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茶艺学
定价:155.00元
作者: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092362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古典韵味,那种水墨晕染的青绿色调,让人一下子就想起了江南烟雨中那些古朴的茶室。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毕竟“民族茶艺学”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学院派的严肃劲儿。然而,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人,娓娓道来,没有那种生硬的理论堆砌。书中对于不同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描述,简直就像一幅流动的风俗画卷。比如,关于藏族酥油茶的制作过程,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食材的比例和火候的掌控,更深入挖掘了酥油茶在他们精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不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抵御严寒、表达敬意、维系部落情感的媒介。特别是对那些偏远山区的茶俗变迁,作者显然是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田野调查,那种深入骨髓的了解,让文字充满了生命力,而不是冰冷的记录。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礼”的阐释,不同场合下茶杯的朝向、递茶的顺序、饮尽的姿态,每一个微小的动作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读完第一部分,我就已经决定,下次去少数民族地区旅行,一定要带着这本书,去亲身体验那些文字中描绘的场景。
评分我一直对民族志类的书籍抱有一种敬畏又疏离的态度,总觉得它们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远了,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然而,《民族茶艺学》彻底打破了我的偏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生活,甚至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叙事腔调。它不只是在罗列事实,它在描绘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例如,在谈到西南山区少数民族的“野茶采集”时,作者没有使用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采茶人清晨踏入雾气弥漫的山林,辨识嫩芽时那种专注和虔诚。这种对微观瞬间的捕捉能力,让读者仿佛能够嗅到山间的湿润空气和初春茶芽的清香。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茶艺描绘成“完美无瑕”的古老遗存,而是坦诚地探讨了在全球化冲击下,传统茶艺所面临的挑战和演变,这使得整本书显得异常真实和具有批判性。它引发了我对于“什么是传统”的深思——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自我调适的生命体。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安放慢时光的角落。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民族风情大杂烩”式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流于表面,只展示了华丽的服饰和热烈的歌舞,却对核心的文化精神避而不谈。但《民族茶艺学》完全不同,它像一位耐心且睿智的向导,带着你深入到那些民族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最让我感触良深的是其中关于“待客之道”的细致描写。每个民族,甚至同一个民族在不同部落之间,招待远方客人的茶礼规矩都有细微的差别。作者用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示了主人如何通过沏茶、奉茶的每一个细节,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亲疏远近,以及对外界的防御或接纳。这种文化细节的展示,远比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都来得震撼人心。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化传承,都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里。这本书读完后,我心中的地图上,关于“中国”的地理概念被重新绘制了——它不再是单一的地图,而是一个由无数独特茶香、茶俗和生活哲学交织而成的、充满层次感的立体空间。它让我对这个广袤土地上不同族群的智慧与坚韧,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遵循传统的时间线索或者地域划分,而是从“器”到“饮”再到“境”这样一个层次递进的方式展开,读起来逻辑清晰,层层深入。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关于茶具艺术的章节。我一直以为茶具的研究无非是围绕着紫砂、瓷器打转,但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那些由竹篾、葫芦甚至兽骨制作出来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茶器。作者对这些材质的特性分析得入木三分,比如探讨了不同材质的杯沿对茶汤口感的微妙影响,这种从实用功能到审美哲学的过渡是极其自然的。更妙的是,作者穿插了一些历史轶事和民间传说,使得枯燥的工艺描述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书中提到某一个少数民族的竹编茶篓,是如何在迁徙过程中,从单纯的容器演变为部落身份的象征。这种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厚度和可读性。我甚至开始对照着书中的图示,尝试自己动手去观察和品鉴我家里那些普通的茶具,试图从中发现一些被忽略的文化印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看”茶,如何“理解”茶具背后的故事,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用”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大众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作为非专业人士,我完全能够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但其中引用的少数民族语言词汇、植物学分类以及历史文献的标注,又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让那些真正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也能找到可供挖掘的索引。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茶与祭祀”这一主题的探讨。在很多文化中,茶已经超越了社交和日常饮品的范畴,上升到了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作者用严谨的社会人类学视角,分析了特定仪式中茶汤的颜色、香气甚至泡沫的形状,如何被赋予神圣的意义。这种跨学科的分析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饮茶”行为的理解。例如,书中对比了不同民族在丧葬仪式中使用茶的方式,这种对比直观地揭示了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读完这部分,我对“文化符号”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原来,连一碗清茶,都可以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信息和精神信仰。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将高冷的学术知识,转化成了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