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古代汉族烹饪著作。共一卷。身 为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颇丰。作为一 位美食家,袁枚、夏曾传编著的《随园食单补证(上 下)》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 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汉民族的饮食状 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 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 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重要的汉族饮食名 著。
須知單
先天須知
作料須知
洗刷須知
調劑須知
配搭須知
獨用須知
火候須知
色臭須知
遲速須知
變换須知
器用須知
上菜須知
時節須知
多寡須知
潔净須知
用纖須知
選用須知
疑似須知
補救須知
本分須知
……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都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设计典雅,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透着一股老派文人的风骨。我平时很喜欢翻阅一些清代的笔记和文集,这本书的排版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从这个版本的整体感觉来看,装帧者显然是下了不少心思的,对书籍的尊重和爱惜之情溢于言表。这种用心的制作,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是现在很多批量生产的平装书所无法比拟的,体现了传统印刷工艺的魅力。
评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手工技艺和传统工艺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库。其中对某些烹饪器具的描述,细致到材料的选取和制作的工序,仿佛能通过文字触摸到当时的匠人身影。特别是对于那些失传的或已不再流行的制作方法的记录,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我甚至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描述去复原一些看似简单的步骤,虽然器具简陋,但那种追寻古人足迹的体验,是其他任何现代烹饪书籍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保留了一份不易逝去的“手作”精神,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虽然厚重,但整体的阅读体验却非常轻盈。作者的幽默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总能在严肃的记录中点缀几笔俏皮的笔法,让人会心一笑。例如他对某些食材的点评,既有学术上的严谨,又不失生活化的趣味,这种分寸感的拿捏,显示出极高的文学修养。它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真正融入生活、关照人情世故的文字。合上书卷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仿佛刚刚结束了一次与一位风趣长者在竹林下的清谈,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逻辑性很强,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结构,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寻常的饮食故事讲得津津有味。尤其是他对食材来源的考据,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让人惊叹。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一些生活哲理的探讨,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食谱”范畴,升华为一种对生活艺术的阐释。每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回味许久,思考作者是如何在这种日常的琐碎中提炼出如此高妙的境界的。这种将生活情趣与学识深度完美结合的笔法,是许多当代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样地圆润、醇厚,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雅致和韵味。他所描绘的场景,无论是江南园林的清幽,还是亲友小聚的欢快,都借助文字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词汇和典故,很多地方都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领会其妙处。这种需要读者投入心力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感到充实和满足,因为每一次的理解深入,都伴随着知识边界的拓宽,这是一种双重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