题各种玩法;但如何吃喝?总是避不开的课题。如果用吃喝来理解一个城巿,那又会是何种感受?香港作者欧阳应霁,在漫画创作∕设计书写外,为关心的其实是这么件饮食小事。
在每个城巿如何吃喝,是他在2007年出版了两本《香港味道》后关心的问题。“夫饮食,小术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决定从他自己关心的问题开始,进行一个个城巿的cityfood guide的吃喝玩乐饮食书写。所谓:从私人味道体验出发,带领读者进入每个城巿的味道质感。
本系列名为〈吃到底〉味道城市系列,以《味道上海》是继《味道台北》热销后的第二本,接下来还将出版香港、北京等城市美食导览。
目录
作者介绍
欧阳应霁
一个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标签定位的创作人。时而涂鸦漫画荒谬奇情一心造反,时而登堂入室访亲会友大做文章,或者驻守厨中舞刀弄叉饮饱食醉,或者离家出走天南地北浪荡终日。
自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获取荣誉学士及哲学硕士以来,长期对现代家居生活及建筑设计潮流观察研究,并对饮食文化吃吃喝喝深入体验,大量撰写相关评论推荐文章,发表于中港台报章杂志。始终迷恋文字和图像,愿意在两者的微妙关系中纠缠成长,矢志做个贪心的,快活的,认真的跨媒体导游。
出版有生活写作系列《香港味道》、《半饱》、《慢慢快活》、《放意大利》、《回家真好》、《设计私生活》及《天生是饭人》(2011)。文字写作以外同时热衷漫画创作,出版有《我的天》、《爱到死》、《小明》、《三七廿一》、《我的天使》等漫画系列。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相当的直接和尖锐的,它完全没有试图去美化上海的任何部分,反而敢于直面那些光鲜外丽背后隐藏的幽暗与矛盾。 它不像一些旅游读物那样只会歌颂“魔都”的繁华与机遇,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在这个快速迭代的巨型熔炉中,个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被异化的痛苦。 比如,书中对“精致穷”现象的剖析,那种为了维持某种表面光鲜的生活标准,而不得不透支未来、活在焦虑中的一代人的生存状态,描写得入骨三分,让人读完后脊背发凉。 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写实主义,他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冷静地切开城市的肌理,把那些令人不适的脓包展示给我们看。 这种诚实让人敬佩,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温馨的、抚慰人心的故事,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 它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座城市最真实、最未经修饰的脸。 尤其是在处理阶层固化和地域偏见的部分,作者的措辞极其辛辣,毫不避讳地指出了那些潜藏在礼貌用语之下的刻薄与排斥。 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爱”与“恨”之间的界限,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不讨好”。
评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上海”塑造成一个扁平化的符号,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多声部、多层次的交响乐团,每个声部都清晰可闻,却又和谐共存。 这种“多元共生”的主题贯穿始终,从法租界的老洋房到新开发的浦东新区,从说着一口地道上海话的“老克勒”到操着五湖四海口音的“新上海人”,作者都给予了平等的关注和深刻的理解。 他没有进行任何价值判断,而是让这些不同的群体在文字中进行“对话”。 比如,书中有一段精彩的对比描写,一边是新天地里,人们用高价品味着被重新包装过的“怀旧”体验;另一边是老西门,人们依然在狭窄的空间里,用最传统的方式维持着生计和尊严。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指责任何一方,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让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并置和摩擦,才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生命力。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在上海的街头,你随时可能从一个国际化的金融中心,拐进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弄堂,体验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时空感受。 这种空间上的剧烈反差,被作者的叙事巧妙地熨平,转化为一种对城市生命力的赞歌。 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流动”的,它让你感受到上海作为一座不断变化、自我更新的有机体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我简直是被作者笔下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上海深深地吸引住了。 翻开扉页,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那种清晨弄堂口阿婆的吴侬软语,黄鱼车上堆得冒尖的菜蔬,还有早点摊边蒸汽氤氲中传来的大饼油条的香气,都被描摹得活灵活现。 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真的能闻到那种混合着煤球味、泔水味和新鲜食材的独特“上海味道”。 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老道,他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宏大的历史背景,而是把镜头聚焦在了最寻常百姓的日常琐碎之中。 比如,他会花上好几页篇幅,细致入微地描写一个老式百货公司里,阿姨们如何为了争抢一件限量的的确良布料而发生的“口水仗”;又比如,对弄堂里邻里之间那种微妙的、时而亲近时而疏远的复杂关系,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种对“小人物”的关注,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人情味。 特别是其中关于旧式里弄生活的段落,那种空间上的压抑感和人情上的温暖感并存的独特体验,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如此深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逝去的上海的画面,那种怀旧的情绪是如此强烈,让人忍不住想要回到那个时光里去重新感受一番。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用词考究却又不失烟火气,是近些年来我读过的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城市记忆录了。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学性和思想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初始预期,它绝非一本简单的城市散文集,而是一部充满现代主义色彩的城市社会学观察报告。 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咋舌,他似乎拥有某种超能力,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关于城市符号的隐喻。 举个例子,书中反复出现的“晾衣杆”意象,从最初只是一个晾晒衣物的工具,逐渐演变成一种象征——它代表着家庭的私密空间对公共空间的侵占,也代表着居民在有限空间内对生活尊严的固执捍卫。 这种对日常物象的提炼和升华,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更令人称奇的是,全书虽然充满了对历史的沉思,但它的视角却是坚定地、甚至可以说是激进地面向未来的。 作者似乎在暗示,上海的未来,不取决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而取决于弄堂里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们,他们将如何解读和继承这片土地上复杂的情感遗产。 我在阅读时,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长句和复杂的从句,因为每一个词汇的排列组合似乎都蕴含着多层含义。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重”的,它要求读者投入心神,去进行一场深入的智力与情感的搏击,但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它拓宽了我对“城市精神”的理解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节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组精心剪辑的上海生活“蒙太奇”片段,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小说。 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部独立的小短片,有它自己的光影、音效和情绪基调。 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压力,因为你不需要紧紧抓住主线剧情,可以随时跳跃到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场景”中去沉浸。 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时间线的方式,他总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在描述一个七十年代的场景时,突然插入一段关于九十年代的简短评论,这种时空交错感,反而制造出一种奇特的张力,让读者在对过去的回味中,不断反思当下。 这种跳跃感,恰恰最能体现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特性——它永远向前奔跑,但每一步都踩踏在厚重的历史之上,不容你片刻松懈。 全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有时是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冷静客观,细数着某个地区房产政策的变迁;有时笔锋一转,又变得极富诗意和哲学思辨,探讨城市化进程中个体精神的迷失与重塑。 这种多样性,让阅读体验保持了极高的新鲜感,仿佛你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观看一场由大师导演的、关于一座城市命运的纪录片,只不过这部片子是用文字写成的。 我对其中关于“窗口文化”的分析尤为赞同,那种半开半掩之间,既窥视着他人的生活,又保护着自己的隐私的微妙平衡,简直是城市心理学的经典案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