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做好精致家常菜
定价:29.80元
作者:食尚小米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304526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央视《天天饮食》《宝贝爱厨房》《咏乐汇》掌勺主厨、新浪点击量超3500万美食博主食尚小米为您奉上精致家常菜。
3000万人次尝试,真好吃。1000张步骤图,一看就会,详图细步助你做好精致家常菜。
内容提要
这是大师小米继《做好家常菜》之后奉上的又一部倾心力作,分为凉菜类、猪肉类、牛羊肉类、鸡鸭肉类、鱼肉海鲜类、蔬菜类、汤羹类、主食类8部分,分类更细致,菜品更精致,每道菜都附有详细的步骤图和文字说明,让你轻轻松松做好家常菜。
目录
作者介绍
央视《天天饮食》《宝贝爱厨房》《咏乐汇》《食全食美》《贝太厨房》《我爱每一天》等知名美食类节目的掌勺主厨,新浪点击量超3500万美食博主。
无论是在节目中,还是上,小米都毫不保留地传递着自己的美食制作真经,帮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食制作的大门,也因此受到了广大观众和网友的喜爱。
文摘
序言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调味哲学上非常灵活,它不拘泥于某一种地方菜系的严格标准,而是鼓励食谱的个性化调整。比如在“家常红烧肉”那一章,作者竟然留出了一个“甜度弹性区间”,允许读者根据自己对糖和冰糖的偏好来微调用量,并在旁边标注了“偏甜会更软糯,偏咸则更下饭”的后果。这对我这种不喜欢完全被食谱绑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此外,它对调味料的替代性也做了细致的讲解,比如如果家里没有料酒,可以用少许白醋加水来模拟其去腥提香的效果;如果没有蚝油,可以用酱油加一点点糖和蘑菇粉来弥补鲜味。这种“工具箱式”的教学,让人在面对厨房临时状况时,能够从容不迫地找到替代方案,而不是因为缺少某一样调料就宣告失败。它真正做到了“做饭这件事,应该充满创造力,而非死板的复制”。
评分我之前是那种典型的“看菜谱做菜,菜谱做出来的味道却永远不对”的厨房小白。很多食谱只告诉你放多少克油、多少克盐,却对火候的把控含糊其辞,搞得我每次炒菜都在“赌博”。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脾气温和的邻家长辈在厨房里手把手地教你。比如讲到红烧排骨,它没有直接给出固定的时间和温度,而是用“等到汤汁开始冒出均匀的小气泡,颜色逐渐变成琥珀色时”这种非常形象的描述来指导火候的转换。更绝的是,它会穿插很多“避坑指南”,比如“千万不要在肉刚下锅时就翻动,否则肉的纤维会断裂,锁不住汁水”之类的经验之谈。我按照书里“酸辣土豆丝”的做法,用了两次不同大小的锅来做对比实验,发现锅的传热面积对土豆丝是否能保持脆爽度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可操作性极强的对比分析,让我对烹饪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照葫芦画瓢”,而是开始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了。它教会我的,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感觉来判断菜肴的成熟度,这才是真正精致家常菜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收尾部分尤其精彩,它没有草草结束,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一周菜单规划表”。这份规划表不仅仅是菜名罗列,更细致到了食材的交叉使用和提前备菜的建议。比如,如果周二做了“香菇滑鸡”,那么剩下的鸡骨架可以用来熬制周四煲汤用的高汤底,最大化地利用了食材的价值,真正践行了“不浪费”的理念。我依照这个规划表操作了一周,发现备餐时间明显缩短了,而且每周的采购清单也变得清晰明了,购物时不再东拉西扯,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这种从烹饪技法延伸到生活规划层面的实用性,是很多食谱所不具备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菜谱,更是一套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高效且美味的家庭饮食管理系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做饭的”,而是真正成为了“掌勺”的,对自己的厨房掌控力自信了许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生活气息,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朴实无华、真正能进厨房用的宝典。我原本以为“满28包邮”这种促销标语式的名字,内容会不会也像标题一样,有些廉价和敷衍,但翻开目录后,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基础功的强调,比如如何正确地处理葱姜蒜,如何分辨不同肉类的最佳腌制时间。我试着按照书里“嫩滑炒肉丝”那一节的方法,用淀粉、蛋清和少许苏打水混合腌制,那效果简直了!肉丝炒出来,口感细腻得像豆腐,完全没有平日里炒出来的干柴感。而且,这本书的选材非常贴合我们日常的采购习惯,没有那些动辄需要飞到异国才能买到的奇特香料,完全是围绕着菜市场里随处可见的当季食材展开的。即便是“麻婆豆腐”这种人人都做的家常菜,它也给出了“灵魂调味三部曲”的独到见解,让我这个自诩老饕的人都学到了新东西。对于一个追求效率又想吃得好的人来说,这种脚踏实地、注重细节的讲解方式,比那些故作高深的烹饪哲学来得实在太多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图风格非常朴素,几乎没有那种为了追求艺术感而故意拍得很模糊的“意境图”,每一张成品图都是清晰、明亮、色彩自然的写实主义风格,就像你家餐桌上刚端上来的样子,毫无夸张的滤镜。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展示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尝试新菜品的信心。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一菜一格”的坚持。比如“清炒时蔬”这一章,它详细区分了绿叶菜、根茎类和瓜果类蔬菜在焯水时的不同处理方式和时间控制,让你明白为什么有的菜需要过冰水,有的则可以直接沥干。我一直以为焯水就是走个过场,但书里提到,正确的焯水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蔬菜的维生素和色泽。我特地选了最难处理的西兰花来实践,按照书上说的“水开后大火,加少许盐和油,保持沸腾状态烫一分钟”,出来的西兰花翠绿欲滴,口感爽脆,完全没有那种水煮后的萎靡感。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家常菜”这个词汇瞬间提升了档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